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國家博物館。(© Zürich Tourism)
無論規模大小,國家博物館收藏什麼、訴說什麼、以及如何訴說,是觀察國家認同論述的窺孔。對於由20個州、6個半州組成的聯邦制國家瑞士來說,建立一個國家博物館不是那麼直覺的事。
18世紀的啟蒙運動與博學精神為公共博物館鋪路,歐洲兩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與羅浮宮(Louvre)都在18世紀下半開幕。19世紀興盛的民族國家鼓勵了國家博物館的概念與國家遺產的討論。許多歐洲國家在此時建立了展示國家收藏的國家博物館,對推動國家認同也有助力。
瑞士全境逾900間博物館幾乎都是地區性的,嚴格定義下的國家博物館只有3間,且是經過漫長的討論後才決議建立。對於不設官方首都的瑞士,選定一個地點設立國家博物館已與聯邦原則有所衝突。瑞士各州擁有各自的歷史收藏,其性質也與英國、法國等帝國範圍的展品不盡相同。瑞士聯邦委員會1883年才開始正式討論建立國家博物館,並先為防止瑞士遺產外流設立了保存文物的委員會。
蘇黎世國家博物館(Landesmuseum Zürich)在1891年決議設立,擁有全國最龐大的文化歷史收藏庫。博物館位於蘇黎世火車總站後方一座1898年以歷史主義風格建造的城堡內,建築師古斯塔夫.金(Gustav Gull)取用了中世紀以至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特色。城堡於2016年增建了圖書室、表演廳等展覽空間,也翻修了大門。
蘇黎世國家博物館常設展涵括了廣泛的國家史,收藏有裝飾品、傢俱、武器、布料、硬幣等大範圍物件,手工品收藏可上溯至西元前5000年的陶器碎片。近年有更多具互動性的主題性展覽。在瑞士歷史區的一個大輪內嵌有各種瑞士的形象元素,包括起司、巧克力、馬特洪峰(Matterhorn)、牛鈴、海蒂(Heidi)、阿爾卑斯長號(Alphorn)、國家化身赫爾維蒂(Helvetia)、國花雪絨花(edelweiss)、呂特利草地結盟(Rütlischwur)、以及威廉泰爾(William Tell)與他的十字弓等。
呂特利草地結盟與威廉泰爾皆屬瑞士重要建國迷思(myth)。中世紀間烏里(Uri)、施維茲(Schwyz)與翁特瓦爾登(Unterwalden)三方代表在呂特利(Rütli)草地上的和平盟約,被認為是瑞士團結的基礎與象徵性事件。瑞士參加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的一件刺繡作品便以呂特利草地盟約為主題,現收藏於蘇黎世國博館中。博物館導覽伊娃(Eva)解釋,瑞士1848年頒布聯邦憲法後成為現代意義的聯邦制國家,草地盟約可彰顯瑞士建國史是比3年更悠久許多的。
根據傳說,威廉泰爾是14世紀烏里州一名射術高超的農人。他因未對哈布斯堡(Habsburg)總督蓋斯勒(Albrecht Gessler)掛在柱子上的帽子敬禮被判死刑,除非能射中一顆放在兒子頭上的蘋果。泰爾一箭中的,但承認若未成功,他拿出的第二支箭將會射向蓋斯勒。盛怒的蓋斯勒於是將泰爾關進監獄,但他成功趁著暴風雨逃脫,並伏擊射殺了蓋斯勒。
威廉泰爾在瑞士團結中扮演重要角色,有些版本故事甚至將他視為締結呂特利草地盟約的三人之一。如今多不認為威廉泰爾是真實人物,其事蹟可能亦非源自瑞士。在12世紀或更早出現於丹麥的一名英雄人物托庫(Toko)也對抗國王、射中兒子頭上的蘋果並成功逃脫。1760年,匿名出版《威廉泰爾,一個丹麥寓言》(暫譯, Der Wilhelm Tell, ein dänisches Mährgen)的史學家哈勒(Gottlieb Emanuel von Haller)與神職人員佛洛伊登柏格(Simeon Uriel Freudenberger)被控不愛國,著作在據說是威廉泰爾射蘋果的阿爾特多夫(Altdorf)廣場被焚燒。
1995年在施維茲開館的瑞士歷史博物館(Forum Schweizer Geschichte Schwyz)位於建國迷思的核心地帶,也聚焦於舊瑞士邦聯12-14世紀的早期發展。施維茲另有兩個呈現瑞士聯邦歷史的博物館,瑞士聯邦憲章博物館(Bundesbriefmuseum)保存知名的1291年結盟文件,埃塔赫丁房產(Ital Reding Estate)則講述了瑞士傭兵的過往。
2011年開幕的常設展「Switzerland in the Making」共有3層展區,以阿爾卑斯山頂、山腰至山腳為設計概念。最高層俯視中世紀歐洲統治階層關係與社會生活,中層檢視瑞士位於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及阿爾卑斯山區交通運輸,底層聚焦瑞士中部的地方治理及結盟關係,也講述了威廉泰爾等人的英雄傳說故事。
15世紀寫成的《薩爾嫩白皮書》(White Book of Sarnen)是第一本以文字紀錄了威廉泰爾、呂特利草地結盟等瑞士知名建國傳說的著作,這也是內部衝突仍威脅著當時鬆散的瑞士邦聯的時期。在民族國家興盛的19世紀,這些故事也再度為瑞士團結認同貢獻了重要基礎。史學家楚迪(Aegidius Tschud)16世紀根據《薩爾嫩白皮書》與埃特林(Petermann Etterlin)編年史的基礎所撰寫的著作,後來成為德國詩人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的主要參考資料。席勒1804年的同名劇作成為威廉泰爾故事最知名的版本,也進一步將威廉泰爾打造為自由的鬥士。
施維茲瑞士歷史博物館導覽札尼斯洛(Oskar Sanislo)解釋,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相信瑞士中部地區結盟是口頭誓約,直到18世紀發現的1291年結盟文件,才出現第一份記載結盟事件發生於8月起初的書面證據。這個日期也成為瑞士現前的國慶日。
1291年的結盟文件曾被視為瑞士建國文件。施維茲國博館不遠處的瑞士聯邦憲章博物館原先便是這份文件的收藏館。札尼斯洛表示,「60、70年前,學校老師會告訴你瑞士是在1291年8月1日建立的。」但隨著時代背景更迭,這份文件的意義也逐漸由建國基石演變為早期的一份共同防衛協約。這段迷思與歷史交互影響、演進的過程,如今是瑞士聯邦憲章博物館的一大展覽主題。
札尼斯洛認為,1291年盟約建立的共同防衛關係與現代意義的國家是相當不同的。施維茲國博館試著去展示建國迷思同時期的歷史背景面向,包括當時瑞士中部的政治結構、貿易與城市的興起、讀寫能力拓展等社會條件的轉變。館內不乏珍貴的代表性藏品,其中最昂貴者為一冊估計約由8人合力、花費40年才完成的中世紀修道院手抄書,現值約700萬瑞郎(約新台幣2.2億元)。
札尼斯洛表示,瑞士各州在漫長的歷史中曾產生衝突,至今也說著不同的語言,「一種分區感是一直存在的。為了形成一種共有的認同,而產生了這些故事,讓人民相信我們有著共同的歷史,也有著民族國家的基礎。這是現在的學生所學到的內容。」
法語區的國家博物館於1998年在沃州(Vaud)尼永(Nyon)的普朗然城堡(Château de Prangins)開幕,是全國開放公眾參觀的最大18世紀城堡。此城堡原為私人住宅,建於1730年代。沃州與日內瓦州政府在1974年買下城堡,隔年捐給聯邦政府,成為國博館理想的法語區館,尤其當時國家博物館群對18世紀的著墨不強。
普朗然城堡展覽內容以啟蒙時代為背景,聚焦於1730-1920年間較為工業化的瑞士史,也平衡法語區文化在國博館群中的可見度。1981年起監督城堡修復的首任館長舒勒平尼可夫(Chantal de Schoulepnikoff)表示,人們曾經在普朗然城堡內生活的歷史背景,給予了它一層與前兩館不同的地點感情。
瑞士銀行家基格(Louis Guiguer)在1723年買下這處男爵地產。在18世紀的瑞士,貴族頭銜是與物產連結在一起的。買下男爵屬地者就會被稱為男爵,但不伴隨法律、稅制或政治上的特權。基格以法式風格修建了建築與周圍園地,但大多數時間交由他人管理。基格的姪子尚喬治(Jean-George Guiguer)1754年安頓於城堡,這段期間城堡曾接待過知名哲學家伏爾泰(Voltaire)。尚喬治1770年過世後,將城堡留給了兒子路易斯弗朗索瓦(Louis-François Guiguer)。
路易斯弗朗索瓦生於巴黎,曾在日內瓦修習文學,1771年開始管理父親留下的普朗然城堡。直到1786年驟逝前,路易斯弗朗索瓦勤於記錄日誌。他留下的3本日誌紀錄了基格家人在此的生活、管理城堡的瑣事、以及他對法國大革命爆發前、舊制度(Ancien Régime)末期社會事件的觀察與感受。
這3本日誌成為2013年開展的「貴族義務!18世紀城堡生活」(Noblesse Oblige! Life at a Château in the 18th Century)重要參考資料,現為最受訪客歡迎的常設展。透過影片、語音導覽與手冊,訪客可在9個展示原始功能的展間體會18世紀地方貴族的生活。如裝飾富麗的沙龍呈現了貴族展示財力的責任,私人與社交用餐室的差異也顯示了18世紀區分公眾生活與家庭隱私空間的趨勢,如此在歷史物件中突顯了社會地位、家庭關係、物質條件等依然具有現代相關性的主題。
城堡前佔地5500平方米的廚房花園(kitchen garden)是全國開放參觀的最大歷史性廚房花園。成為博物館一部分的廚房花園也重現18世紀的水果、蔬菜、花卉與藥用植物,因此並不含當時尚未進入瑞士的番茄。當年基格建造廚房花園的主因是供應建造城堡的工人食物,如今博物館訪客亦可在附設咖啡廳暨餐廳享用來自花園的食材烹調的餐點。
普朗然城堡副館長維爾梅伊(Catherine Vermeil)表示,2019年起博物館將會陸續更新1998年設置的常設展內容,納入19、20世紀的法語區日常生活方式。城堡兩棵在近300年前由建造者基格栽下的大樹則將持續陪伴城堡走向下一個二十年。
在各有偏重、以不同進路探索瑞士過往的國家博物館群中,一個共有的主題是瑞士人如何想像自己,以及他人如何認知自己。現位於普朗然城堡地下一層的瑞士刻板印象展區是一個有趣的實例。
與法語區知名插畫家「Mix & Remix」合作的瑞士刻板印象展區中挑出了準時、乾淨、富裕、巧克力、中立等10項瑞士時常被想像具有的特質加以描繪,並解釋它們產生的緣由背景。以此為主題的全書《瑞士的形象》(暫譯, L'image de la Suisse)在2007年出版。
維爾梅伊表示,這些他人想像瑞士的迷思不一定是真的,例如「我們喜歡巧克力的程度可能也和你差不多?」不過,真實性並非決定迷思、印象與想像是否具有意義的唯一判準。
威廉泰爾也許並不真實存在,但他的故事在復仇情節之外,更體現了瑞士人渴望獨立、自主的精神。某種瑞士世代傳承的共有認同或許也蘊藏於這些被想像及相信的故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