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性別友善廁所未必友善

鍾季螢 2018年11月14日 00:00:00
「你的日常,我的圍牆」,非常符合跨性別個案的每日生活情境。(美聯社)

「你的日常,我的圍牆」,非常符合跨性別個案的每日生活情境。(美聯社)

「你的日常,我的圍牆」,是桃園市社會局在10/26針對身心障礙婦女舉辦的研討會標題,當時我看到標語的第一印象,覺得也非常符合跨性別個案跟我說的每日生活情境。

 

我的工作會與很多跨性別的個案討論他們社會適應情形,每次必討論,或說他  們最常提到的最大的困擾就是上廁所這事。他們不知道要怎麼上廁所。

 

這談起來很微妙,因為在多數還未換發身份證,或說未進行跨性別手術,尚在剛開始進行「裝扮」的個案而言,如果他是個生理男性,性別認同女性,進行了女性裝扮,走進一般公廁的男性廁所,完全就是被異樣眼光對待,但走進女性廁所,卻又緊張於,會不會還不夠「像女性」而被當變態,或是造成女性的不安。每個人一天需要進行很多次的上廁所日常,卻是他們日常最大困境。

 

台灣目前所設立的性別友善廁所,基本上有幾個狀況,世新大學在2011年設立國內最早的性別友善廁所,因應男女使用廁所時間因為生理差異,而有造成需求差異,及考量性別多元化等因素,將原有的男性廁所,改建為單隔間,然後男女共用(女性廁所維持原樣),如。但很可惜的根據2013年台大城鄉所的研究調查男女廁之外的「其他」-世新大學「無性別廁所」之經驗評估與省思」,呈現這個廁所設立叫好不叫座。因為81.6 %受訪者支持學校設置更多無性別廁所,但是曾使用無性別廁所的人僅有65.7 %,其中女性更僅有26.6 %。

 

最失敗的例子則是士林科教館,在2014年引發的民眾投書事件,因為士林科教館直接將男廁改為「性別友善廁所」,卻沒有設立隔間,甚至同層樓也未有其他廁所,造成動線不良,「性別友善廁所」進去尷尬,要去其他層樓更增加廁所壅塞度及民眾不便。

 

這種沒有審慎規劃,與真正考量「性別友善」概念的作法,只是為因應這府要求推廣的執行方式,不但不能解決問題,甚至因為造成更多不便,而讓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設立宗旨的污名。

 

回到前面針對跨性別個案的討論,這種改變男廁成為「性別友善」在台灣推行至今也仍算少數,位於各大交通站多數廁所仍是未設立,目前跟個案討論過他們的現狀,其實根本沒辦法每天去找尋找跨性別廁所使用,這樣能活動的範圍也太侷限了,所以多數個案回應我,他們最自在的方式就是使用不分男女的「身心障礙廁所」,但也因為擔心影響到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所以都要審慎觀察,確認沒有其他身心障礙者有需求才使用。

 

這剛好與美國法律學者Terry S. Kogan(1996)所提出對跨性別權益與公廁空間安排之主張,另外設置名為「其他」的第三類廁所,來補充原本的男、女分廁的概念不謀而合。台灣目前在台大醫院等公共場所,確實也會發現將身心障礙廁所的牌子加上了「性別友善」的標誌。但這卻不是能協助跨性別或是其他性別多元個案的完美解決方式,因為也有很多個案表示,為何要被「標籤化」,要上「身心障礙廁所」表示是他們狀況是一種「身心障礙」嗎?

 

只能說「性別友善廁所」不一定「友善」,或是能真正滿足每個性別多元者的需求,而且整體推動速度緩慢……看似個案的焦慮與困境,卻是每天都在發生。

 

※作者為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