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前鋒子滯洪池。(作者提供)
今年8月下旬受到熱帶性低壓及西南氣流影響,造成超過5天的持續降雨,期間更有時雨量超過100毫米的強降雨,進而導致嘉義到屏東地區都有大面積淹水災情的傳出。以高雄市而言,劇烈的雨量造成岡山、鼓山、鳳山、美濃及仁武等區均有大範圍淹水災情傳出,民眾對政府治水工程成效與城市防洪能力有所質疑,同時也對市府近年大力推動滯洪池的效益提出問號。
回顧高雄的重大水災衝擊,主要為民國90年的711豪雨,該次的降雨量打破高雄氣象站近40年的紀錄,同時造成嚴重的淹水災害。 該次豪雨的教訓讓高雄市政府檢討城市的防洪設施能量,進而構思利用滯洪池收納豪雨期間排水系統無法負荷的水體,高雄市至今分別於三民、岡山、鼓山等區,共計完成13座滯洪池,總滯洪能量已超過三百萬噸。然而縱使有這麼高的滯洪能量,在本次0823豪雨中仍然無法抵禦長延時降雨的侵襲而致災。
或許我們該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滯洪池的高雄,會是什麼樣的型態。一個滯洪池在一場豪雨中通常會操作好幾次,降雨洪峰時吸納水體,雨勢漸緩則將水體排出,透過滯洪池的滯洪空間減低下游排水系統的壓力。在8月23到29日的豪雨影響期間,滯洪池共吸納了601萬噸的水量,如果沒有這些滯洪空間,這次豪雨造成的淹水災情將更為可觀。
以岡山區為例,本次豪雨淹水面積達130公頃,平均淹水深度約50公分,換算水體積約有65萬噸,而岡山區前峰子滯洪池、典寶A、典寶B滯洪池在豪雨中共計收納373萬噸的滯洪量,已超過淹水體積的5倍!雖然此次豪雨期間,岡山區仍有不少積淹水災情傳出,但如果沒有滯洪池,災害會擴大為什麼樣子?或許我們真的該慶幸有這些滯洪池,在豪雨的尖峰時段吸收大量的水體,減低災害的衝擊。
現今的高雄都市發展架構已成形,既有的排水設施短期內已很難改變,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影響,極端氣候所造成的威脅將愈趨明顯,未來超過工程防護能力的降雨發生頻率也將愈來愈高,滯洪池在都市防洪的角色將愈趨重要,在可預見的未來,滯洪池及與排水系統的整合,終將成為台灣都市生態環境與防災重要的一環。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