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西進台青 務必惦惦自己的斤兩

林葛凡 2018年10月14日 00:00:00
西進台青正面臨難以融入中國市場與社會的窘境,這不是居住證或什麼惠台措施可以改變的問題。(圖片取自中新社)

西進台青正面臨難以融入中國市場與社會的窘境,這不是居住證或什麼惠台措施可以改變的問題。(圖片取自中新社)

日前,「台青自救聯盟」刊登廣告,控訴福州市政府為了蓋地鐵罔顧台青企業陳情、堅持拆遷國台辦授牌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福州市「零到壹創業小鎮」。

 

台青們爆料,有副廳級領導在福州市政府內部會議上說:「不用管他們,台灣青年都是不會下蛋的母雞!」這是何等難堪的形容,原來西進台青在人家眼裡不過是一群「不會下蛋的雞」。

 

台青們為什麼落得被人嫌棄「下不了蛋」呢?

 

2014年來,雖有大量熱錢湧入中國創投市場,但這波熱錢有很大的背景是資本家急著用創投當幌子來轉移資產,而那些早期得到資金的團隊往往是因為特殊社會關係,只憑著一個概念便得到投資。

 

但台灣人要了解,這不是只有夢想或專業的普通百姓玩的遊戲,是屬於特定圈子的遊戲。

 

再晚一、兩年,創業要有團隊才可能吸引到關注,接著要有產品,再來則要求能夠有獲利。到了最後階段,幾乎多數的台青創業團隊早已不在投資者的目標範圍。

 

西進台青大多屬於初創型企業,甚至只是個人登陸,這些台青團隊都還需要「孵化」,需要透過基地申請政府補助、期待基地媒合創投資金、提供創業輔導、建立政商關係和市場開發等等支持。

 

但現實是,這些台青們除了早已認賠殺出外,留下的大多脫離不了政府補助、脫離不了台青創基地的扶持。

 

換句話說,本來中國搞雙創是希望吸引台青人才與技術帶動產業經濟轉型或城市發展,沒想到卻招來了一批社會主義巨嬰。

 

上述現象不能全怪台灣青年,台青的水土不服恰恰和中國政府,及眾多兩岸青創基地有很大的關係。

 

台灣常傳聞的中國政府補助門檻多低、多優惠,但又很少遇到獲得補助的台青現身說法,口惠而不實的成分居多。

 

又,或者政府補助並不是持續性的,甚至是說話不算話的,如有的地方政府原本保障台青30萬人民幣創業補助分數期核發,但到了第二期就搪塞經費沒了,不發了。

 

或許有人會認為,創業補助本來就是錦上添花,關鍵還是盡速開發業務,讓公司步上軌道。

 

但多數台青創基地的營運方卻無相對應的資源,成立公司找代辦要花錢,自己跑政府單位則很可能一拖就好幾個月,青創基地辦公空間要收錢,每一項企業支援服務也都收費,媒合資源最多就給你個電話或帶你見見人卻不保證符合企業需求,創業導師則通常太忙都「掛在牆上」。

 

於是,能不能開出業績依然要各憑本事,資本、政府、青創基地的資源,對台灣人而言,往往是浮在空中的蛋糕,

 

台青們有多少資金經得起這樣的折騰?於是在那些美好想像之前,在得到第一筆訂單之前,台青為了生活費、住房、辦公空間等支出捉襟見肘,「維生」尚且不能,就更別提「下蛋」了。

 

中方官員尖銳卻誠實點破涉台機構不會告訴台灣人的真相:西進台灣青年正面臨難以融入中國市場與社會的窘境,這不是居住證或什麼惠台措施可以改變的問題。

 

尤其2018年以來,中國政治局勢、經濟景氣和社會民心都出現極大轉折,想要西進的台青務必要惦惦自己的斤兩,更要看清楚中國是否還是想像中,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

 

※作者是一位在浙江五年的創業台青

關鍵字: 台青 西進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