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評:這不是2014年那場國民黨敗選-九合一大選系列之二

主筆室 2018年11月26日 07:02:00
北藍南綠的台灣政治板塊已經逐漸被解構,這意味政黨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候選人的條件、口才,以及他們賦予選民的情緒與感動。(攝影:張文玠)

北藍南綠的台灣政治板塊已經逐漸被解構,這意味政黨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候選人的條件、口才,以及他們賦予選民的情緒與感動。(攝影:張文玠)

民意有二元性,意思是支持A不見得是因為A很好,或政見吸引人,而是因為選民很討厭或想教訓B,在只有兩種選擇下,選民用投票給A來表達對B的不滿。民進黨與蔡英文在2014與2016年兩次大選獲得龐大民意的支持,讓他們誤以為天下是她們的,民進黨的政見主張都是真理,遇到不同政見就碾壓過去,因此種下了這次敗因。同理,國民黨在這次狂取15縣市,同樣也可能讓他們志得意滿,認為自己的主張真確無誤。但這一切,實在言之過早。

 

證據之一是台北市,當選民有條件不錯的第三種選擇(柯文哲)時,並不吝惜於支持第三勢力,丁守中只能勉力守住四年前連勝文的得票率,柯姚選票相加又與四年前柯文哲票數幾乎相同。證據之二是台南市,儘管黃偉哲最後當選,但他三成八的得票率以及36萬票,幾乎創下過去30年民進黨在當地的最低紀錄,有趣的是,對民進黨不滿的選票並沒有流向高思博,而是由無黨籍的陳永和拿了11萬票,林義豐也斬獲了8萬票,這顯示當選民有不錯的第三選擇時,絕不是非國民黨不可。

 

另個值得觀察的點是民進黨拿下的六縣市中,竟有桃園、基隆以及新竹是傳統的藍營根據地,三位尋求連任的民進黨籍縣市長,顯然是透過自己的政績與特殊的個人形象,才得以擋住這波民意海嘯。如果再對照韓國瑜得以攻下民進黨執政30年的高雄,所謂北藍南綠的台灣政治板塊在這幾年其實早已經逐漸消融。這意味政黨政治退位,取而代之的是候選人的條件、口才,以及他們賦予選民的情緒與感動。

 

許多人將這次九合一選舉視為蔡英文政府的期中考,考得這麼差,一年半後的政黨輪替已經勢所必然。這說法並非完全沒道理;不過,所謂的「全民最大黨」到底是「討厭民進黨」或是「教訓民進黨」仍有程度之差,尤其,在前述背景下,仍有以下兩點必須進一步被驗證:

 

一、不同於2006年的馬英九以及2014年蔡英文,她們在當時都已經是帶隊復興的政治領袖,背負了所有民意改革的期望,國民黨內迄今並沒有任何人得以承載這股民氣;這固然是因為國民黨內的權力結構仍相當紛亂所致,也是因為這股民氣並未必選擇國民黨作為出口。

 

二、民進黨想在這次選舉中操作兩岸議題並未成功,因為這這終究是較攸關民生的地方選舉,選民有不同的投票取向。不過,「如何面對中國」的議題,在總統大選中絶對無法被迴避,也將是藍綠對決的主戰場。事實上,在前晚的勝選後,吳敦義即呼籲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一度宣稱「政治零分」的韓國瑜也改口說要「成立兩岸工作小組,承認九二共識」,這證明九二共識才是他「貨出去,人進來,大家發大財」之鑰。擁有過半地方政治版圖的國民黨屆時如何以地方包圍中央,民進黨政府又如何回擊?戰線已悄然展開。

 

在這背景下,專研台灣選舉政治的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鮑彤(Nathan F. Batto)因而認為,這次選舉結果的意義跟2006年、2014年的地方大選不一樣,並不代表下次全國大選民進黨一定會敗選,這次的選舉結果應該視為選民對民進黨的警告。

 

這樣的「警告」,有可能讓民進黨懷憂喪志,也可能讓它收斂鋒芒:有可能讓國民黨趁勝追擊,也可能讓它的得意忘形。重點是,2018的這場民進黨敗選,不是2014年的那場國民黨敗選,台灣是否迎來另一次的政黨輪替,恐怕還在未定之天。

 

 

【延伸閱讀】
●  社評:民進黨不要誤讀這次敗選的訊息-九合一選舉系列之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