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外交官之死,該檢討的不只是不負責任的假新聞,還包括許多人心中的見獵心喜、黨同伐異,以及莫名其妙的比較心態。(圖片摘自蘇啟誠臉書)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第一篇宣稱中國調集15輛大巴士,把位在關西機場所有中國人先撤走的PTT發文IP,其實是來自於中國北京。大水當下,關西機場全部管制,根本不可能有什麼「中國大使館調集巴士載運中國人」的事情;所以,這就是一個發自中國、穿透台灣網路的假訊息。
由於當時日本關西機場的訊息相對封閉,所以這個假訊息的威力相當驚人。回溯到9月6日事件爆發後的相關報導,幾個主要媒體的的網路社群是這樣寫的:《「我拿中國護照、我驕傲」 關西機場中使館專車畫面曝光》、《影》打臉謝長廷 大陸派車關西機場接人地點曝光》、《打臉謝長廷?陸客:使館協調關西機場派車 凌晨就在等》,每一則都有數萬或十數萬的點閱數。從此,假訊息變成假新聞,直接在台灣登堂入室,幾個談話性節目與所謂「媒體小編」據錯誤新聞繼續衍生評論:「為何中國大陸大使館可以幫助大陸僑胞,自己的大使館卻不幫助」。更不用說,政治人物之後連篇累牘的口水攻擊。
台灣的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日前在他日本的住處輕生,類似狀況多有複合性的原因,很難歸因於單一因素,不過目前所揭露他生前與友人的書信往返其實透露了若干訊息。包括,他曾經電詢旅日的僑務委員,自陳特定人物的放話攻擊和騷擾,想要追查假新聞來源。旅日台僑王輝生透過書信安慰被攻擊的駐日外交人員時,蘇先回以:「處置不當,連累謝大使,罪過」,過了2分鐘再回一封,「所言甚是,同感,但沒人聽進去。」兩天後,即傳出憾事。
理論上,我們都認為媒體是自律的,即便立場各異,但媒體仍有應該存在的新聞守則、平衡報導;再不濟,仍有市場機制進行糾錯的功能,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也奠基於此。不過,在社群媒體滲透、自媒體充斥的後真相時代裡,所謂的新聞早已被重新定義;不僅傳統媒體的新聞查核與平衡報導被急遽壓縮,所謂的社群小編在點閱績效下,更以聳動吸睛作為下標的唯一準則。
在關西機場的案例裡面,「中國立刻派車救援」、「台灣大使館冷回」的標題與社群操作,在第一時間充斥各媒體,媒體名嘴更發言盈庭、口水亂噴,好像如臨現場,但又有哪幾個媒體試著派員前往採訪,或在發文之前詢問主責的關西機場是否可能有類似狀況?就算有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這樣的機構向關西機場求證,並得到正式回覆,事後又有誰人在乎?
一直到生前最後一刻,蘇啟誠仍試著想查察出假新聞的源頭,慨嘆「沒人聽進去」。但在他身故後,嗜血的媒體與政治人物仍繼續質疑《台灣媒體操縱仇中情緒 假新聞害死蘇啟誠》,指稱中國從未宣稱可以把大巴開進關西機場,卻無視造假訊息的IP根本就是來自於中國。也有媒體開始想耙梳蘇啟誠輕生的真相,但蘇最後慨嘆「沒人聽進去」所指涉的,其實就是同一批媒體殺人不見血的指控與報導。更等而下之的是,有大學教授莫名其妙地指控政治任命的大使讓傳統外交官處境困難,甚而把台灣的外交駐在地分成三六九等,其實只為挑起對立。如此消費一位外交官之死,真的會讓你心安嗎?
這件事情的本質在於誰該為32名當時受困關西機場的台灣人負責?是我們的駐日代表處輕忽卸責讓他們受困嗎?還是中國真的好棒棒,透過關係送載運中國遊客,讓台灣的外交官員相形見絀?如果沒有這兩項前提,到底要追究什麼責任?為何台灣旅客因大水受困機場要拿自己的代表處官員祭旗?而如果受困的台灣人數量遠少於中國人,與那個大國「比巴士」、「比接送」、「比招待」,這對飽受對岸打壓的台灣外交人員公平嗎?
蘇啟誠當了27年的中華民國外交官,他是謝長廷擔任駐日代表時的大阪辦事處處長,也是馮寄台擔任駐日代表時的機要秘書;他心中對工作的責任感不會因為駐日代表是謝長廷或沈斯淳而有所差異。一位外交官之死,該檢討的不只是不負責任的假新聞,還包括許多人心中的見獵心喜、黨同伐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