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蝸藤:2008改變中國(六)—這年為何成為中港關係分水嶺(中)

黎蝸藤 2018年10月27日 07:02:00
激進非建制派的興起削弱了「中國人」的傳統泛民,成爲「港獨」泛起的重要因素。(美聯社)

激進非建制派的興起削弱了「中國人」的傳統泛民,成爲「港獨」泛起的重要因素。(美聯社)

第二,習近平治港與第二支管治隊伍的興起。

 

2007年11月,當選政治局常委不久的習近平,被一致通過接替曾慶紅主管港澳事務。12月,他又接過了曾慶紅中央黨校校長的職務。到2008年3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曾慶紅全退,習近平再接過國家副主席的職務。就這樣,習近平全面取代曾慶紅。這一系列職務安排最大程度地決定了香港以後的走向。

 

在2007年剩下一兩個月,習近平對香港還在了解熟悉中,尚無大動作。習近平上任八個月,公開報導中沒有一篇有關香港事務的談話。内部人員曾指出,他曾明確表示對港工作「兩個不變」:即對港政策不變、對港工作機制不變。2008年7月,習近平第一次以國家副主席和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的身份到訪香港,才高調主管香港事務。但中國轉換對港政策的思路,正在習近平支持下不斷醖釀中。

 

縱觀習近平在此後十年的行事作風,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左」,以毛澤東思想為師,鄧小平時代的那一套不合他的口味。第二,喜歡走「群眾路線」,不愛統戰上層精英。第三,強硬,會努力推進議程,不害怕爭議。第四,「大一統」思想濃厚,追求同質化。第五,追求「絕對的安全」。第六,喜歡多管齊下,特別強調利用經濟力量推進議程。第七,強調輿論戰的力量。第八,有濃厚的中國法家思想,偏好「依法辦事」。

 

這些特點集中顯現在他此後主導的香港事務中,雖然在一開始的時候沒有充分表現出來。這是因為香港畢竟還是「一國兩制」,中間有一個香港特區政府。而特區政府的行政長官又是港英時代的公務員曾蔭權,用現在的眼光看來,即便不是「港英餘孽」,也是「戀殖」派。而偏偏他在習近平主管港澳事務前剛好上任。

 

當然,這難不倒習近平。在2008年,三大戰略已經準備就緒:政治上積極干預、經濟上推進融合、文化上人心回歸。這裡先討論政治積極干預。

 

「學習時報」

 

2008年1月,中聯辦研究部長曹二寳在習近平擔任校長的中央黨校的校刊《學習時報》 更多「學習時報」這個名字由來已久,不是「學『習近平』的時報」之意,但名字就是這樣湊巧。上發表《一國兩制條件下香港的管治力量》一文,提出要在香港建立「第二支管治隊伍」的理論。他認為在「一國兩制」的安排下,香港應該有兩支管治隊伍:一支是「香港特區建制隊伍」,這支隊伍經由中央授權依照基本法行使高度自治權;另一支是「中央、內地從事香港工作的幹部隊伍」,依照憲法和香港基本法行使中央管治特區(包括處理中央、內地與香港特區關係)的憲制權力。他還認爲建設好第二支管治隊伍是從「治國理政」的角度,充分發揮「一國」在「一國兩制」中的作用,依法行使中央管治香港特區的憲制權力但不干預特區自治範圍內事務的重要之舉。

 

簡而言之,文章透視出三個要點。第一,中央要利用中聯辦這個在港機構,積極參與香港事務,成為第二支管治隊伍的核心。第二,中聯辦還要發展自己的「親兵」隊伍,通過「親兵」直接制衡或補充特區政府。第三,在法律上,要積極利用《基本法》的「空間」,「依法行使中央權力」,也就是後來反對派說的「有權用盡」。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中聯辦爲什麽要親兵。香港在回歸後有所謂「建制派」,這些老建制派有幾個來源:

 

第一是港英留下來的公務員系統,他們當時被譽為「最優秀的公務員」,在執行任務上確實優秀,但政治能力堪稱平庸。這個派系長期把持政府公務員系統,在中國看來充滿惰性,抗拒全面配合中國的議程。但作為政界最重要的力量,中國又不得不用,否則就無人可用了。2005年,董建華下臺,中國就不得不讓這個派系的曾蔭權上臺。

 

第二是商人(如董建華),這是中國長期的統戰對象,回歸後寄予厚望,但政績不佳。董建華曾歸咎於認為原先的架構:除了自己,所有高官都是公務員升遷上去的,看上去自己就是光棍司令。於是董建華克服爭議,改為主要官員以政治任命方式產生。可是,董建華改革效果繼續不佳,最後自己也不得不稱病下臺。商人通常與中國有千絲萬縷的經濟聯繫,但也有自己的利益盤算與既有的身份,他們想保持現在的地位,而不是全面聽從中央。

 

第三是傳統左派(如民建聯工聯會等),他們多在議會層次發揮作用。在回歸初期,這些傳統左派多是在香港打拼多年的「老臣子」,有的德高望重,有的沒功勞也有苦勞,有的還是真正的(左派)理想主義者。他們對中央也並非事事言聽計從。此外,香港回歸之後,這些老左派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政治地位(如只能委身立法會),怨言還不少。

 

因此,以上三類建制派雖然都「親中」,但權力來源都不完全依賴中央政府,更不在中聯辦,這就是中聯辦要培養「親兵」的原因。

 

2008年,中聯辦已不再滿足於傳統那種依靠香港上層勢力,而開始培養「親兵」。(美聯社)

 

就在港人不知不覺之際

 

曹二寶這篇文章的構思應該在以前中國派到香港調研的人中都已形成,但曹二寳以中聯辦研究部長的身份發文,又在中央黨校校刊中刊出,政治意味完全不同。用現在眼光看,難以理解的是,為何一開始文章并沒有被香港人注意。或許,這與當時香港人並不太關注涉港「學術文章」有關,畢竟《學習時報》當時在香港還不是那麼出名。而且當時中國還不想大肆張揚,頗有點遮遮掩掩的意味。

 

就在港人不知不覺之際,這個思路顯然得到習近平支持,正在著手推行。中國在2008年已開始以澳門為試點,讓澳門中聯辦積極參與澳門事務。惟這種干預發生在澳門這個基本上被親中派完全控制的小特區,同樣也不太令人關注。

 

很快,親兵政策就被應用在香港。2008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中,親中的自由黨田北辰抱怨「中聯辦一直在參選這次選舉」,指中聯辦利用組織配票支持特定人選,同為親中陣營者亦無法分得票源。以往民主派有不少中聯辦拉票的指責,但親中派如此抱怨還是第一次。這次選舉中,中聯辦力推幾個後來稱為「西環派」的議員,包括葉劉淑儀、梁美芬、謝偉俊都在這次選舉中第一次躋身立法會。

 

這是一個明顯的信息:中聯辦已不再滿足於傳統那種依靠香港上層勢力,而開始培養「親兵」。惟這時,香港人仍沒有意識到,這意味著中國治港政策已發生根本轉變。直到2009年3月,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黎桂康在北京舉行的港區政協小組討論會上表示,中聯辦已與港府達成十點協議,容許港區政協委員參與港區政事,引起廣泛爭議,才有人留意到「第二支管治隊伍」理論的存在。

 

以後,在習近平的推動下,「第二支管治隊伍」與「西環治港」在香港越來越公開。2012年,習近平拍板,抛棄上層藍血代表、大商家支持的前政務司唐英年,讓中聯辦喜歡的梁振英上臺,徹底轉變治港政策。同時,中聯辦又糾集第二支「親兵」,即以「群眾路線」為主的「愛字頭」(又稱激進建制派)。梁振英五年的統治令香港局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2008年種下的種子。

 

「人民」的奇蹟

 

第三,民粹興起、精英政治的終結、與民主派的分裂

 

在討論習近平對港新政「三大戰略」的另外兩個(經濟融合和人心回歸)前,就著2008立法會選舉,先繼續分析一下「反對派」方面的演變。因為2008年立法會選舉,不但標志著中共治港政策的轉變,也見證了反對派的分裂。這對香港演變同樣重要。

 

在香港回歸之初,所謂反對派就只有「民主派」,而且只有「民主派」而沒有「泛民」。民主黨一黨獨大,輔以幾個小黨,如前線、民協、職工盟(工黨的前身)、街工等。前線與民主黨淵源甚深,2008年併入民主黨。後面幾個都是著名的「一人黨」。2004年以律師爲主的公民黨成立,並在立法會選舉中一舉奪得6席,民主派不止民主黨,加上其他勢力興起,這才逐漸有「泛民」之稱。

 

這時的泛民大都是走精英路線,公民黨比民主黨更精英。最顯眼的例外就是「長毛」梁國雄。在當選議員之前,長毛給香港人的印象就是抬棺材示威的專業示威人士。2004年立法會選舉中,他無黨無派,以極少量資源,靠網絡宣傳,居然能當選議員,堪稱「人民」的奇蹟。

 

這也是香港政治從精英向「人民」過渡的開始。不錯,精英也幫助平民,為民發聲,但幫助是由上而下的,帶有打抱不平的優越感,而且由於階級不同、視野不同,其利益也不可能與平民一致。而左翼、激進的長毛是「人民」的一員。即便當選議員之後,他還繼續住公屋,繼續一頭長髮,繼續穿著切格瓦拉的T恤,繼續到處示威,本色不改。

 

長毛當選與香港立法會選舉以比例代表制(以最大餘額法及黑爾數額點票)有關。這意味著即便是相對小眾的政黨,只要有一定支持,依然可以進入議會。此前,香港政黨對這種選舉制度認識不深,那時每個政黨一般把幾個人擺在一張選票上,不懂得分拆名單,以充分利用選票。。民主派曾經試過「七星連珠」,把七個人列在一張名單上,希望可以憑藉聲勢選上五個人,最後當然是「浪費」大量選票。這樣從2008年開始,大黨開始分拆名單,民粹政黨開始積極爭奪議席,香港選舉生態進一步改變。

 

2004-2008年之間,左翼民粹在另一條戰線興起。2006年發生保留舊中環天星碼頭事件,2007年發生保留皇后碼頭事件,香港突然興起了保育運動。這兩場保育運動完全由群衆領導,沒有政治人物主導,預熱了香港的公民社會,為此後的高鐵爭議的動員力打下基礎。

 

2007年10月,特首曾蔭權發表《2007至2008年度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及十大建設計劃引起廣泛爭議,影響深遠。其經濟政治含義以後還會討論。這裡討論最先引發社會運動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

 

2008年中,「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終於確定了工程框架,包括以西九龍為終點、確定路線走向、融資方案等。2008年11月刊憲公佈方案。有了這個「靶子」,高鉄爭議進入實質性的攻防戰。由於線路要通過菜園村,12月即有人組成「菜園村關注組」,掀起了第三波保育運動,「保衛菜園村」。這是後來出名的左翼運動偶像朱凱迪崛起的成名作。2009年,一群「民間專業人士」提出「錦上路方案」(即以新界的錦上路為終點),與政府打對台;2010年1月,爲反對撥款,先有「苦行」和絕食,再有圍攻立法會以圖阻止表决;立法會也第一次大規模「拉布」。以規模與時間長度計算,高鐵僅次於政改爭議的影響香港的最重要單一議題。

 

左翼和右翼

 

與左翼民粹相對的是右翼民粹。在2008年,右翼民粹尚未湧現,但已埋下種子。

 

2006年,香港第三大「泛民」黨派社民連成立,它號稱「基層主導、民主企硬,旗幟鮮明的反對派」。民協、職工盟、街工等小黨派也關注街坊福利和勞工權益,但既不激進也不民粹。社民連則是一個激進「民粹」的大雜燴,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標榜基層,提倡激進抗爭。左翼的梁國雄和陳偉業,及後來成爲右翼民粹「教主」、時事評論員黃毓民(下圖/維基百科)都是其創黨成員,後者當選主席。

 

 

社民連的激進路線很快就和精英路線的傳統泛民發生衝突。2007年3月,在泛民發起爭取普選遊行中,社民連發起「搶咪行動」,從公民黨手中搶過麥克風,引發泛民内部矛盾。傳統泛民要求社民連作出合理解釋,社民連則批評他們「沒有資格做民主派」,揚言要與泛民「割蓆」絕交。當然此事還只是兩派真正交惡的前奏。

 

2008年立法會選舉標志泛民中的傳統勢力與民粹勢力的分裂。此前,泛民總的説來都互相扶持,還不乏「配票」行動。雖發生過民主黨「告急」而導致友黨候選人落選的摩擦,但最終只被視爲策略失誤。

 

2008年選舉中則發生了香港有直選以來,泛民内部在選舉中第一次公開的正面衝突。黃毓民在選舉過程中不斷「狙擊」公民黨。最後黃毓民當選,同一選區的公民黨毛孟靜則被「西環派」梁美芬擊敗,社民連「狙擊」功不可沒。社民連奪得三席(梁國雄、陳偉業、黃毓民),一躍成爲泛民第三大黨,成爲政壇不可忽視的勢力。

 

在立法會上,社民連三子(黃毓民、梁國雄、陳偉業)入到議會不足兩星期,即開始「抗爭」,把「擲香蕉」、大聲呼叫、痛罵高官、辛辣言論、替官員改綽號、帶示威道具等激進文化帶入議會,多次違反議會規則,改變政治生態。10月,特首曾蔭權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時,黃毓民打斷曾蔭權發言,被立法會主席要求退席時,用香蕉擲向曾蔭權站立的主席枱前。這是香港議會首次發生的「暴力事件」。

 

傳統泛民對這種行爲極爲反感。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發表聲明譴責黃毓民的舉動譁眾取寵,將搗亂說成彰顯社會公義,以爲搗亂可推動香港社會發展,斥之為「大錯特錯」。她批評社民連完全不尊重製度的行徑,這樣甚至會成為有人聲稱香港人未準備好民主普選的藉口。社民連則反駁:在議會內擲蕉抗爭非常合理,是為香港弱勢社群抗爭,並批評譴責陳方安生:「等同打壓社會公義。」此後,到了2010年,經過「五區公投」和政改兩次風波,激進派(特別是右翼)與民主黨進一步翻臉,從此勢成水火。

 

社民連的所作所爲非常不符合傳統,但支持社民連的聲音不少,就連在議會扔香蕉也支持者眾,在青年群體中的支持率更高。大家都可以看到,激進民粹路線大有可為,加上以上提及的對選舉策略認識的加深,以及香港民情的變化,鼓勵更多的激進派投身議會。

 

此後,立法會裏的激進派議員不斷增加,2012年多了陳志全和範國威,共有5席。到了2016年,更加上了「自決派」和「本土派」;在未被DQ之前,共有9人當選。在立法會擾亂秩序和拉布成爲家常便飯。

 

而激進民粹路線中,左翼與右翼在隨後短短幾年間急速分道揚鑣,勢力重組。其中的「關鍵字」都離不開2008年當選的黃毓民。

 

2011年,黃毓民從社民連分裂出來普羅政治學苑,與其他團體成立人民力量。2013年,黃毓民爲首的普羅政治學苑再從人民力量中分裂出來,與其支持者「熱血公民」黃洋達結爲同盟,成爲激進右翼組織的代表。2016年, 熱血公民、普羅政治學苑、與「城邦派」 香港復興會「國師」陳云根(陳雲)結爲「熱普城」聯盟。港獨勢力的興起與熱普城的鼓動作用關係極大。

 

泛民的分裂既是路線的分裂(溫和與激進),也是階級的分裂(精英與平民),更是世代交替的分裂(中老年與青年),以後還進一步成爲左翼與右翼的分裂,最後發展為民族意識的分裂。激進非建制派的興起削弱了「中國人」的傳統泛民,成爲「港獨」泛起的重要因素。

 

※作者為旅美學者

 

【延伸閱讀】

●黎蝸藤:2008改變中國(五)—唱紅打黑 中共修憲 毛派崛起

●黎蝸藤:2008改變中國(六)—中港關係的分水嶺(上)

關鍵字: 左翼 右翼 香港 泛民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