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8年的報告指出,人類過度消耗與破壞,已讓近60%哺乳類等脊椎動物數量從地球上消失。(湯森路透)
健康的生態環境從來不是「可有可無」,而是維持人類生存重要支柱,但人類活動已嚴重危害野生動物。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30日公布報告指出,自1970年起人類活動已導致全球約60%哺乳類、鳥類等脊椎動物消失,共59位科學家齊敲警鐘,若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滅絕,將威脅人類文明的延續。
WWF指出,人類活動大量且迅速的消耗食物和資源,摧毀由數10億年光陰所累積形成的生態鏈,最終導致人類賴以維生、乾淨的空氣和水資源都將消失。
WWF環境科學總監巴雷特(Mike Barrett)表示:「我們正遊走在崩潰邊緣。」他說:「若假設是全球人口數減少60%,那就相當於北美洲、非洲、歐洲、中國以及大洋洲的人口都消失,這正是人類對生物所做的事。」
巴雷特指出,這不只是表示人類將失去自然奇景,實際上更是威脅人類未來性命,自然環境從不是「可有可無」,而是支持我們生命運作的重要系統。
「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德國環境永續專家洛克斯史棟(Johan Rockström)呼籲。
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已進入史上第6次大規模的滅絕,是第一次由一個物種:「智人」(Homo sapiens)所引起的滅絕悲劇。近期其他報告指出,自人類文明發展之始,至今人類已摧毀83%的哺乳類和50%的植物物種,即使現在人類停止傷害生態,自然界也需要500至700萬年才能恢復。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每2年公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Living Planet Report),藉由追蹤逾4000個物種,其中包括16,704隻哺乳類、鳥類、脊椎動物和兩棲動物,紀錄地球野生動物的數量演變。
「地球生命力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LPI)」統計時間橫跨1970年至2014年。2014年時,野生動物已減少52%,目前則高達60%,代表野生動物滅絕的趨勢持續惡化。
環境科學領域權威學者沃特森(Bob Watson)指出,自然生態系統遭破壞,相較氣候變遷來說更危險。他說:「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對人類生存來說至關重要。」但是人類正以讓人無法接受的速度摧毀大自然,讓當代和下一代人生存陷入危險。
野生動物消失,最大主因在於自然棲地受到破壞,大部分被人類開發進行農事耕作,地球上3/4的土地正受到人為活動嚴重破壞。另一個主因是過度捕撈與獵食,導致300種哺乳動物已瀕臨絕種,其中一半海洋生物遭到人類漁業過度捕撈。
多氯聯苯(PCB)化學汙染則是全球半數虎鯨數量消失的主謀之一。
報告指出,中南美洲是目前地球上生態受損最嚴重的地區。大面積的樹林遭到砍伐,導致89%的脊椎動物因失去棲地而滅絕。巴雷特舉巴西稀樹草原塞多拉(cerrado)為例,每2個月就會少掉與大倫敦地區面積一樣大的草原。
他說:「這個經典案例,解釋了生態系統消失,是人類自作自受的結果。大規模砍伐森林,是為要滿足不斷擴大的農業需求所致,要有更多的土地重植大豆,出口到其他國家當作家禽豬隻的飼料。」
巴雷特提出,英國本身已失去大部分的原生野生動物,根據2016年國家生物多樣性統計結果,英國在218個國家中,排名僅在第189位。
遭受到最嚴重破壞的生物棲地是河流和湖泊,因為農業龐大耕種需求建造許多大型水壩,導致野生物種數量下跌83%。巴雷特說,這再次證明食物需求與生態消耗有直接相關。他說:「減少肉類消耗可以有效緩解生態損耗。」
設立野生生物保護區也是一個頗具成效的方法。印度已花6年時間保護野生老虎棲地,讓數量成長20%。中國大熊貓保護基地和英國水獺復育也都逐漸見到正面結果。
WWF首席執行長史提爾(Tanya Steele)表示:「我們是第一個知道自己正在摧毀我們地球的世代,同時也是還來得及付諸行動挽救的最後一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