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60位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齊聚巴黎凱旋門,向戰爭中上千萬名傷者與罹難者致敬。(美聯社)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00年前11月11日畫上句點,德國向英國、法國、美國及義大利簽署的停戰協議在1個世紀前的上午11時生效。
逾60位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於11日齊聚巴黎凱旋門,與此同時,英國政治及軍事領袖、成千上萬退伍軍人和各界人士也齊聚倫敦市中心,向戰爭中上千萬名傷者與罹難者致敬。
《衛報》(The Guardian)11日報導,英國王位繼承人查爾斯王儲(Prince Charles)代表女王於紀念碑台階獻上花圈,現年92歲的女王則在附近的露臺上觀看,緊接著上前致意的是德國總統史坦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這是英國昔日的敵國首次參加紀念活動,隨後史坦邁爾與女王及其他皇室成員在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為各國將衝突「化為為友誼與合作」而禱告。
倫敦的紀念儀式於英國與和世界各地舉辦的紀念活動中得到響應,共同紀念這場對全世界造成上千萬名軍人與平民傷亡的悲劇,其中以法國為全球紀念活動的中心,逾60位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齊聚巴黎凱旋門,此處不僅為拿破崙勝利的紀念碑,同時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無名士兵的墳墓。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及愛爾蘭總理瓦拉德(Leo Varadkar)也親臨現場與法國總統馬卡洪(Emmanuel Macron)參與這場重大活動。
在傾盆大雨中,大多數國家元首自總統府行經香榭麗舍大道(Champs-Élysées),並肩緩慢地在黑色傘下走向凱旋門(Arc de Triomphe),法國評論家認為各國元首在雨中漫步的場景是象徵和平的動人姿態,然而,川普和普京則是分別各自抵達現場。
馬卡洪在致辭時提到,若「昔日的惡魔再度覺醒」(Old demons are reawakening)將威脅到脆弱的和平,並強調若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將置各國關係於險境。
馬卡洪指出:「愛國主義(patriotism)與民族主義(nationalism)是對立的,而民族主義背叛愛國主義。若不顧他國將自身利益置於首位,等同於放棄使一個國家存在、偉大、最重要的道德價值。」
近期表示以成為民族主義者為傲的川普,並未對馬卡洪的演說給予明顯的反應。
由於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正在倫敦與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政治和軍事領袖,以及皇室成員於紀念碑獻上花圈,因此派遣司法大臣李汀頓(David Lidington)前往巴黎出席法國紀念儀式。
蘇格蘭首席部長史特金(Nicola Sturgeon)也為愛丁堡市政廳外的紀念碑獻上花圈。
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坎培拉(Canberra)舉行的全國紀念日儀式上致辭表示:「是這些人當時的付出換來我們的明日,我們承諾在心中陪伴那些死於戰爭的人。」
紐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則提到:「當停戰消息宣布時,歡呼聲浪與希望席捲整個紐西蘭。」
英國北愛爾蘭恩尼斯基林(Enniskillen)的紀念儀式於黎明時分舉行,約100人聚集黑暗中聆聽詩歌、祈禱,這個城鎮是第1個聽到停戰消息的地方。
其中最動人的致敬儀式是沿著昔德蘭(Shetland)至康瓦爾(Cornwall)約30個海灘,有許多肖像及當地士兵的輪廓被畫在沙灘上,隨著浪潮的拍打逐漸抹去痕跡。
這項「海洋之頁」(The Pages of the Sea)計畫是由《貧民百萬富翁》電影導演丹尼鮑伊(Danny Boyle)所設計,許多人聚集於此,以特別的方式紀念這些人,向他們致敬。
來自蘭開夏(Lancashire)的瑞格利(Abigail Wrigley)將褪色的照片帶來海灘,以紀念她在戰鬥中死去的親人,「這些人的生命停止了,很遺憾他們不再與我們同在,但我們非常感謝他們的付出,我認為向他們致敬是件很榮幸的事情。」
1914年7月28日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起因為一名塞爾維亞學生槍殺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奧匈帝國便為此對塞爾維亞宣戰,促成同盟國與協約國雙方戰火猛烈、戰事膠著。
美國得知德國稱若墨西哥對美宣戰,將協助其取回因美墨戰爭而失去的領土,遂於1917年4月6日向德宣戰,俄國則在1917年11月宣布退出大戰。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向法國求和並簽訂停戰協議,才結束這場奪走上千萬人命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