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嘉宏專欄:民進黨為何仍無法破解韓國瑜現象

陳嘉宏 2018年10月29日 07:02:00
要穿透韓國瑜現象的關鍵字是:他非常不「國民黨」,或至少說他是個「非典型國民黨」。(攝影:李智為)

要穿透韓國瑜現象的關鍵字是:他非常不「國民黨」,或至少說他是個「非典型國民黨」。(攝影:李智為)

連番的網路攻勢,以及藍營在南台灣難得盛大造勢場面,幾可確定韓國瑜在這場選戰中之勢已成。儘管能不能攻下國民黨暌違20年的高雄執政權猶在未定之天,不過,韓國瑜能在南台灣玩出這樣的局面,不僅民進黨跌破眼鏡,就連他自己恐怕也始料未及;他如何從一度從打算登記台北市長選舉,到今天卻在高雄捲起千堆雪?這是所有關心以及預判未來台灣政治發展的好課題。

 

不少人把「韓國瑜現象」歸咎為蔡英文執政兩年半的「失政」,認為是民進黨「逼出」了一個韓國瑜;這不是完全沒道理,但這說法很難解釋為何所謂的「韓國瑜現象」沒有滲透到鄰近的台南與屏東,甚至連六大直轄市中選民結構最藍的桃園縣,民進黨鄭文燦仍是一枝獨秀。中央執政氛圍低迷或是解釋工具之一,但絕非主要原因。
 

要穿透韓國瑜現象的關鍵字是:他非常不「國民黨」,或至少說他是個「非典型國民黨」。典型的國民黨是高學歷、講話溫吞有禮、兩岸立場鮮明、猛批民進黨施政,但這在韓國瑜身上都看不太到;他禿頭自嘲、不咄咄逼人、不回應實質問題、政見天馬行空。理性來看,他極少完整地論述政見(這與他一開始沒人沒錢,是最後一刻才到高雄登記當然有關),多數也幾乎沒有任何可行性;但他懂得創造議題、移轉焦點,加上講話詼諧有趣,所以射向他身上的箭最後總是有意無意地被轉彎。

 

韓國瑜深知此理,所以他從不在意識形態與市政議題上與民進黨膠著對陣,而是靠媒體網路來營造聲勢;他當然深知高雄的藍綠板塊結構,所以更小心翼翼地不要碰觸藍綠統獨議題。上週五的鳳山大造勢裡,除了在地的王金平,他沒讓藍營的三大巨頭吳敦義、朱立倫及馬英九上場,甚至連當時就在左營輔選的馬英九也沒讓他「路過」,這當然是刻意之舉。

 

相較於韓國瑜小心翼翼地避開藍綠統獨對決,民進黨顯然沒有意識地對手這樣的轉變;一開始根本沒有韓國瑜當成對手,等到發現韓似乎漸成氣候,又開始急忙回擊韓國瑜,方法是「反併吞大遊行」、「國民黨復辟」。問題是,韓國瑜來高雄100天,就是在努力告訴高雄市民「我不是傳統國民黨的」,所以那些「反併吞」、「國民黨復辟」的回擊,一拳拳都打進棉絮裡;對手已經「升級」了,民進黨仍依循舊慣,一時之間拔劍四顧心茫茫,不知道自己的敵人在哪裡?

 

這種現象其實普遍存在於這次的地方選舉。此次藍營攻略非執政縣市最有機會取勝的候選人多屬非典型國民黨,宜蘭林姿妙看不懂公文又如何?她的手握遍宜蘭人,早已穿透藍綠;彰化的王惠美更是婚喪喜慶跑遍全場,也才能與魏明谷分庭抗禮。相反地,那些傳統「穿西裝、打領帶」的國民黨「理念型」候選人,不是陷入苦戰,就是遠遠落後,從丁守中、陳學聖到高思博,無人得以倖免。

 

不同時期的社會氛圍與選戰階段會有不同的選戰模式,選民投注的時間與關注的焦點也不一樣,韓國瑜這套模糊戰法能否從一而終,正是影響最後高雄選局的關鍵。事實上,韓國瑜與柯文哲不同,已經61歲的他並非從政白紙,他出身北部眷村,曾任三屆軍系立委,沈寂十數年之後卻在張榮味的中華民國農會系統復出,其立場、言論、行事作風,斑斑可考,能否如柯文哲一樣屢仆屢起,正是對他最大的考驗。

 

在社群媒體穿透以及言論去中心化的時代,選民的風向變化極快,所謂的「反建制」風潮更是蔚然成風,政治人物若自恃家底,稍有遲疑、保守,即可能被選民拋在腦後。韓國瑜風潮,讓所有政治人物都上了一課。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

 

 

【延伸閱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