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個月內出現全球唯二人鼠共通E型肝炎病例。(網上圖片)
香港政府公布,香港再度發現人類感染老鼠急性病毒性E型肝炎病例,感染者為一名住在九龍黃大仙的70歲女性,目前已經出院,但感染源頭有待調查,是自9月香港出現全球首宗案例後,再次發現的病例。
這位女性患者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居住於黃大仙紀律部隊宿舍中,5月時感到心悸、腹病、頭痛、厭食的症狀,並到廣華醫院求醫,確診感染E型肝炎後治療後治癒出院。
但當時並未檢視患者感染的源頭,但在香港9月發現首宗E型肝炎鼠傳人的病例後,當局立即翻查過去的病歷,發現此案患與9月患者帶有同種病毒,患者表示,在住宅附近曾看到有老鼠出現。
9月28日,港府在瑪麗醫院一名男病人身上驗出老鼠身上的E型肝炎病毒,研判可能是吃了受老鼠糞便污染的食物引致。這名男性病人56歲,本身患有慢性B型肝炎,接受肝移植後肝功能出現異常,院方為他進行A型及B型肝炎測試也驗不出病毒。
經過精密的E型肝炎測試,竟對只有在老鼠身上才有的E型肝炎C物種病毒呈陽性反應。港府隨後在病人住所附近發現老鼠糞便,並死去老鼠的內臟中並找到E型肝炎病毒,與病人感染的病毒相似度超過九成。
該病人家在彩虹彩雲邨,距離第二宗個案居住的黃大仙僅3公里。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9月時表示,「會否是病人被老鼠咬到?或是吃了被老鼠糞便污染的食物?病人居住環境差,很多垃圾,又有空間讓老鼠躲藏及繁殖。」
袁國勇又指出,香港自2003年SARS疫情後,衛生情況依然未有改善,鼠患問題嚴重,更形容「老鼠大過貓」,擔憂出現首宗案例是對港人的警鐘(wake up call),擔心病毒變種是疫情大爆發前的訊號,呼籲公眾勿輕忽事件,不料,再驚傳第二宗病例。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對媒體表示,非常關注香港出現第二宗人類感染老鼠E型肝炎事件,會與相關部門機構加強滅鼠工作。
自9月出現第一宗病例後,港府已立即加強區內清潔,進行全港性的滅鼠行動,10月也展開了第二輪滅鼠行動,並呼籲市民切勿在後巷棄置垃圾。
隨著香港環境日漸老化,加上居住狹小雜物增多,成為了老鼠最佳的生活地方。不少香港菜市場在打祥後,晚上經常出現老鼠的縱影,更明目張膽在雜物中爬行覓食。
根據港府2018年鼠患指數,全港18區僅有除了收入高環境好的港島南部,其餘17區均有不同程度的鼠患,當中九龍舊區觀塘區及新市鎮荃灣區鼠患指數最高,分別達6.4%及8.2%。
食物環境衛生署指,部分地區錄得鼠患參考指數高於其他地區,主要是區內環境如後巷的環境衞生欠佳,雜物堆積、不適存放垃圾和處理食物殘渣,為老鼠提供藏匿地方及食物的條件。有關單位常在後巷及市場逼置捕鼠籠及放置有毒鼠餌,但數量太多無法杜絕鼠患。
香港在1894年曾受鼠疫之苦,因於當年在港華人生活環境惡劣,人們衛生意識不足,加上海上航運發達,令帶有病毒的老鼠到港繁殖,最終爆發大型鼠疫導致2000人死亡,當時的港英政府為了應對事件,更將華人聚居的上環太平街徹底拆除變成「卜公花園」,後來港人將事件俗稱為「洗太平地」。
鼠疫一直成為香港早年的「風土病」,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在改善香港衛生環境後,鼠疫已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