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侃深受美國人敬重,他走後,台灣更需要在美交新朋友。(美聯社)
一個人在過世後,會有幾場喪禮?通常是一場,頂多兩場吧!
前陣子過世的美國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則是有三場公開喪禮,一場告別紀念儀式,一場私人喪禮。而這三場儀式,都無比的隆重,充分展現了馬侃在美國政壇和社會上的份量。
8月25日,馬侃在亞利桑那州的老家辭世,第一場公開喪禮在8月29日亞利桑那州的議會大廈,超過1萬5000人前往追思 ; 第二場公開的喪禮則是在8月30日,北鳳凰城浸信會教堂(North Phoenix Baptist Church),大約有3500人參加 ; 喪禮結束後,馬侃的家人陪同馬侃的棺木,搭機來到華府的國會大廈,在8月31日,開放民眾悼念馬侃 ; 9月1日華盛頓國家大教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舉辦第三場公開喪禮,隔天也就是9月2號,是馬侃的私人喪禮,馬侃生前就選擇入土為安,長眠在自己的母校馬州安納波利斯(Annapolis)的美國海軍學院。
而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舉辦的那場喪禮,進行了全國轉播,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柯林頓(Bill Clinton)、小布希(George W. Bush)都來送馬侃最後一程。
這場全國轉播的喪禮,長達三個多小時。
打開電視時,看到的那一幕是馬侃的家人在大教堂外,等著迎接馬侃的靈柩,在一起緩緩進場,場內來參加喪禮的人,則是早已坐定。鏡頭掃過去,看到的每張臉孔,不是嚴肅的看著前方,就是低頭沈思,儘管那時喪禮還沒正式開始,就是沒看到有人在聊天或是講話,原來莊嚴、肅穆和尊重,早已深根在人家的文化裡,不需提醒。
喪禮場內,有台灣駐美代表高碩泰,和代表政府來參加喪禮,並向家屬致上慰問之意的立法院長蘇嘉全。高碩泰來,很正常 ; 蘇嘉全也來,就意味著馬侃對台灣有著不言可喻的重要性。
馬侃打過越戰,曾在越南被俘囚禁長達五年半。他反共立場堅定,友台立場更是鮮明,擔任參院國防軍事委員會主席期間,對於對台軍售案,或是台美雙邊實質的國防交流,著力甚多!
馬侃的逝世,是時代的凋零,是歷史上的必然,象徵一個世代的結束。只是在這必然的結果上,台灣是否已經準備好?大白話則是,支持台灣的老人凋零,那未來像馬侃一樣,強力支持台灣的新人會是誰?
更何況明年的眾議院還將有兩名友台的重量級議員要退休,一個是眾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伊斯(Ed Royce),他是台灣旅行法的推手,多次重申《台灣關係法》,甚至將六項保證也納入美台安全關係中 ; 另一個則是眾院台灣連線(Taiwan Caucus)的重要成員雷提南(Ileana Ros-Lehtinen),她經常發言力挺台灣參加國際組織,像是世界衛生大會(WTO)。
也就是說從羅伊斯、雷提南的即將退休,再到馬侃的逝世,美國國會將一下子少了三個支持台灣的力量。
不可諱言的是美國國會對台灣的支持,向來比國務院這種行政機關多很多,而且堅定。再加上目前整體的國際局勢,以及中美貿易戰的開打,美國上上下下瀰漫一股和中國「保持距離」的氛圍,這讓人或多或少認為「安啦,美國國會是絕對支持台灣的」!
這樣的論調不能說錯,但也不能說對!因為現在的大環境的確是對台灣比較友善,但是不能過於沈浸,否則就會忘了開創的重要性。
就像一名在紐約做生意的台僑說的,「老客戶愛顧條條,新ㄟ嘛是愛去找出來,不然就會坐吃山空」,話鋒一轉他說「政治嘛同款」、「我煩惱支持阮ㄟ人,沒新的,接不上來」。
這名台僑,是移民來美的第一代,如今孩子已經接續他的生意,孫子也有好幾個了,總的來說,台美人已經來到第三代。台僑覺得讓孩子和孫子,跟自己一樣有著濃濃的台灣意識,是件很重要的事。問他為什麼,他笑著說,一旦自己百年以後,孩子和孫子要是沒有台灣意識,不就無法幫助自己的國家?終究台灣這個國家命運多舛,絕對需要把餅做大,好擴大支持。
在這邏輯下,培養新的友台的美國學者,加強彼此間的文化交流力度和深度,好在美國主流社會裡擁有話語權,就是件重中之重的事了,而這也是台美人自己出資成立的智庫GTI目前的工作目標之一。
十年前講到台美關係、美中關係、抑或是美中台三邊關係時,大家想到的學者是葛來儀、卜睿哲 ; 現在講到這議題時,想到的當然還是葛來儀、卜睿哲 ; 那十年後,想到的如果還是只有他們兩個,那就很悲劇了。這樣說不是葛來儀和卜睿哲不好,而是人都會老,總要有新的人接上來啊!
因此,葛來儀和卜睿哲近一兩年,都有帶美國學者去台灣。尤其葛來儀的團,對象不是只找在華府的學者,而是全美各地的學者與政策研究工作者,專業背景多元。
葛來儀的團就叫做「台美政策研究訪問團」,他們不是只去拜會政府機關,也下鄉到縣市去參訪,還去看創新產業的發展,深刻體會台灣社會的生命力,和民主自由的底蘊。
為了每年帶學者去台灣,葛來儀都自己找贊助,據說GTI很支持。這案子,讓葛來儀儼然成為台美關係學者的第一把交椅 ; GTI則是有了新的美國學者名單,這對雙方都有好處。不能說這些去過台灣的學者就會支持台灣,但是至少會有了解,進而對台灣的國際處境有了同理心。而這同理心,不就是支持的第一步!?
回到官方的角色,駐美代表處也每年都組團帶美國國會助理到台灣參訪。現在的助理,以後有可能會是議員的辦公室主任,然後更上層樓為陽春議員,最後則是變身成重量級的委員會主席議員,總之再怎麼大咖的人,都有跑龍套的時候,朋友就是這樣慢慢養成的。
去除工作上的一切,人和人之間最難的就是情份的維繫,這可能牽涉到彼此是否有相同的價值觀,和有工作關係的人,「交朋友」真的不是件易事,但是只要真的變成朋友,關係就會久久長長。
盼望台灣的美國友人越來越多,而且永遠有一起相挺的新朋友加入。儘管這考驗著我們的官、民之間和美國國會打交道的智慧,及策略是否與時俱進;然而有挑戰就會有刺激和火花,相信「創意」就是這麼來的。
※作者為台灣媒體人/目前旅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