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在北京昌平秦城監獄服刑的薄熙來。(美聯社)
今年3月,中國主席習近平冒著巨大質疑,在人大會議上強推修憲,刪去主席只能任兩屆的限制。這意味著,只要習近平願意就可以一直連任下去。
修憲事件立即引起海量反對聲,修憲被廣泛視爲習近平要「稱帝」,其負面影響無論如何都不會被高估。在國内,修憲被視爲打破了保衛鄧小平政治遺產的最後一道防線。在一些人看來,這是足以「振臂一呼,天下響應」的理由。最近中國學者許章潤廣爲流傳的萬言書——《我們當下的恐懼與期待》,提出中國人民的四條底線,其中一條就是「實行政治任期制」;提出的八項期待,也有「恢復國家主席任期制」。
在國際,修憲則徹底打破了各國對中國的期望,各界形成新共識:「中國經濟強大了,卻永遠也不可能向西方期望的民主方向發展」,「吸納中國」政策最終破產。這進一步成爲促使美國朝野幾乎一致支持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的最後一根羽毛。
即便在中共内部,修憲也不得人心。習近平爲何能突破重重阻力「稱帝」?這是因為他執政的第一個五年間,已不斷擴大權力和個人崇拜,掃平敢於對抗的力量。他爲何可以做到這點?又要歸結到他以「反腐」之名把政敵一一剷除。反腐固然是道德的制高點,但在中共内部,腐敗堪稱「人有我有」,甚至不腐敗無以上位。每個體制内的人都心知肚明,反腐只是幌子,或是順帶的事,真正拉出來的「大老虎」都是政敵。習近平與王岐山能這樣做,這又必然帶有某種連當時尚有不小發言權的中共元老也難以反對的正當性。
沒錯,這就是前幾年在中共文宣中用習近平式的「大白話」風格說出來的話:薄熙來壞了規矩。薄熙來「糾合新四人幫」,密謀策劃政變,把習近平拉下馬,因此必須連根拔起。
而這一切又要追溯到2008年,即十年前的薄熙來在重慶推行「唱紅打黑」。可以說,唱紅打黑是2008年中國最重要的三件大事之一(另外兩件是「民族主義三部曲「(奧運火炬—地震—奧運)及金融海嘯)。它有兩個影響深遠的後果:第一,改變了中共的「鄧式中國」的政治體制,第二,助長「毛左」思潮的回歸。
薄熙來是中共元老薄一波的兒子,薄一波在鄧小平年代是中共「八老」之一,在其他老人相繼去世或失勢(如楊尚昆)後,薄一波一直撐到2007年,成爲最後一個有影響力的老人。在文革中,這些「老幹部」都被貶斥。鄧小平掌權後,他們紛紛重新佔據權力高位,而他們的子女輩也都得到關照,有的經商,有的從政,成爲中國最上層的特權階層。
從1980年代開始,「中共太子黨」或「紅二代」就成爲黨、政、軍、商界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太子黨的定義非常混雜,他們也有年齡大小,關係親疏之分。根據何頻、高新《中共太子黨》(1996)的分析,太子黨可以分爲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是在革命年代成長,在中共建制前或初期已經送到蘇聯學習,「喝延河水長大,喝伏爾加河水成才」,回國後在文革前即進入工作的一批。八九十年代,在鄧小平一輩的「老人政治」陰影下,第一梯隊太子黨已經進佔權力核心。江澤民(烈士江上清的養子)、李鵬(烈士李碩勛的兒子,周恩來的養子)都是典型,在中國術語中是「第三代領導人」。
第二梯隊是在中共建制後成長,到文革前正在讀大學或已經讀完大學的一批。他們人數最多,在文革中受衝擊較小,他們很多進入中國黨政軍商的高層,但由於年齡解構的關係,以及在文革中「耽擱了十年」,他們少有進入權力核心,也因此無法成爲「第四代領導人」。
第三梯隊是生於中共建制前後,在文革時期正在就讀中小學的那一批。他們大多就讀於北京幾間著名的高幹子弟中學,本來就相識,來往密切。在文革期間,大多一開始參加紅衛兵成爲造反派,但很快隨著父母失勢,最早的造反者反成「狗崽子」,社會地位甚至一度不如「黑五類」(習近平差點進入少管所,薄熙來蹲了五年監獄),後來「上山下鄉」到了農村當知青。直到文革後期優先返城,成爲工農兵大學生。
這些人大多喜歡下海從商,堅持從政的則得到回報。由於文革結束後出現大量的幹部空缺,這些年輕人往往被破格提拔,在仕途練歷上不像第二梯隊那樣被耽擱了,在時間上也正好趕上「第五代領導人」。
薄熙來與習近平都是從政的「太子黨」中的佼佼者。他們年齡相近(薄出生於 1949年,習出生於1953年),又幾乎同時進入政界,從政之路可以作一對比。
習近平在1979年進入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擔任國防部長耿飈的秘書。1982年外派到河北正定縣擔任副書記,83年底任書記。1985年,調任廈門副市長,從此在福建工作17年。1988年任福建省寧德地區地委書記;1990年任福州市委書記;1996年,晉升省委副書記;1997年,被選入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99年,任福建省副省長、代理省長;2000年任福建省省長。2002年,他轉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代省長,同年入選十六大中央委員會委員。
薄熙來在1980年代初期歷任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辦公廳研究室幹部,不久調任遼寧大連市金縣(現金州區)黨委副書記,後升為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金州區黨委書記;1990年,為大連市委常委和副市長;1993年為大連市長;1999年改任遼寧省委常委、大連市委書記;2001-03年先後任代省長和省長;2002年同樣入選中央委員會委員。
中共的權力解構金字塔在中央一級,最低的是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上一級是中央委員會委員,再上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再上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最頂的就是中共總書記。
可見,在這些早年經歷中,習近平幾乎都領先一步。這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在文革前已經被鬥倒,習近平沒有「資格」參加紅衛兵,所以得罪人少;薄熙來當時是聯動的積極分子必定鬥過不少人。第二,同為太子黨,父親的口碑與人緣也是重要因素,習仲勛在中共口碑很好;薄熙來的父親薄一波則有權威而缺口碑。第三,兩人的風格可謂截然相反。習近平早年的從政風格相當低調,據説是得到高人指點要韜光養晦,形象「老實,低調」,很長一段時間,他還沒有其夫人中國著名歌唱家彭麗媛有名。
薄熙來則一向「顯能」,他高大威猛,相貌堂堂,談吐優雅,能言善辯,有幽默感,作風高調,大刀濶斧,在大連大搞城市形象工程與足球名片,在大連被譽為「大連三寶」之一。他天生是個政治明星,喜愛與媒體打交道,又能說流利的英語,善於利用外媒造勢,適合西方式的選舉工程,反而不太符合中共的選才標準。
1997年,習近平成爲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時是最後一名當選,而且這屆候補委員有151人,與此前「齊頭數」不同。因此有人猜測,這是中央看重習近平,故此要硬拉入候補中委,以便提拔入核心。相反,薄熙來雖然在大連成績顯赫,在媒體是個大明星,但直到2001年才突然時來運轉,步步高升(有薄一波發功及鎮壓法輪功得力兩種説法)。於是到了2002年,薄熙來終於拉平了差距,一道成爲中委。
無論如何,2002年中共十六大時,習近平、薄熙來與團派的河南省省長李克強都因爲年齡、任職領域和背景等原因,被視爲2012年十八大換屆時「第五代領導人」的潛在人選。這樣2007年的十七大就非常關鍵。
此後,習近平繼續在浙江主政。薄熙來則在2004年回京就任商務部長。當時中國剛剛加入世貿,商務部是2003年新組建的部門,分量甚重。這時重返「京官」的薄熙來反而被看高一線。在商務部,薄熙來也一直是政治明星,受到中外媒體的誇耀,被譽為「魅力部長」,風頭無量。
可是,轉折點在2007年。3月,習近平調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11月的中共十七大上,他一下子跳過政治局委員一級,「空降」成爲中央政治局常委,還成爲國家副主席,已公認為十八大的接班人。相反,薄熙來只當上政治局委員,不但又比習近平低了一頭,還被再次「外派」到重慶當地方官。據説,薄熙來原本有望當上副總理,但在前任頂頭上司吳儀的極力反對下告吹。心高氣傲的薄熙來不滿之情可想而知。
這裡需要討論一下中共的「繼承制度」。中共建國後的第一代領導人是毛澤東。毛澤東在建國時期的威信無人能及,領導人毫無異議,但繼承人的爭鬥則從未間斷。劉少奇一直被視爲二號人物,「東北王」高崗在1954年曾嘗試取而代之卻被挫敗,身敗名裂。劉少奇在毛澤東發動大躍進失敗之後,通過七千人大會,迫毛澤東退居二線。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就是推倒劉少奇接下來的接班人是林彪,其接班人的地位甚至寫在黨章上。
惟其後雙方關係緊張,導致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林彪(或其子)策劃政變不成而出逃,飛機墜毀身故。此後,接班人的位置出現空缺(周恩來是丞相,不是接班人),后黨「四人幫」中的王洪文、張春橋都一度被考慮為接班人(當然,他們都依附毛夫人江青)。最後, 毛澤東決定由華國鋒擔任接班人,1976年10月去世前,說「你辦事我放心」。
華國鋒資歷不夠,也缺乏政治手腕。無論四人幫還是葉劍英、鄧小平等老將都不服。這時,葉劍英先與華國鋒聯合發動政變,逮捕四人幫。葉劍英隨後力推鄧小平,經過幾年努力,成功把華國鋒拉下馬。這樣才有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層。
鄧小平等老將有感於文革的個人崇拜與獨裁專斷的禍害,開市構建起一套中國特色的權力分配制度。
首先,取消幹部終身制。鄧小平以身作則主動退位,又勸退其他元老(讓他們進入中顧委在背後發揮作用)。後來的權力鬥爭中,又形成了所謂「七上八下」的年齡劃線潛規則,即67嵗還可以「入常」,68嵗就不能入。
其次,分權集體領導制度。在鄧小平時代,中共總書記並無壓倒性的權威,政治局常委各有話語權(而且分當國家主席、總理等),實行集體領導制,重大決策以民主投票決定。而實際上,以鄧小平(保留中央軍委主席)、陳云爲首的「中顧委」(特別是八老)有重大事務的最終的決定權(當時的説法是,鄧小平有決定權,陳雲有否決權)。總書記胡耀邦、趙紫陽相繼「犯錯誤」被「集體決定」拉下馬。
第三,領導人隔代制定的潛規則。八九六四之後,江澤民被鄧小平欽點為總書記。1992年十四大,這時江澤民取得鄧小平支持,挫敗「楊家將」,國家主席楊尚昆被迫全退。中國又實行三權合一,即江澤民任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國家主席。由於憲法規定主席只能擔任兩屆,這意味著江澤民只能擔任到2002年。鄧小平同時發明了「隔代指定」的潛規則,由於「第二梯隊」太子黨都不符合條件,於是鄧小平提拔年輕的出生於共青團幹部的胡錦濤成爲政治局常委,這時人所皆知他就是接班人。
這樣又形成第四個潛規則,即派系平衡。在老人政治隨著陳雲和鄧小平的相繼去世而告一段落。這時,中共進入了江派與團派的平衡階段。其中江派與太子黨有重疊(故有時也被視爲太子黨),但也有不少因江滬浙地方工作經騐而升上來的人。幾乎所有升遷的官員,不是屬於江派,就是有共青團的經歷。這兩派保持微妙的、默契的、或是經過激烈鬥爭後達成的平衡。
最後的一個潛規則是最重要的一個。鄧小平等人意識到,中共此前的路線鬥爭與繼承人鬥爭都太過殘酷血腥,不文明。於是以上所有規則的最後宗旨都是一個,就是確保和平交接。中共各派系不管鬥爭多激烈,都不能兵戈相見,而且「刑不上常委」,保證任期結束後不被秋後算賬。
2007年,爲何習近平能被挑上成爲接班人呢。各種傳言衆説紛紜,當中有很多不知真假不便詳述的激烈鬥爭。但從制度上分析,有幾點是關鍵的。
第一,在鄧小平時期已經建立了「隔代指定」潛規則,根據規矩,江澤民大致上有權指定下一任總書記,但也要得到團派支持,而且團派依然應該在權力中心占重要地位。江澤民擁有指定人選的優先權,他必然會在江派和太子黨中選。李克強是明顯的團派,因此最多只能擔任未來的總理角色(二把手)。
第二,海外媒體一度盛傳可能是曾慶紅繼位,這明顯不可能,曾慶紅的年紀太大(比胡錦濤還大3年),根本不滿足年齡限制。海外媒體也有傳,江派的另一個可能人選是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他在年齡上是合適的人選。但在2006年突然因「挪用上海社保基金投資」下臺(這可能也是團派的動作)。於是江派出現繼承人真空,只能另找人選。
第三,習近平本身與江派不太密切,但有在浙江長期工作的經歷,被江派視爲可以拉攏的人物。於是在江派的運作下,習近平在2007年3月突擊式地當上上海市委書記,這正是成爲江派一員的象徵,也為他空降進入政治局常委鋪路(浙江省委書記沒有當政治局常委的資格)。
第四,習近平本身是太子黨的身份在關鍵時刻也幫了一把。毛澤東早年曾在黨內提出了「接班人」與「紅色江山」的概念。根據一種説法,很多高級幹部的普遍理解就是幹部子弟接班。「紅色江山」的概念,在老一代共產黨人中根深蒂固。文革後,陳雲、鄧小平也讚成恢覆接班的設想。習近平、薄熙來能快速上位(習近平當上縣委書記還不足三十嵗)都得益於接班思路。據説陳雲曾說過:「把權力交到自己的子弟手裏去,這樣才放心。」江派本來就有濃厚的太子黨色彩。到了挑選第五代接班人的時候,太子黨已全面佔領了政商界諸多重要位置,一個正宗的太子黨上臺,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第五,同為太子黨,習近平與薄熙來最大的區別是,薄熙來鋒芒畢露,做法不符合中共的傳統,也得罪了不少人,就連直接上司吳儀也拼命反對他。習近平則低調,是各派都可以接受的人選。而且,薄一波在2007年1月去世,無法再保兒子更進一步,更何況薄一波本身在中共的口碑也不好,這與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形成鮮明對比。
在十七大之前,有學者提出中國政治新星「四大天皇」:習近平、李克強、李源潮和薄熙來,認爲他們是接班人的熱門。但後來據説,在十七大之前,江派推薦三人,是習近平、俞正聲(黃敬之子)和王岐山(姚依林的女婿),薄熙來根本沒有進入名單。可見民間對薄熙來的看法與中共内部的看法,差距有多大。
總之,2007年成爲習近平當上皇儲,薄熙來外放的分水嶺。薄熙來對此當然非常不滿意,遲遲不肯到重慶赴任。他面臨的問題還不止不能登上大位,就連是否能在十八大入常也有很大危機。重慶雖然是直轄市,但地位遠比不上上海北京,甚至不如廣東。而薄熙來的前任汪洋剛剛調到廣東任省委書記,明顯已跑在他前面。
這樣薄熙來只能另辟蹊徑,於是在重慶推行「唱紅打黑」,就是其最後一搏的奇招。
※作者為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