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擅長的就是用庶民語言甚至過去上不了選舉台面的粗鄙形容,一方面讓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讓遙遠的未來式政治成了當下選戰議題的進行式。(攝影:張文玠)
高雄這場選戰之所以成為輿論關注焦點,除了韓國瑜異於傳統國民黨候選人的選戰策略,其獨特的話術也讓媒體與藍綠選民一起捲入這場風暴中,反應兩極且具爭議對抗性。
乍看之下韓國瑜政治論述零散割裂、政策規劃跳躍且雜亂無章,如果仔細梳理這些語境背後的政經邏輯,赫然發現「魔鬼藏在細節」中,這些話裡面不僅存有不少通關密語,更隱藏北京未來對台政策的具體戰略輪廓。
韓國瑜擅長的就是用庶民語言甚至過去上不了選舉台面的粗鄙形容,一方面讓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讓遙遠的未來式政治成了當下選戰議題的進行式;另一方面製造情緒的對立矛盾,透過新媒體複製擴散的效果,讓從眾不假思索感到理所當然,等到這些事情逐一成真後,後知後覺的人才恍然大悟。這就是政治傳播中的「皮下注射」理論,直白說就是透過三人成虎達到集體催眠的作用,即便聽者振振有詞,但也只能依樣話葫蘆,說不出箇中原委。
面對這種「打帶跑、拐哄騙」的神棍級(當下已昇華成教皇級)表述手法,只有從韓的政治語境中進行實際政策比對,方能解開這些政治馬賽克下的真實畫面。
其立論基礎是從鄧小平改革開放所提出的「發展是硬道理,穩定壓倒一切」或「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政左經右」邏輯演繹,也是習近平當下在中國進行各項維穩、監控政策的論調。
韓國瑜說的一派輕鬆,儼然高雄未來只有拼經濟是王道,將來只有環保、經濟之類無傷大雅的小陳抗(軟維權),不再允許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的遊行(硬維權),這就是中共切割中國人權的手法,將任何挑戰執政的作為通通打入「危害國家秩序」或「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等對立面。
至於誰來定義何謂意識形態不言而諭,韓國瑜自己已經巧妙設下政治底線,韓表示:「要用『熱情和承認九二共識的框架』,讓高雄變成對大陸很友善的城市,讓中國大陸覺得高雄沒有任何威脅感或不舒服感,全力為高雄拚經濟。」
這就是所謂的「政治零分、經濟滿分」的實際內涵,無形之間也將台灣的民主人權意義予以「中和化」與「商品化」,反正經濟的「價格」可以取代民主的「價值」從而彌平或模糊了兩者之間的界線,甚至庸俗了公民社會的高度。值得關注的事,民主人權正是民進黨政府高舉對抗中國銳實力的大旗,也是美中關係調整的基礎。北京意識到,彭斯與蓬佩奧近期的講話已為未來美中關係的定性定調,也意味華府的一中政策調整難以扭轉,唯有從台灣內部裂解民主共識才能達到釜底抽薪效果,畢竟「再怎麼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引爆」是中共奉行的統戰工作法則。
延續前項邏輯,韓國瑜力主「高雄不要談政治,要全力衝經濟」,他更主張「南南合作」,即台灣南部、中國大陸南方和東南亞結合起來,高雄走經濟之路。這種說法更似平凡無奇,實質內涵也是暗藏洶湧。
直白說,韓國瑜提振高雄經濟的振興之道,部分將高雄走回過去的加工出口區的重工模式,重新成為國民黨執政後北政南經的邊陲。更為真實的面貌,則是透過中國的經濟讓利與港澳模式,讓高雄一方面成為新的娛樂城,人口隨即膨脹為五百萬;另一方面也讓高雄的農產品與原物料重新置入「對岸讓利-派系產銷-買辦直營」的體系中,直接成為中國所主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一帶一路」等「環南海經濟圈」的戰略架構中。
韓氏語法也為未來美中或台海出現軍事危機時,埋下了高雄港(左營港)中立化的伏筆,也為後中國經營南海、推動反介入以及宰制第一島鏈創造條件。直言之,「去太平島挖石油」乍看之下似乎只是個引子,背後隱藏的區域戰略可謂棉裡藏針。
昔日越南淪亡前,「阮文紹下台,共產黨不來」的耳語瀰漫在西貢政壇與媒體輿論當中,對照韓陣營目前喊出「陳其邁下台,高雄發大財」的訴求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看得懂得人,究竟有多少?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