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怕「居禮夫人」

陳宜倩 2018年09月19日 07:00:00
1911年首屆索爾維會議,居禮夫人(前排右二),右二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1911年首屆索爾維會議,居禮夫人(前排右二),右二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前陣子為了申請研究經費,仔細檢視科技部的各項計畫,我才在臉書上發廢文質疑「為何科技部只能想到這些 人名 ?」請參考科技部108年度「愛因斯坦培植計畫」暨「哥倫布計畫」補助案。都是西歐白人老男人的名字?當然他們都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資產;然而,難道沒有任何女科技人或者接近台灣的文化想像的「非白人男人」之大膽創新、勇於挑戰既定框架的發明家?探險家?先驅者?時至2018年,其補助計畫名仍舊呈現了我們那個年代就學之人所習得的狹隘(以歐美中心)世界觀與其侷限。

 

「居禮夫人」是我一般在測試學生想到的女性科學家是誰,大家都會異口同聲說的標準答案。女性科學家當然不是只有居禮夫人一人,但是我們只記得這一個。接著,我會說明過去歷史上如何限制女性之智性發展,與教科書上如何再現男人與女人之刻板角色例子。講到科學家與世界偉人,我們多半想到男人,頂多「居禮夫人」,連最近熱映的「關鍵少數」其中三位女性協力人類上太空的非洲裔科學家,我們也懶得更新,那台灣的女性科學家呢?於是今日台灣有前考試委員吳嘉麗與其他婦運前輩創辦的「女科技人電子報」,企圖以民間的力量擴展對於女性科學人的理解與想像。

 

沒想到,「居禮夫人」竟在這週成為熱搜關鍵字,但為了不同原因。

 

誰是「居禮夫人」

 

去年到波蘭參加性別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會後安排文化導覽「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小屋,我跟導遊說她在台灣很有名啊,波蘭導遊覺得不可思議。Maria 是個女性的聖名,是受到天主教基督教影響之國家很普遍的女孩名,居禮則是姓,在中文母語人的腦袋中是個中性的名字。有ㄧ些學生背了半天,僅知道她是某居禮男人的「夫人」,腦中會出現一個夫人、太太、輔佐者的意像,沒有自己的主體位置,除非看過紀錄片,不會有女性科學家自主創新的印象。

 

居禮夫婦。(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此次「居禮夫人」正名或不正名事件,其實牽涉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中,對於課程與教材的要求:「學校教材之編寫、審查及選用,應符合性別平等教育原則;教材內容應平衡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並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使用「居禮夫人」之全名,也是國際上慣用的作法,是一個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的小小努力;她是已婚婦女,也是科學家,以此事實希望帶給學生啟發。

 

誰只知道「居禮夫人」

 

性別平等教育很明顯地出現了嚴重的代間差異,在那個還必須「冠夫姓」的時代與特定的社會裏,不論是美國哈佛大學第一任女性校長(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都是冠著「前夫」姓。台灣社會早已習慣女性結婚不冠夫姓,但是祖母輩仍有許多例子,只能說是一種人生習題的「複習」吧。冠不冠(前)夫姓的確不一定會影響女性的成就,但是將其全名寫出也只是剛好而已。

 

這段性別平等教育歷史或者是比較法制史,需要更多的代間溝通與社會教育,如果議員委員或官員不能理解,教育者只能一概承受,對於他們過去成長年代所接受的教育感到抱歉,同時應積極提供「性別平等教育」之「社會教育」機會。

 

誰怕「居禮夫人」

 

教育部昨一度澄清,「國家教育研究院現行公告的翻譯名詞中,居禮夫人一直都是居禮夫人,未來教科書審定也朝規定辦理」,這個澄清讓人感受到了「居禮夫人」正名的威力,而教育部似乎真的很害怕。作為曾被葉俊榮部長上課精彩討論啟發的學生,我想鼓勵與回饋葉部長,台灣畢竟還是憲政法治國家,《性別平等教育法》在還沒被實際癱瘓之前,還是中央的法規啊,也許傳說中的「性別主流化」,剛做完的CEDAW 國家報告等等等,都可以是這項居里夫人正名活動的堅強基礎。部長,不要怕!

 

發現台灣的女性科學家

 

我的母親是婚後拿到獎學金才上大學,我與妹妹都參加了她化學系博士畢業典禮,妹妹後來也是以電機博士之姿當了三個孩子的媽媽。台灣的女性科技人其實越來越多,對於人類當代實際生活貢獻卓越,是否乾脆趁機把這個事件編寫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案例,「誰怕居禮夫人」直接寫入教科書,如何?危機就是教育的機會。

 

※作者為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