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年輕一輩近十五年間不顧一切投身抗爭,正是因為他們看到香港社會日趨腐敗。(湯森路透)
近日傳出浸會大學有意修改校規,禁止學生作出「影響學校聲譽」的言行,傳聞罰則可嚴重到取消學生的學藉。這當然引起很多疑慮,令人擔心這是否等同加強打壓,製造寒蟬效應,以阻止學生抨擊校政。
打壓?為甚麼是打壓?保守一方大概會覺得這只是要學生知道收歛。他們覺得大學的責任就是要教懂學生守規距,不要讓學生衝撀大學、搞亂社會。對他們而言,大學生關心時事校政固然是好事,但就算關心 ,都只應限於用一般渠道表達意見。然後手握權力的人自有判斷,絕對不應因為反對,就作出任何擾亂秩序的行為。無論大學以至社會有何問題,如何不公,維持秩序始終是最重要。因此每次年輕人發起抗爭與衝擊,他們最多只是說要寛容一點,甚至覺得反感而希望嚴懲抗爭的年輕人。
然而,這些保守人士可能未意識到,抗爭的作用正正在於透過打破日常秩序,以迫使社會正視各種不公義。因此要求抗爭者絕不可擾亂秩序,基本上是反對任何抗爭。任何社會都必然有不公義,但社會的主流卻多會傾向對各種問題視若無睹。可能是因為了解到很難處理,所以寧可將精力放在改善個人生活,又或者是知道要解決問題就要挑戰權貴,因害怕報復而卻步;甚至是因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因此不願意面對種種不公。
社會總是懶於正視自身問題。然而,當有人發起抗爭時,他們透過擾亂秩序,令到當權者以至公眾感到不舒服,繼而迫使大家直面各種問題;即使想將視線移開,抗爭帶來的不安又會迫使大家重新聚焦問題。打個比喻,抗爭破壞秩序就好似「痛覺」一樣,它的確會帶來不適,但唯有這樣才能引起注意,以免過於延誤治療。
香港年輕一輩近十五年間不顧一切地投身抗爭,正正是因為他們看到香港社會日趨腐敗。為了推動社會改變,制止腐敗,很多年輕抗爭者正在付出沉重的個人代價。他們的抗爭與一般的爭取權益不同,每一次他們都無任何直接得益。香港社會能夠有一批純粹為了公義而奮不顧身的年輕人,其實是一種難得的運氣。
然而,筆者時常聽見一種講法:他們太天真了,只懂破壞秩序,又能做成甚麼?要不拿些可行的解決辦法出來,否則就不要搞事。這種說法的前設非常錯誤,它假設了指出問題的人必須同時提供解決辦法。試想如果我們發現一場火災,就算自己無力獨自撲滅大火,還是應該拉嚮警報,號召有能力的人一同合作滅火吧?年輕人發起抗爭,做法有時的確有點笨拙,未必事事周到,但這卻是我們必須一同努力的原因。
自傘運以來,保守聲音的反撲越趨厲害,要求嚴刑重典,目的就是要抗爭者噤聲,不再打亂秩序,即使成功,這其實也只是癱瘓了香港社會的自我修正能力。面對正在抗爭的年輕人、大學生,筆者深信我們應該做的不是打壓嚴懲,也不是包容,而是應該尊重並肯定其犧牲與努力,然後一同去面對各種不公義。若只着力解決「提出問題的人」,香港最後必會自食惡果。(本文獲香港《蘋果日報》和作者授權轉載)
※作者為高教公民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