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消失中的民進黨支持者哪裡去了

主筆室 2018年09月21日 07:02:00
民進黨的支持者消失了,原因在於支持這個政黨不再讓他們感到光榮,甚至覺得羞恥。(湯森路透)

民進黨的支持者消失了,原因在於支持這個政黨不再讓他們感到光榮,甚至覺得羞恥。(湯森路透)

選前兩個月,各縣市的選情民調陸續公布,這其中固然不乏若干耽於機構效應與議題偏查的策略性民調,不過,多數的民調都指向一個共通的事實:兩年前原本一枝獨秀的民進黨政黨支持度已經逐步被國民黨超越,不過民進黨急降的支持度並沒有轉到國民黨,而是選擇支持第三勢力,甚或隱藏起來。但對照民進黨政府群起打擊「假新聞」,想要找回失去的支持者;蔡英文所領導的政府顯然還沒搞清楚,為何她們的支持者消失不見了!

 

假新聞當然可惡,也應該防堵;不過,把假新聞當作政府遭受攻擊,民調低落的最重要元兇,那就顯得本末倒置了。牛津辭典把假新聞充斥的現象用「後真相」(post-truth)一詞來概括,它是這樣解釋的:「反應客觀事實對民意的影響力,比不上情緒及個人信念的情形。」換句話說,假新聞的背後往往有不小的情緒與感性基礎;執政者想透過法律或公權力防杜假新聞,卻未能處理其背後的集體情緒,往往事倍功半。

 

一位外交官之死,讓民進黨政府想趁機立法管制假新聞,於是有行政院秘書長拿著行政院即時新聞澄清專區的數字,前往執政黨中常會報告,宣揚假新聞之危害。沒想到,那七百多則的數字有假,統計的時間點也不一致,所以立刻遭鄉民與媒體打臉;一件蓄勢待發的議題設定立刻風向逆轉,成為笑柄。

 

其實,台灣民智已開,假新聞固然能蠱惑人心於一時,但絕無法壟斷真實於永遠;蔡英文把對手散佈假新聞,以及自己拙於宣揚政績,當成民調低落的主因,此與當年馬英九被譏諷是「數字總統」、疏離民瘼,最後終至眾叛親離其實沒有兩樣。

 

蔡英文當了兩年半的總統,除了對自己熟悉的兩岸國際事務與財經政策願意投注心力外,她對於年金改革、轉型正義、婚姻平權、勞權議題等議題並無強烈的意見與使命感,而是循由特定的委託人或民進黨既有的建制與社會對話。但由於沒有強烈的信念支撐,於是過程中的價值對立、折衷妥協現象屢見不鮮,支持者徬徨失望,最後全得由蔡英文自己概括承受。

 

最近發生的促轉會爭議又是一個最鮮明的例子。蔡英文為了「和解」,於是委派台面上藍營最能接受的黃煌雄擔任主委;但又為了安撫黨內,於是又派了法律專長的「自己人」張天欽作為監軍;原以為兩人可以互相彌補,但最後卻是互相抵銷。在錄音檔事件發生後,張天欽匆忙去職,沒想到主委黃煌雄竟在國民黨立委面前「哭訴」自己看不到公文,暗示自己被架空。最後不但沒取信到藍營支持者,更得罪了一大票強烈支持轉型正義的綠色選民。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婚姻平權立法。明明在蔡英文就任之初所提名的七名自由派大法官,正是通過婚姻平權釋字748號釋憲文的主力,但她又忌憚長老教會的遊説而遲遲不願立法,於是再度兩邊得罪。不少人狐疑於韓國瑜為何能在深綠大本營高雄急追陳其邁?其中一項原因正是教會系統幾乎全力為支持愛家公投的韓國瑜輔選;蔡英文想「體貼」不同聲音的另一群人而不提婚平法案,但她「尊敬的長輩」其實並不領情。

 

事實上,從勞權爭議半年兩度立法,到年金改革翻騰一整年無法底定,以及最近教育部的「居禮夫人」自打臉風波,哪一件不是如此?明明是自己價值錯亂模糊,卻把執政失敗的原因推給假新聞與對手的攻訐,當然離民意越來越遠。

 

民進黨的支持者消失了,原因在於支持這個政黨不再讓他們感到光榮,甚至覺得羞恥,身兼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無法再領導民意絶對是個關鍵。蔡英文的理念是什麼?她想把國家帶往哪裡去?她是否讓支持者理解支持?這遠比年底縣市長選舉的短暫勝負重要多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