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街景。(美聯社)
「我來這裡是為了救病人」韋達莎(Natasha Reyes)醫生說。
每一次想放棄時,「初衷」總會再次撐起前線醫生,冒險守住烽火之下拯救垂危性命的堅持。
當救人的醫生,成了被砲火攻擊的目標;當醫治傷痛的白色巨塔,潰散成危險的瓦礫堆,那般絕境彷彿讓人以為自己身處第18層地獄。
2015年10月3日凌晨,遭幾輪掃射之後,位於阿富汗昆都茲(Kunduz)的無國界醫生組織,經好長一段時間,再也救不了人!
無國界醫生組織(MSF)10月26日至28日舉行相關主題電影節,由《阿富汗:戰火中的醫護人員》(Afghanistan: Medics under Fires)擔任開幕影片,透過影像引領台灣觀眾「見證世界另一角的蒼涼眾生相」,同時傳遞「戰區中醫療人員和設施不應成為攻擊目標」。
當天對昆都茲醫院開火的「兇手」正是打著「反恐戰爭」大旗的美國,美國當天以炮艇機對著醫院開火長達1小時,多次、準確地擊中醫院,而周邊其他建築物則幾乎完好無缺,逾40名病患和醫護人員不幸喪命。
事後美軍聲稱,這是一起「誤殺」意外。儘管道歉並保證不會再發生這類悲劇。但也明白表示:「這沒辦法說謊,平民傷亡確實是暴力和衝突的一部份。」
這並非單一事件、也非頭一次發生。
根據MSF統計,僅在2016年,包括阿富汗、敘利亞和葉門等地就有34間MSF相關醫療設施遭到攻擊。MSF阿富汗昆都茲醫院10月2日再次遭到空襲,共42人喪命。片中一名阿富汗醫生稱:「我從來沒有想過會遭遇這種襲擊,僅僅因為我是醫生。」
《國際人道法》自1864年制定以來,核心價值在於:參戰各方須採取所有預防措施,確保醫護人員和設施不受攻擊;無論傷患來自哪一方、只要已受傷並停止作戰,即不能再被視為參戰者。
但各方無情烽火仍持續漠視國際人道價值,完全忽視一條條應該遵守的規範。身處戰場的醫生救人的同時,卻身陷致命危險,無疑是讓人道救援任務雪上加霜。
即使是戰爭,也不該毫無限度。
無國界組織醫院的外觀,都會有明顯的組織標示,並貼有禁止攜帶武器入內的符號,並要求卸下所有能辨識參戰立場標誌。只要進了醫院的門,無論是來自「神學士」(Taliban)的恐怖份子,或是阿富汗政府軍,在醫生眼中都只是傷勢不同的「病人」。
曾於2011年赴當地行醫的無國界醫生(香港)代理總幹事韋達莎(Natasha Reyes)說:「對我們來說,他們(神學士或政府軍)都是病人。」
來自菲律賓、自2007年加入無國界醫生行列,韋達莎對這部記錄片的內容更是感受深刻。她形容每看一次影片,都像頭一次看到一樣震驚悲痛。
在前線面對無止盡的戰爭傷患、身處「槍林彈雨」的異鄉,人身安全毫無保障的工作環境,韋達莎說,從事人道救援一段時間後,確實遇到一個抉擇的關口,重新思考自己是否該繼續下去?
醫學專長是急重症的韋達莎說:「我選擇繼續走下去,因為看見前線迫切且大量的需要,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去阿富汗,既然我是少數可以的人,那就去。」
「我來這裡是為了救病人」韋達莎醫生說。每一次想放棄時,「初衷」總會再次撐起前線醫生,冒險守住烽火之下拯救垂危性命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