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新型冷戰態勢明顯、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迅速推進的背景下,若中國應對失措,可能在新一輪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中喪失一個關鍵參與方的角色。(湯森路透)
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在朝鮮半島的地位被邊緣化了。隨著美朝直接對話、美朝韓三國互動日益緊密,一些人心目中強化了此觀點。
中國地位邊緣化論,截止目前為止,是不夠準確的。但隨著朝鮮半島新一輪無核化進程推進,在後朝核時代,中國確實有被邊緣化的潛在可能性。
為什麼說被邊緣化論不足為信呢? 歷史地看,當代中朝關係經歷了大致四個階段,即冷戰時期的中朝結盟關係;中韓建交後中朝關係冷凍期;中朝解凍後關係未定期;最新的階段是,在美朝直接對話背景下,中朝關係復甦期。
在每個階段,中國都與朝鮮維持了不同程度的關係。 在冷戰時期,中朝是盟友關係,但朝鮮搖擺和周旋於中蘇之間,利用中蘇矛盾,以利益為導向,處理對華關係。
中韓建交後,兩國關係冷凍,兼因朝鮮世代交替,兩國在大約十年時間裡,高層交往中斷,但仍維持一定層面的交往。
在江(澤民)任最高領導人後期,中朝關係恢復正常,但始終未達到盟友級別,可以說介於盟友和正常關係之間,在後期大約7、8年時間裡,如何定位中朝關係引起社會熱議,由於朝鮮以私利為中心,一意孤行進行核導開發,中國陷入戰略被動,在此情況下,中朝關係進入類似夫妻式「冷戰」狀態,一度十分冷淡。
在金正恩啟動新年外交轉圜後,中朝關係復甦並升級,中國對朝作出三個「不會變」的承諾。 所謂中國地位「邊緣化」,一般是指中朝關係恢復正常後,中國在兩國關係、朝核問題以及朝鮮半島相關國際事務中,未能發揮與自身角色、兩國關係水準相稱的作用,並損害到自身利益。這樣一個狀態,被描述為「邊緣化」。
在中朝關係的前兩個階段,一為盟友期,一為冷凍期,邊緣化都是不存在的。邊緣化論,主要起自中朝關係恢復正常後,特別是第二次朝核危機後,中國參與主持了朝核問題多邊談判機制。
在此過程中,朝鮮堅持奉行核導開發政策,並屢次利用中國與有關國家利益和矛盾差,背棄國際協定或共識,採取懸崖邊緣策略,在核導開發和戰爭邊緣之間玩遊戲,直到成功使核導技術出現質的突變。之後,朝鮮一腳踢開由中國作為東道國的六方會談,將其無限期擱置,從此再未重啟。
在這個階段,美國從小布希政府積極推動朝鮮核導問題解決到歐巴馬政府對朝鮮實行戰略忍耐政策,總體上依賴中國角色。同期,中國提出了「戰略機遇期」概念,不希望美國將矛頭指向中國或與中國產生衝突,同時,也不希望朝鮮半島出現任何動盪。
因此在外界看來,中國角色曖昧不明。相對於美國,朝鮮是一張牽制牌;相對於朝鮮,美國是藉以施壓的由頭。在兩者之間實現自身目標。
這使朝美均對華失去信任,前者極力尋求朝美直接對話,並利用一切機會創建了秘密聯絡機制;後者在歐巴馬政府後期陷入一籌莫展,在川普擔任總統後,轉而採取以自身為主導的進攻性對朝政策,建立了日益廣泛的全球極限施壓體系,迫使朝鮮新年後進行外交轉圜,重返談判桌。
由此可見,過去,中國有自己的目標,並輔以自己的方式,應對朝鮮半島局勢,後果是朝鮮核導尾大不掉,地區局勢失控,中國逐漸戰略被動,川普政府填補進來。 從現狀看,在中朝實現三次最高層級會面後,中國地位邊緣化論缺乏現實依據,不過,中國顯然從以前六方會談的主持者,或者至少建設性的一方,演變成一個必須依賴朝鮮來傳達或實現自身訴求、利益,或者依賴美國意願的局面。
朝鮮完全可能像過去那樣把中國當作一張牌來打,而美國也可能將自身利益最大化,壓縮中國的戰略空間,開始出現了某些邊緣化的具體症狀。 當前情況可能正是如此,在金正恩對美表明可能中止談判之後,朝韓元首在平壤打得火熱,就無核化和朝美對話,釋放了新的積極的信號。而此時正是中美貿易對抗白熱化之際。顯然,朝鮮不是中國的一張牌。
在中美新型冷戰態勢明顯、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迅速推進的背景下,如若中國在此過程中仍應對失措,可能在新一輪朝鮮半島無核化進程中喪失一個關鍵參與方的角色,若再加上美朝私下勾兌,那麼未來在朝鮮半島、東北亞乃至西太平洋,中國是嚴重存在地位邊緣化的現實風險的,以至於在整個西太平洋陷入戰略窘境。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首發于丁咚微信(PAIR_Dong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