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不斷參與民主演進的台灣公民們,應該更有智慧不再用傳統思維要求新興政黨歸隊藍綠。(資料照片)
如果聽老一輩說起成長歷程,最常抱怨的就是父母傾全家資源供長子讀書、甚或繼承家業,簡單以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來比喻,就是「孔融讓梨」。長幼有序是美德、以小讓大是美德、順從權威是美德,一直到2018年的台灣社會,似乎依舊遵循這樣的美德。
最明顯的證據就是昔日新黨、親民黨、台聯黨成立後,輿論總以泛藍泛綠定義它們,就連時代力量這個不是從國民黨或民進黨出走而成立的新政黨,居然也被硬扣帽子當小綠,而且,這些小藍、小綠都不得違抗大藍、大綠,實在令人詫異—我們不是已經是一個經歷過兩次政黨輪替,甚至透過選票讓神聖不可攀的中國國民黨失去台灣最大黨光環的民主社會了,為何揮不去「孔融讓梨」的思維?
這個「孔融讓梨」現象,在今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中,更顯得詭譎。大家總喜歡問時力候選人說:你支持柯文哲還是姚文智?政論節目也不斷透過媒體公器要求時代力量上上下下的人向全民交代個清楚,對於時代力量這個「在野黨」的角色毫不在意,帽子扣得兇狠,幾乎是想置之於死地。
什麼時候我們對大黨之外的聲音如此殘忍嚴苛?猶記得黨外時期百花齊開,即便遭受黨國機器壓迫也不放棄對民主的想像與追求,而今,我們的投票過程透明化了、也實際進行過公投了,卻反而不允許小黨堅定自身身為「在野黨」的「監督」立場,不批柯文哲就是兩岸一家親,不反姚文智就是搖擺騎牆派,試問,當民意代表進入議會殿堂,針對市政是該質詢還是通通鼓掌通過?
自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迄今18載,台灣民主的進程應該由摸索的青少年時期進入成年階段,身為不斷參與民主演進的台灣公民們,應該更有智慧不再用傳統思維要求新興政黨歸隊藍綠,而是要審視這些年輕政黨異於兩大黨的價值是什麼?他們對台灣的主體論述是什麼?否則,不斷讓異質性的政黨變成同質性的聲音,這不是又把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推向一言堂嗎?
當柯陣營透過媒體放話「時力不能一邊罵柯文哲一邊想合作」的字眼吃時代力量豆腐時,這是一記醒鐘,身為市長候選人的格局若只是見縫插針,利用自身擁有的資源壓縮小黨發言權,甚至模糊小黨的角色逼迫他們妾身未明,我們見狀卻不譴責,這是身為公民的我們對政治人物放棄了思辯與要求的權利。
當然,民進黨在太陽花時期明著說暗助學運,私底下卻又動作頻頻不斷壓縮時代力量的生存空間,忘記當年黨外時期如何受到全民資助與扶持,換了位置換了腦袋,把一個泱泱大黨應有的格局束之高閣,遑論民主跟進步了!
※作者為餐飲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