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40年】舊歷史結合新科技 中國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

林思怡 2018年11月14日 07:01:00
每個國家與民族都有自身文化,如何保存與呈現是應該思索的問題。(攝影:林思怡,後製:李明維)

每個國家與民族都有自身文化,如何保存與呈現是應該思索的問題。(攝影:林思怡,後製:李明維)

文化,是人與人互動過程中締造的產物。文化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舉凡文字、語言、建築、飲食、習俗和藝術等,都包含於其中。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蘊含豐富文化資產,也因為幅員廣大,各省分、城市都發展出獨特風俗習慣。

 

中國改革開放至今已是第40年。北京新大樓櫛比鱗次,仔細一瞧卻會發現許多道路名稱仍是帶有懷舊氣息的「胡同」,形成意象鮮明的對比;天津的高樓不似北京多,但仍可以感受到城市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只要稍轉個彎,就旋即進入舊時代的古蹟氛圍。

 

天津非遺展覽館呈現過去的道路景象。(攝影:林思怡)

 

貼近生活的非遺

 

自2006年發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名錄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進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達10萬項,其中國家級有1372項,39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這四個字本身就像背有沉重包袱,讓人覺得是門遠在天邊的高深藝術,沒有足夠的歷史素養便無法理解箇中意義。

 

其實不盡然如此。

 

天津和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建於2010年,並於2017年擴建至著名的「五大道」旅遊景點,成為公益性的專題展覽館,同時也是民眾公共文化休閒娛樂場所。

 

展覽內容以「津味兒」、「工巧」、「百戲」與「中醫中藥」四大主題為主線,涵括「中國古典戲法」、「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技藝」和「麻將文化」等共計55項非遺。

 

天津非遺展覽館收錄共55項文化結晶。(攝影:林思怡)

 

展區建築本身融入圓瓦坡頂等中國元素,再將形同天津歷史胎記的「老電車」、「工具牆」等歷史遺物結合新技術,透過燈光、聲音等手段重現天津文化的真實面貌。

 

身處在「舊歷史」與「新科技」打造的環境下,理解文化遺產不再「高不可攀」。新生代年輕人可以藉由再熟悉不過的科技工具認識出生年代前的故事;中生代以前的叔伯爺奶則有賴這些新技術,找回過去最真實的記憶片段。

 

館內的老電車。(攝影:林思怡)

 

展館內以塑像、文字、收藏品等重現舊時風情。(攝影:林思怡)

 

新媒體協助文化傳播

 

近年來,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虛擬科技應用話題度高漲,中國政府也抓緊這股熱潮,在天津的第一家國家級動漫產業綜合示範園區──國家動漫園──打造沉浸式藝術環境,同時利用多種先進硬體設備,協助片商創作聲光效果俱佳的背景。

 

除此之外,該園區擁有國內第一個3D即時預監系統、面部動作捕捉系統,以及手部動作捕捉系統,不僅可以捕捉演員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追蹤眼球的運動軌跡,還能靈活再現手部關節細微動作。

 

動態捕捉系統能精準呈現人類的細微動作。(攝影:林思怡)

 

無論是古裝劇《秦時明月》、《與妻書》和《西遊記》,或是兒童卡通《賽爾號》等,都是得力於這些優良硬體和技術,才能製作出跟過去影視作品迥然不同的風格與水準。

 

在科技不斷變動、推陳出新的情況下,藝術家、畫家、動畫師或導演皆能突破過去的障礙,大膽嘗試新穎手法表達內心思想給予閱聽者;另一方面,閱聽者也能受益於這些創新科技,進一步了解作品的核心宗旨,成功將藝術文化轉變為溝通的橋樑。

 

網路發達改變報導形式

 

這次國台辦舉辦的首屆新媒體報導活動中,多家中國媒體都會使用直播進行現場採訪與報導,也使用抖音拍攝短影音上傳微博,與網友一同慶祝這場活動。

 

由於網際網路發達與廣泛鋪設,中國媒體在這次採訪中都能快速發表文章,讓線上關注的網友如同「貼身」參訪,用平常無法接觸的面向了解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成就。有趣的是,媒體網路直播報導這個行為本身,即是改革開放成果的象徵之一。

 

無論是在故宮直播摩納哥王室藏品展覽,或是在君太百貨大玩抖音,都顛覆了媒體過去傳統報導方式,突顯紙媒無法取代的優勢,這些都值得讓人玩味。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