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庫德斯坦自治區蘇萊曼尼亞傳統市集一隅。(攝影:曾原信)
為了這趟採訪,我們在蒐集相關資料時,心中浮現的伊拉克以及庫德斯坦自治區印象不外乎戰亂、沙漠、獨立公投、中東異國風情等想當然耳的刻板印象。
「還有沒有別的呢?」
這天,在結束上午的採訪行程後,由於採訪對象臨時更改時間,翻譯提議下午前往市集,親身體驗庫德斯坦傳統市集。
行前已知蘇萊曼尼亞當地8月份的白天均溫為攝氏42度(首都艾比爾均溫更高,攝氏48度!),採訪小組抵達當地後不斷補充水分與鹽分,深怕自己在採訪過程的奔波中脫水或身體不適。
但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攝影同事原信在抵達伊拉克的隔天腸胃不適,整夜未眠辛苦地往返床鋪與洗手間,翻譯得知後建議我們在傳統市集的藥房買藥。
「這裡的藥效很強,一定有效。」因此,採訪小組前往庫德族傳統市集的第一站就是藥局。
市集中的藥房門庭若市,父母親帶著小孩前往看病的不在少數,內部裝潢與台北藥局無異,令我們驚奇的反倒是藥劑師大多為女性,雖然聽不懂庫德族方言,但是看著她們對民眾解說的神情,十分專業。
步出藥局不久,我們發現一間槍枝販賣店,門口掛滿各式美俄槍枝,但由於販賣商品具高度危險性,店員們的銳利眼神讓人不寒而慄,隨行的翻譯與自由鬥士上前交涉後,才讓採訪小組得以進入。
原來伊拉克庫德斯坦自治區中依法可擁有槍枝,只要通過心理師的考核,人民便可取得擁槍執照。
「自保嗎?」我問。
「都有,我們從小了解槍枝,有朝一日上戰場時都用得到。」自由鬥士說。
採訪小組繼續往前走,發現傳統市集中聚集許多香料攤子,新鮮水果陳列在架上,路上擠滿了人,大多是當地採買的居民,少數如我們是看熱鬧的外來客。
不論在蘇萊曼尼亞或艾比爾,市集中的行人與車輛同行於狹窄的馬路上,多數車輛的司機會招手示意禮讓行人通過,市集中的氣味沒有畜禽鮮血夾雜垃圾的惡臭氣味,只有專屬於此地的高山乾燥空氣。
路旁的手機店、烤肉餐飲店、成衣販賣店、外幣兌換攤商,都屢屢引發採訪小組的好奇而駐足觀看。
另外,由於氣候炎熱高溫,冰淇淋店、紅茶店也四處林立,我們跟著當地人排隊買了「不知是啥口味」的冰淇淋降溫消暑。
遠處的清真寺傳來廣播,翻譯告知是有位8歲小女孩剛被尋獲的好消息,「通常都是廣播小孩走失,請大家協尋」。
在艾比爾市集旁,有一處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的古城牆,盤踞綿延在山坡上好不雄偉,翻譯告訴我們,當年蒙古伊兒汗國的建立者旭烈兀(ᠬᠦᠯᠡᠭᠦ ᠬᠠᠨ,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忽必烈弟弟)奉命西征至此屢攻不下,只得無奈東返,「庫德族人視它為聖城。」
行經蘇萊曼尼亞傳統市集旁一處建築時,翻譯與自由鬥士向我們講解,這是英國先前統治伊拉克時的主要機關所在,「當時大家的上一代都不喜歡英國」自由鬥士這樣說。
我望著裡面的荒廢建物,遙想當年多少庫德族與伊拉克人群起反抗,此處當初應該也是血腥的殺戮戰場,槍砲聲與喊殺聲四起,為自由獨立而戰……,「叭叭!」一聲尖銳的汽車喇叭聲又將我拉回現實。
某天中午,採訪小組前往伊拉克庫德斯坦自治政府打擊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南區聯軍司令住處前,隨行的自由鬥士告知可以先到他家果園稍行歇息,敵不過盛情要求,我們只好冒昧前往拜訪。
進屋前,自由鬥士才告訴我們,他的父親也是名自由鬥士,曾追隨老巴爾札尼(Mustafa Barzani)反抗伊拉克軍隊的第一代自由鬥士,父子倆均投身建國大業,令我們肅然起敬。
眼前這位第一代的自由鬥士,已是個目露慈光面容和藹的耆者,親切招呼我們席地而坐。
老者告訴我們,當時老巴爾札尼登高一呼,非常多的庫德族青年響應加入自由鬥士,因為大家憑著一股「不怕死」的勇氣,才被人們稱為「PeshMerga(庫德族語原意為面對死亡的人)」。
解甲歸田將衣缽傳予兒子後,老者用心照顧著這片廣袤的無花果園,我們隨他到果園中採果,他隨手摘下兩顆給我們,驕傲的說「沒有農藥直接吃,很甜。」
從老者手中接過甘甜的無花果,我們不禁揣想,歷經半生戎馬的自由鬥士默守在這片山谷果園中,午夜夢迴時是否仍掛念著伊拉克庫德斯坦的獨立建國未竟之夢?
結束10天的採訪回台後,當親友同事問起「危不危險?」甚或「好不好玩?」時,我們始終沒有正面回答,因為實在無法利用上述簡單的二分法來形容目前伊拉克庫德斯坦自治區的現狀。
驍勇殺敵的自由鬥士、街道上燃燒廢棄輪胎升起的黑煙、一望無際的的沙漠景色、公投後伊拉克軍隊進駐街管的混亂場景,屢屢躍上國際媒體鏡頭,傳播至全世界。
但在這10天中,映入我們眼簾的卻盡是湛藍無汙染的晴空、一望無垠的地平線、筆直的街道、友善愛跳舞的庫德族人們、設備完善的國際機場、商品一應俱全的國際賣場、高聳巍峨的自治議會,加上每位受訪者們心中對庫德族獨立自治的定見與信心、他們對於國際政經(包括台海局勢)的了然於胸、學校中對於庫德族傳統文化的教導、市集中人們對採訪小組友善的熱情招呼。
「它就是個國家。」我們如是回答。
(本專題入選2019年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 (文字) 類國際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