紐約曼哈頓看似金慾橫流,背後更多的是政商權力彼此盤根錯節。(攝影:李濠仲)
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霍夫士達特對自己國家常有尖銳的批評,他曾撰文解釋美國知識界的「反商」情節,主要出於知識分子看透了商人操控社會的高明技倆,商人會捐錢給政黨,擁有或控制媒體和各式文化娛樂機構,甚至出任大學董事,總之他們遍布美國社會各角落,而且握有權力。
霍夫士達特所言不假,紐約曼哈頓看似金慾橫流,背後更多的是政商權力彼此盤根錯節,其中尤其受到「威尼斯商人」左右。紐約是美籍猶太人的大本營,人數超過上百萬,在外來群聚團體(例如中國、韓國)中,猶太人對當地的影響,更具歷史,同時也更顯著、更層峰。位在曼哈頓西47街的鑽石區,有超過4000家珠寶商和批發商,那裏幾乎是猶太人的天下。
猶太人對美國社會影響之鉅,已是人盡皆知,他們能夠滲入美國政治核心領域,則不僅建立在選票上,還有鈔票。但即便是一般人的日常,也幾乎和猶太人脫離不了關係。
旅居紐約40餘年的台商黃文局(同時也是華府台灣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創辦推手),生意往來九成是猶太人,他曾如此描述周邊紐約客的生活:
(這裡的人)上班前,聽聽氣象預報,三大電視台ABC、CBS、NBC,都是猶太人包辦。翻翻報紙看看新聞,三大報紙,也是猶太人擁有。到了辦公室,打開電腦,Google一下信息,(看看)有沒有朋友在Facebook留言。少了文具,到Staples補貨。逛逛MACY’S百貨公司,買件Ralph Lauren襯衫給自己,買個EST’EE LAUDER化妝品給太太。到了Aldo買雙新鞋。到Toy’s R Us買個芭比娃娃給小孩。走累了,路上Starbucks喝杯咖啡,抓瓶Seagram的酒,晚上與朋友同樂。周末到Costco買菜,到Homedeport補些家用工具,晚上全家看場Spielberg拍的或Kirk Douglas演的電影。品味較好的,到林肯中心聽Bernstein指揮的Mendelssohn音樂,或者參觀Guggenheim博物館。輕鬆一下,聽聽Barbara Streisand的歌也不錯。長假帶小孩去Disney樂園。小孩結婚買個Harry Winston的鑽戒祝賀。
上面提到的所有公司,全是猶太老闆或猶太人經營的。黃文局這位40多年老紐約人的體會是,「一般人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寢,生活起居,甚至生老病死,猶太人如影隨形,與我們同在。」
相信這也會是很多紐約人的經驗。
美國第30任總統柯立芝的名言是:「美國的事業就是做生意。」如果說「實用性」是美式生活的最重要原則,那麼猶太人確實是把自己和這塊土地的連結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且相當吻合霍夫士達特所言,他們經商有成,權力還遍布美國社會各角落。
不過,猶太人起初在美國也不是一直都這麼一帆風順,當然不可能輕而易舉就如此飛黃騰達(初期在美猶太人命運和美國政策支持以色列與否有關)。只是曼哈頓的兼容並蓄,剛好為了一群有過共同創傷、潰敗、痛苦和悲慘記憶的猶太人,一個足以展現長才以至翻身的舞台。
這裡的猶太人組成來自四面八方,有逃離自中東,有從歐洲跋山涉水而來,或捨棄亞洲另謀出路,他們多數沒有「宗主國」、「原生國」的國族情感,或者對原鄉濃烈的愛國主義,有的則是宗教上的皈依和執著。
很多曼哈頓猶太背景的公司,至今周五仍不上班(猶太教安息日),或者習慣吃著傳統符合教規的食物,不同猶太教派的同事在同一間公司,會各自採行自己信服的日常儀軌。另外尤有甚者,基於傳統教義,仍堅持大衣黑帽、鬢髮垂頰、絡腮鬍的打扮。
說猶太人是帶著「狼性」在美國討生活並不為過;但他們和其他亞裔移民異地求生的企圖心和鬥志,就和來自中國(或韓國)的「狼」不盡相同。
以色列記者沙維特在《我的應許地》描述當下以色列人的特性是:別問不必要的問題。不要顧影自憐。不要懷疑,不要哀嘆,不要軟弱或善感,不要重提可怕的鬼魂。現在不是回憶的時候,現在是遺忘的時候。我們在這個當下務必集中所有力氣,專注於未來。
用上述這段話形容紐約的猶太人,應該也相當貼切。反正都是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當然支持以色列,卻沒有「祖國」、「國內」為之羈絆,那麼,眼前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人是誰,其實並不重要,猶太人彼此緊密相結,就是為了一起生存和未來拚搏,而且絕不服輸。為了求生,他們的做法之一,是把自己的過去一筆勾銷。這種心態,或者也應和了五湖四海紐約的生存之道。
也難怪,你很少聽到猶太人會自我耽溺在歷史受害者的形象裡,也甚少以「百年恥辱」(恥辱恐怕也不只百年)合理化自己對他人的侵犯掠奪和粗魯行為,以為大家都欠他一個公道。沙維特的解釋是,也許因為大家挑戰太多,痛苦太多,若不加以自律、自我壓抑,展現「某種程度的殘酷」(壓抑歷史悲情),一切可能會分崩離析。
也許沙維特的說法一定程度同時解釋了紐約猶太人的特質,又或者當中另有究竟;但無論如何,在當今所謂「狼性」的代表-中國,之外,一旦踏入曼哈頓,我們不難發現此地猶太人亦是渾身上下充滿故事的一群狼。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