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金融重鎮也是宜居城市 跨出宣傳標籤的蘇黎世打造自我城市品牌

傅莞淇 2018年08月05日 14:27:00
蘇黎世市中心景色。(© Zürich Tourism)

蘇黎世市中心景色。(© Zürich Tourism)

走出蘇黎世火車總站正門,蘇黎世知名公民厄謝(Alfred Escher)自19世紀以來的遺產依然明顯可辨。

 

自這尊1889年落成的銅像沿蘇黎世主街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南行約10分鐘,便是蘇黎世金融區閱兵廣場(Paradeplatz)。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主校區也僅在東邊15分鐘步行之遙。穿過赫爾維蒂(Helvetia)雕像下方,由瑞士最大火車總站出發,穿過19世紀打通的聖哥達(Gotthard)鐵路隧道,可在2小時內抵達阿爾卑斯山南邊的提契諾(Ticino)。

 

一生參與逾200個國家及州級議會委員會的厄謝,在約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推動數項重要機構或其前身的創建,包括瑞士東北鐵路(NOB)、ETH、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瑞士人壽保險(Swiss Life),以及連通阿爾卑斯山南北部的聖哥達隧道。他統整交通、金融、教育與科學的功績不僅領導了現代瑞士的發展,也為蘇黎世今日身為全國金融、交通與教育重鎮的地位打下重要基礎。

 

阿爾弗雷德‧厄謝位於蘇黎世火車總站前的雕像。(© Zürich Tourism)

 

今日的蘇黎世仍以金融及商業重鎮為主要形象,也是歐洲中部的交通轉運樞紐。

 

雖然有著物價高昂、合宜住房難尋的挑戰,市區綠地、河流與湖泊的自然調劑,加以安全、穩定、基礎建設完善等指標拉抬,蘇黎世21世紀以來曾連續7年在美世(Mercer)全球城市生活品質排名居冠,雖2009年敗給維也納以來皆屈居第二位。

 

於利馬河中游泳的人們。(© Zürich Tourism)

 

蘇黎世市規模不大,市區人口不到40萬,整個都會區則有近200萬人口。

 

承自宗教改革、兩次大戰動盪間接納不少難民的傳統,蘇黎世約有1/3居民為外國公民,另2/3居民也有許多為移民第二代。

 

在老城區巷道內的伏爾泰酒館(Cabaret Voltaire)仍凝縮了蘇黎世包納國際影響、成為歐洲前衛藝術核心的歷史,1916年在此創生達達主義(Dadaism)的雨果‧鮑爾(Hugo Ball)及漢斯‧阿爾普(Hans Arp)等人便來自德國、法國與羅馬尼亞等國。

 

伏爾泰酒館。(© Zürich Tourism)

 

蘇黎世西區:城市新舊歷史的迷人對比

 

過去20年間大有轉變的蘇黎世西區(Zürich-West)或許是最能體現城市創新能量的一區,但在諸多細節中,仍可窺見蘇黎世人維護保存老城那般的懷舊感情。

 

2000年以來成為西區文化中心的「造船廠」(Schiffbau)是一大例證。這間造船工廠於1891年由瑞士工業公司「Escher Wyss & Cie.」建造,位於現蘇黎世第5區西部的同名「Escher Wyss」區域,是19世紀末西區工業化的早期廠房之一。

 

70年代工業外移後,西區許多空置廠房在80-90年代吸引藝術家進駐,帶入了次文化的色彩,並在90年代中期由政府啟動的再造計畫中被保留下來。

 

現為劇場的「造船廠」建築。(© Zürich Tourism)

 

1996年動工的「造船廠」翻修計畫,標示著西區形象扭轉的開端。以劇場身份重新開幕的「造船廠」擁有3個表演空間,以及世界知名的爵士俱樂部「Moods」、餐廳「LaSalle」與酒吧「Nietturm」。

 

走入「LaSalle」,猶如走進一個玻璃盒子。為了保存工廠勞動的痕跡,整間餐廳被玻璃與原始磚牆隔開。而這建築性特色與新舊的相疊對比本身也成為一大亮點。

 

「LaSalle」餐廳內部。(© Zürich Tourism)

 

鄰近「造船廠」的餐廳「Les Halles」店主居西(Christoph Gysi)肯定,造船廠再造計畫是西區將獲得投資建設的徵兆。原先經營有機肉與蔬菜批發市場「picobio」的居西在獲知船廠將改建劇場後,也將原為倉庫的建築一樓改建為餐廳。保存了市場及倉房特色的「Les Halles」在1998年開幕,現為蘇黎世最知名的淡菜餐廳之一。

 

居西表示,「我們是蘇黎世第二家供應淡菜的餐廳。現在淡菜變得有名許多,大家都想吃。我們是滿幸運的。」從中午營業到午夜的「Les Halles」以其融合工業過往及店主家族史的內部裝潢贏得人們愛好。

 

餐廳內外仍保留50-70年代間運送食材的火車鐵軌、貨車大門及貨梯,內部配置也仍有點市場風格。除了餐廳後端仍保留一處販售果菜的超市,顧客們在櫃檯點餐、點酒,然後自行在居西長年收集的古董桌椅間找位置坐下。最後這一點在週末晚間可能是相當艱難的任務。

 

「Les Halles」店內景。(攝影:傅莞淇)
「Les Halles」室外座位區。(攝影:傅莞淇)

 

身為藝術家的居西在店內擺置了自己與同是藝術家的妹妹的畫作、父親發明的物件與收集品、以及單車俱樂部朋友製作的腳踏車。

 

開業20年來,餐廳約賣出600台自行車。顧客可以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大理石桌上享用最受歡迎的白醬淡菜,或在蘇黎世的晚風中飲用當地啤酒,聆聽墨西哥樂手現場表演。

 

「Les Halles」店長居西於餐廳內。牆上懸掛的單車可販售,餐廳後部為營業至深夜的超市。(攝影:傅莞淇)
居西繪製的耶穌圖於店內遭竊,此為居西在網路上找到原作影像後輸出而成。(攝影:傅莞淇)

 

見證西區20年間轉化的居西表示,以前的西區並沒有這麼「乾淨」,「Les Halles」保存的工業趣味感也是吸引來客的一大緣由。

 

如今西區擁有優格工廠改建而成的藝術學校、「Freitag」的貨櫃屋塔、國際連鎖旅館、科技新創企業工作空間,以及因應居民移入需求而逐步擴大的住宅區。

 

可俯視蘇黎世西區景色的「Prime Tower」。(© Zürich Tourism)
「Freitag」的貨櫃屋塔。(© Zürich Tourism)

 

位於西區黃金地段的「Les Halles」預計將在3年間轉手他人,但居西強調他將賣給會持續營運餐廳的人。這棟建於1931年的廠房建築在1996年由支持社會文化計畫的「Hamasil」基金會買下。

 

居西表示,「Les Halles」是建築至今沒有被改建的主要原因。他將為30名員工尋找理想的新雇主,會持續照顧餐廳與所有收藏品的新主人,60歲的居西也將能投注更多心力在繪畫上。

 

「Les Halles」店長居西。(攝影:傅莞淇)

 

城市資源共構活力形象

 

西區不僅展示了蘇黎世在藝術、文化、宜居面的強項,也是知識跨領域移轉、為城市增添動能的實例,瑞士引以為傲的聯邦理工學院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創立於1855年的ETHZ是瑞士的創新及知識核心機構,每年獲得聯邦政府近14億瑞郎(約新台幣448億元)的挹注。曾孕育過21名諾貝爾獎得主的ETHZ擁有逾2萬名學生,在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位居第7,是前10名中唯一不來自美國或英國的高等教育機構。

 

蘇黎世市政府城市發展部主任辛德勒(Anna Schindler)解釋,一個有著高等教育機構的城市能夠帶動知識、技能與人才向企業及產品的轉移。

 

ETHZ一方面提供了高技術的工作機會、產製科技前端的知識,所培育出的高技術人才也吸引了大型科技公司及新創企業前來設點,共構出一個充滿活力與動能的生態系。

 

蘇黎世市政府城市發展部主任辛德勒。(攝影:傅莞淇)

 

在蘇黎世政府推動的國際性城市行銷活動中,知識領域的強項也是一大重點。自2014年以來的「Zurich Meets Your City」是市政府與州政府、旅遊局共同啟動的整合性地方及目的地行銷(ISDM)計畫一部分。

 

此計畫以強化蘇黎世國際形象及打造共同品牌為目標。2014年以來蘇黎世已拜訪紐約、倫敦與香港,透過長約1周的展覽、音樂會、工作坊、研討會等活動,展示城市在文化、創新、科技與科學等層面的實力。

 

 

城市與城市的相遇

 

辛德勒表示,「Zurich Meets Your City」兼有傳播、行銷、外交成分,其野心遠不僅在培養潛在觀光興趣。蘇黎世期待與拜訪城市進行平等層級的交流,建立更長遠、廣泛的夥伴關係。

 

每屆目的地主要由市級、州級政府與旅遊局決定,但也諮詢ETHZ等學校的意見。辛德勒表示,學校教授與學生也會一起前去推廣蘇黎世作為教育重鎮的形象,「我們不會選擇大學們沒有興趣的城市。」

 

2018、2019年蘇黎世將拜訪姐妹市舊金山與南韓首爾,台北也曾在考慮範圍內。在歐洲、北美與亞洲的交流經驗,也讓蘇黎世獲得學習文化差異的機會。

 

辛德勒表示,「我們發現去亞洲與去西方城市是很不一樣的。亞洲對我們更有興趣,要在倫敦或紐約獲得這樣的存在感則困難得多。我們從不同文化中學習,不能在每個地方都使用同一套概念。」

 

 

辛德勒表示,蘇黎世也參與全國性的交流計畫,例如世界博覽會,「(但)要在比較傳統的脈絡下呈現現代化的蘇黎世有點難。」

 

她解釋,瑞士與蘇黎世共享一些類似的價值,例如安全、穩定、健康、重視自然等,但與瑞士的整體性形象相較,蘇黎世更加創新、年輕、融合多元文化。

 

「我們希望展現蘇黎世更加現代的一面。」辛德勒表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決定要做自己的計畫,Zurich Meets Your City因應而生。」

 

蘇黎世同志驕傲遊行。(© Zürich Tourism)

 

打造蘇黎世的自身品牌

 

從90-00年代的「Downtown Switzerland」、「Zurich World Class, Swiss Made」到現在簡單、直白的「Zurich, Switzerland」,城市宣傳口號反映了的時代重點的轉變。

 

辛德勒認為,如今蘇黎世不再需要這樣的口號,也不再推廣自己是瑞士最重要的城市了,「我們現在專注於城市本身與其開放性......希望蘇黎世自成一個品牌。作為一個生活品質很高的有趣城市,為居民提供多元的機會。」

 

辛德勒提到,市府為營造城市形象投注的預算並不多,「很多人認為,蘇黎世的形象已經很好了,為什麼還要投資更多錢?」但是,蘇黎世的形象並非一直是如此正面的。金融醜聞的陰影尚未遠去,蘇黎世國際化的腳步也仍在邁進中。

 

蘇黎世市中心景色。(© Zürich Tourism)

 

辛德勒認為,蘇黎世目前享有的城市形象主要是長期維繫的安全、穩定等品質所建立的,而不是透過行銷行動打造的。她解釋,投注大筆資金行銷自己不是瑞士的傳統,「我看過其他城市推廣自己是智慧城市,但它們做到的事中,有很多蘇黎世在此之前就已經做得很好,只是沒有去創造一個智慧城市的形象。」

 

好或不好,這或許為蘇黎世保留了更多專注於實踐層面的心力。

 

畢竟所有的行銷與推廣行動,仍須以事實為依歸。蘇黎世現前也透過社群媒體、全球性的研討會等活動探索更多呈現城市品牌的機會與途徑。「Zurich Meets Your City」便是其中一項嘗試。

 

蘇黎世市政府城市發展部主任辛德勒。(攝影:傅莞淇)

 

2011年以來領導都市發展部的辛德勒回顧國際行銷的努力,認為比起外部的表現,最大的成就在於內部的凝聚。一開始只由市政府、州政府與旅遊局推動的活動,如今也納入文化機構、私企業等合作夥伴,共識基礎日漸擴大。

 

「我覺得這是相當重要的。」她說,「不只是行銷,也獲得當地重要機構的支持。」
 

關鍵字: 瑞士 蘇黎世 城市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