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劇照。(翻攝自豆瓣)
原文源自:《電影》雜誌9月號特別策劃
今年FIRST青年影展(註1)各個獎項結果已經揭曉:《喜喪》成為大贏家,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恐怖片《中邪》獲得最佳藝術探索獎,《我心雀躍》中的女主角得到最佳演員獎。而之前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的電影《八月》顆粒無收、鎩羽而歸。然而,電影《八月》無論是導演對於影像的掌控能力、演員的表演還是時代感的營造,與其他獲獎電影相比毫不遜色,可謂今年FIRST影展的最大遺珠。
《八月》的片名最開始叫「曇花」。1994年的時候,導演張大磊的母親在院子裡養過一株曇花,那年正好開了有十朵。在最開始的劇本裡,張大磊想用曇花比作那個燦爛的年代,雖然曇花一現,但開放的時候真好看。影片結尾,街坊鄰居圍著綻放的曇花,艷羨不已,確實很好看。
八九十年代,一直令張大磊特別著迷。「那個年代的一切我都特別喜歡,衣服、房子的顏色都特別正,正紅正綠,字體也是美術字,汽車也不像現在這種流線型。人也非常簡單,但富有激情,特別浪漫。」張大磊的父親是內蒙古電影製片廠的剪輯師,住的小區是國有單位家屬院。院子裡大部分人都是搞藝術的,他們的嗅覺特別靈敏,談論的都是「朦朧詩」(註2)、「羅曼·羅蘭」(註3)這種。
張大磊便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每天沒事就鑽進電影院,看電影不花錢,覺得沒意思了就去銀幕底下玩。《八月》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父親帶著兒子曉雷擠到售票處想「刷臉」蹭電影票,卻被售票員告知現在必須花錢買票了。這時,影院外有一個票販子高喊著「好萊塢大片《亡命天涯》(台譯:《絕命追殺令》),哈裡森·福特主演。」這是1994年,中國電影引進了第一部好萊塢分賬大片,同時也是國有單位轉型剛開始的時候。
鐵飯碗被打破,每個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影響著。在《八月》裡,曉雷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默默注視著周圍隱隱發生的一切,從孩子的視角來觀察時代的變化。電影中的曉雷或多或少有張大磊小時候的影子,經常會感到百無聊賴,沒事幹。
小時候,每當放暑假,家長上班前都把自己鎖在家裡,張大磊便感覺時間會過得很慢,特別沒勁。當時住的樓房離得特別緊,有時候對面的小孩趴到窗戶上,他也趴窗戶上,倆人就隔著窗戶玩兒、聊天。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的話,就趴在窗戶上往樓底下看,就像一個俯視鏡頭,一群老頭、老太太坐在樓底下吃西瓜、打撲克,人來人往。
在這部處女作《八月》之前,張大磊拍過一些短片,基本都是行活,警匪片、穿越片各種各樣的,一方面是為了掙錢,一方面是為了讓自己保持一種狀態,但都不是自己發自心底想要拍的。
有一年,張大磊去姥姥家吃飯,當時他已經好久沒回去過了。姥姥癱瘓在床,母親用勺子餵她吃飯,這一幕讓張大磊感覺是那麼熟悉,記憶仿佛回到了1994年,姥姥同樣伺候臥病在床的太姥姥。這一畫面被張大磊用在了自己的處女作《八月》裡。
或許是之前離家太久,張大磊對於家庭的依戀越來越強烈。投射到電影中,他的審美趣味更偏向於那種節奏舒緩的生活流。《八月》的第一個鏡頭便是一家三口圍在一張小桌子上,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場景。「這個場景對於現代人來說太奢侈了,因為大家都很忙。但那個年代的生活節奏非常慢,整個空間非常靜,你可以聽到任何一種聲音,隔壁的電視聲或者是遠處的音樂聲。」
在影像處理上,張大磊選擇了黑白攝影。在他看來,90年代的人很簡單,黑白影像更符合人物氣質。但他卻特別害怕別人理解成一部懷舊電影。「因為懷舊是每個人都可以有的情懷,但是這個情懷必須融入在一個東西裡頭,而不單單拿它來說事,所以在拍攝的時候我們刻意要把好多特別明顯的點打掉。」
為了讓影片更為生活化,突出年代感,張大磊在場景選擇上頗費心思。他之前就對舊式小區特別感興趣,平時只要有時間就會出去尋找這些老式建築。電影中的主要場景是張大磊的大伯以前住的工廠老小區,這個小區的人大都是工廠的老職工,年紀都在六七十歲左右,生活跟90年代基本沒什麼變化,節奏很慢,特別符合電影中的時代背景。「令人遺憾的是,電影拍攝完4個月後,很多小區就被拆除了,一些記憶也隨之消逝了。」
(以下為《電影》雜誌對張大磊導演的專訪)
張大磊:上學的時候受特呂弗《四百下》(台譯:楚浮《四百擊》)的影響特別大,在此之前我基本上對電影沒有特別明確的概念。但是看完《四百下》之後,就明確我要拍這樣的電影。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看了好多,比如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侯孝賢、賈樟柯等都對我影響挺大的。
張大磊:我這麼多年來對電影投入的審美和感情其實一直都是受挫的,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可能會決定我以後的一個方向,如果這部片子獲得了認可,我會繼續這條道路。但如果沒有任何收獲,可能我會先做些別的事,或者做一些類型化的改變。
張大磊:我覺得優勢就是身上有股勁,還沒碰什麼釘子,因為還沒看見失敗。
張大磊:就是喜歡,很單純。那段經歷在我頭腦裡總是過不去,總有想表達的欲望。
張大磊:資金,如果錢到位了,所有的困難也就不是困難了。
張大磊:場景太局限了,有些內景不能有太多移動,機器只能卡定之後,按照演員來調動。如果能再寬敞一些的話,整個時間感的味道會更濃,包括大環境,我們院子環境裡面有很多車,就不能出現全景鏡頭了,如果當時能給每個車主兩百塊錢讓他們出去停一會,就解決了,但預算又不夠。
張大磊:可能會延續《八月》中曉雷這個脈絡,可以說是一個續集,應該是千禧年的時候,中國另一次變革,那個年代孩子已經長大了,情感世界更成熟一些了。
※全文授權轉載自殺手里昂個人豆瓣主頁。
(註1)FIRST青年電影展:由青海省西寧市人民政府、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一個致力於推廣青年導演作品的國際性影展,自2006年起已經辦了十屆。
(註2)朦朧詩派:中國1980年代爭議最多、影響最大、最深遠的詩歌流派,以內在精神世界為主要表現對象,特徵是詩境模糊朦朧、主題多義莫明,文本處在表現自己和隱藏自己之間。
(註3)羅曼·羅蘭: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代表作是長達十卷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並以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