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國銀行雷曼兄弟因次貸危機宣告破產,引發全球金融海嘯。(湯森路透)
2008年9月15日,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因過度借貸給無力償還的民眾宣布申請破產保護,引爆了次級房貸危機,也揭開了全球金融海嘯的序幕。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根據在倫敦證交所上市前百大企業製作的「富時100指數」(FTSE 100)當時應聲大跌4%;自從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後至同年聖誕節為止,富時100的下跌數字顯示英國上市的百大企業市值蒸發了23.4%。
股災的發生有1990年代後的網際網路泡沫(dot-com bubble)和1987年的英國股災「黑色星期一」為先例。不過,雖然民眾生活水準廣受影響,金融風暴後英、美股市的復甦力道卻宛如天助。
Lehman collapse: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markets since? https://t.co/HEXXX2Fech
— The Guardian (@guardian) 2018年9月12日
英國投資顧問公司「Hargreaves Lansdown」分析師克列夫(Laith Khalaf)指出,若在雷曼兄弟崩盤前的2008年8月於富時全股指數(FTSE All-share index)內進場投資1萬英鎊(依現行匯率約新台幣39.9萬元),10年後的現在該筆投資將價值1萬4893英鎊(約新台幣59.4萬元),甚至,若將股息也投入投資,總共可回收2萬1352英鎊(約新台幣85.3萬元)。
美國股市的復甦更是可觀。若於2008年9月在美股標準普爾500指數內一樣進行1萬英鎊的投資,在股息也投入投資的情況下,如今則可回收近4萬英鎊(約新台幣159.7萬元)。
美股強勢的表現可說歸功於合稱「FAANG」的5大股票,也就是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和谷歌(Google)的擴張。
在英國,最大的贏家為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London Stock Exchange Group),至今上漲了545%。另外,知名英國上市公司洲際酒店集團(Intercontinental Hotels)也有上漲515%的佳績。
此外下屬咖啡連鎖「咖世家」(Costa)與普利米爾酒店(Premier Inn)的跨國酒店餐飲集團惠特貝瑞(Whitbread)、時尚連鎖企業Next以及天空電視台(Sky TV)都上漲200%以上。
但股市漲跌,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英國礦業公司、致力於南非開採鉑礦的Lonmin迄今已下跌99.8%,為英股最慘,其次是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下跌89.7%。
另外,駿懋銀行(Lloyds Banking Group)、托馬斯庫克(Thomas Cook)、英國外包服務提供商Capita、交通運輸公司第一集團(First Group)等企業都下跌超過50%。
《衛報》引述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的數據顯示,金融海嘯發生後的經濟生產力下跌了6.1%,其後花了21季的才讓GDP回到金融危機前的水準。然而,實質薪資目前仍不及金融海嘯前的水準。
2008年9月時,英國人每周薪資約在465英鎊上下(約新台幣1.85萬元),但現下的周薪經過通膨率調整後,僅有約461英鎊,等於倒退約新台幣160元。在2014年3月間,周薪更曾一度下探442英鎊(約新台幣1.76萬元)。
不過,英國在這10年內的就業率有攀升趨勢,失業率更已創下1975年以來的新低點。雖然在2008-2009年間失業率一度上看8.5%,但目前已退回約4%。
房價方面則和股市一般歷經起死回生。2007年9月時,英國平均房價約是19萬英鎊(約新台幣759萬元),但到了2009年3月時僅剩約15.4萬英鎊(約新台幣617萬元)。如今,平均房價已回升至22.8萬英鎊(約新台幣912萬元)。
就美國而言,據財經媒體《CNBC》引述美國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San Francisco Federal Reserve)8月的研究指出,2008年的金融風暴平均讓每名美國人的生涯收入減少約7萬美元(約新台幣215萬元),其原因為10年前的慘劇讓全球信用系統受損,使得美國的GDP永久衰退7%。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經濟學家巴尼尚(Regis Barnichon)與同事寫道,金融風暴帶來的損失龐大,「如果沒有經歷2007、2008金融風暴的大規模衝擊,現在的GDP表現會截然不同。」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is still taking a bite out of your paycheck 10 years later https://t.co/lOK19p28KU
— CNBC (@CNBC) 2018年9月12日
即使近期美國的經濟相對強勢,目前的GDP成長仍是1960年代以來最緩慢的復甦。考慮通貨膨脹後,金融風暴迄今美國經濟約成長17%,這個數字比起2001、1990、1969等年度之金融危機後的復甦速度低上許多。
甚至,經濟復甦的成果也並非全民都能雨露均霑。雖然美國家戶所得的貧富差距在風暴前就已存在,但確實有因此加劇。
《CNBC》引述資料發現,冠居美國收入榜前5%的人士,正是復甦最快、經濟成長最多的一群;相較之下,收入為全國倒數20%者,實質收入反而開倒車,且截至2016年為止仍未自衝擊中復甦。
除貧富之差,區域差異也相當顯著。就周薪而言,美國東岸、西岸與都市地區的成長相對顯著,數字也清楚顯示了部分地區在就業與薪資上的落差。
金融風暴的餘波恐怕也會衝擊國家長期政策。例如,在利率壓低與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的量化寬鬆策略下,退休基金所能得到的利息也因此減少。
英國政府公債10年期殖利率(10-year gilt yield)從風暴前的4.5%,於雷曼兄弟崩盤後降到3%,其後在歐債危機中甚至下探2%以下;脫歐公投後,利率更僅小幅高於0.5%。
目前,英國政府債券10年期殖利率約在1.49%。《衛報》指,當公債收益率下降,退休機制的長期成本便會提升,因此雖然低利率對於英國財政部支付公債時不無好處,但因此擴大退休基金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