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俠泰斗金庸逝世 人生經歷豐盛如筆下人物

馬麗昕 2018年12月26日 17:00:00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2018年10月30日於香港病逝,享壽94歲。一代武俠小說作家的逝世,象徵著屬於金庸筆下的中國精神原鄉式時代的落幕。(美聯社)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2018年10月30日於香港病逝,享壽94歲。一代武俠小說作家的逝世,象徵著屬於金庸筆下的中國精神原鄉式時代的落幕。(美聯社)

2018年文壇有許多巨擘殞落,其中武俠小說泰斗金庸,2018年10月30日下午於香港「養和醫院」病逝,享壽94歲。一代武俠小說作家的逝世,掀起中港台各界震驚與悼念,更象徵著屬於金庸筆下的中國精神原鄉式時代的落幕。

 

金庸本名查良鏞,是知名已故詩人徐志摩的表弟,1924年在浙江海寧出生後,1948年移居香港,隨後以筆名「金庸」,創作多部武俠小說。著作包括《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他一生創作的15部作品,筆下共有1427個人物,作品時間序橫跨2400年,宛如中國史縮影。

 

 

而金庸筆下的人物,也在一部部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中活化,更創造了多位影壇經典角色,因此,他的逝世也引起娛樂圈的一片悼念。「永遠的周芷若」女星周海媚、演出王語嫣一角,而被稱為「神仙姐姐」的劉亦菲,以及近期小龍女代表陳妍希、東方不敗扮演者陳喬恩等,皆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致敬。

 

八部經典金庸小說改編電影

 

早在1960年代,香港的峨眉影片公司就拍過一系列金庸改編電影。1970年代則是邵氏兄弟的天下,這時間不只是金庸,他們也勤於將另一武俠大師古龍的作品搬上大銀幕。1980年代邵氏兄弟依舊強勢,直到1990年代才逐漸沉寂,其他影人因此得以出頭,現在廣為大家熟知的金庸改編電影,大概都出現在此一時期。

 

《書劍恩仇錄》(1987)
導演:許鞍華
演員:達式常、張多福、劉佳、郭碧川、阿依努爾

 

《書劍恩仇錄》封面(圖片取自豆瓣電影)

 

《笑傲江湖》(1990)
導演:胡金銓、徐克、李惠民、程小東
演員:許冠傑、葉童、張學友、劉兆明、午馬、林正英、張敏、袁潔瑩

 

《笑傲江湖》劇照(圖片取自IMDb)

 

《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1992)
導演:程小東
演員:李連杰、林青霞、關之琳、李嘉欣、袁潔瑩

 

《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劇照(圖片取自IMDb)

 

《鹿鼎記》(1992)
導演:王晶
演員:周星馳、吳孟達、張敏、吳君如、邱淑貞

 

《鹿鼎記》劇照(圖片取自IMDb)

 

 

《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1993)
導演:劉鎮偉
演員:梁朝偉、林青霞、張國榮、張曼玉、王祖賢、鍾鎮濤、葉玉卿、劉嘉玲、張學友、梁家輝

 

《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劇照(圖片取自時光網)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1993)
導演:王晶
演員:李連杰、張敏、邱淑貞、黎姿、吳鎮宇、洪金寶、鄒兆龍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劇照(圖片取自網路)

 

《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1994)
導演:錢永強
演員:林青霞、鞏俐、張敏、林文龍、徐少強

 

《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劇照(圖片取自IMDb)

 

《東邪西毒》(1994)
導演:王家衛
演員:張國榮、林青霞、梁朝偉、張學友、張曼玉、劉嘉玲、梁家輝、楊采妮

 

《東邪西毒》劇照(圖片取自網路)

 

 

倪匡:「現在只剩我一人了」

 

金庸的逝世除了引起娛樂界的哀悼外,中港台政界及文學界皆發文哀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前總理溫家寶等皆以不同方式表達悼念。而台灣政壇包括總統府發言人、行政院長賴清德、文化部長鄭麗君皆發文感謝金庸創造了一個武俠世界,影響數代閱聽人。

 

而與金庸相知相交60年,現年80歲的科幻小說家倪匡,在被問及金庸逝世消息後,也感慨的說了一句:「現在也只剩下我一人了。」

 

金庸、倪匡同為香港文壇巨擘,倪匡日前接受香港《蘋果》專訪時,追憶兩人的友情,他自稱「一生胡鬧」,金庸卻是好學一生,「真正才子,學貫中西、博古通今」。

 

倪匡說,他是在1961年認識金庸的,2人惺惺相惜,而金庸也很喜歡他的小說,彼此難忘的事情很多。金庸比他更早從上海來港,連同早前逝世的本地作家劉以鬯,當年從上海來港並同屬一代的著名作家,「現在只剩下我一人了。」

 

倪匡說,但他也坦然面對,因為金庸已經90多歲,人生能夠活到90多歲已經很難得。而且,他認為金庸的「人生豐盛到極點」,是中國歷史上「5000年第一人」。

 

金庸親書對聯。(圖片取自香港文化館)

 

 

一生經歷國破家亡 作品總離不開家鄉「江南」

 

金庸作品故事豐富,而他的人生事實上也是「豐盛到極點」。金庸出身浙江海寧「袁花鎮」,他的作品多次描摹朝局崩壞,遭外族入侵的片段,事實上金庸也親身經歷了國破家亡。

 

1937年日軍入侵華南時,他的家鄉袁花鎮慘被轟炸,他的母親徐祿在逃亡中病故。1950年共產黨鬥地主時,他的父親查樞卿被批鬥槍殺,家產被沒收,從此失去了故鄉。

 

1946年,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1948年被調至香港分社,國共內戰後就此留在香港生活,但他的筆下總離不開家鄉「江南」。

 

包括《射鵰英雄傳》郭嘯天、楊鐵心在江南遇見曲靈風、丘處機;《神鵰俠侶》楊過在江南遇到柯鎮惡、李莫愁、歐陽峰和郭靖黃蓉。《倚天屠龍記》俞岱巖在江南發現屠龍刀,而張翠山也因此初遇殷素素。《天龍八部》段譽離開家鄉第一個前往的是江南,也在這裡遇到了王語嫣和蕭峰。而《鹿鼎記》韋小寶的旅程更是自揚州始、至揚州終。

 

作家乃賴更在《聯合文學》這樣評論,「金庸的故事,書寫著中國國族的命運,以及中國文化的美麗與醜惡。宛如一個盛大的紀念,一次次揣想追憶著故鄉,用鄉愁再造一個比真實更美好的虛幻中國。」透過筆下的人物,完成他未完成的夢。

 

創立《明報》批判文革 一度離港避風頭

 

1952年,金庸到《新晚報》擔任副刊編輯,其後以金庸作為筆名撰寫小說。1955年撰寫首部小說作品《書劍恩仇錄》,隨即大受好評打響名號,與當年名作家梁羽生齊名。

 

而在1959年,金庸與友人創立《明報》,更開啟了他「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的時代。1959年,開始在《明報》上連載《神雕俠侶》,其後的15年間,進入創作高峰期,推出《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等作品,最後1970年寫出最後一部武俠作品《越女劍》。

 

金庸與《神鵰俠侶》電影主角合照。1960年(左起)謝賢、金庸、南紅、梁素琴查良鏞博士(金庸)提供。(圖片取自香港文化博物館)

 

但在1965年中國「文化大革命」爆發時,金庸和《明報》公開對其持反對態度。在《明報月刊》40週年的撰文上,金庸也直言刊物是和文革對著幹。金庸當時被香港左派分子罵為「漢奸」、「走狗」、「豺狼鏞」,更曾受死亡恐嚇,一度離開香港暫避。回港後一路受香港政府特別保護直至1970年代末。

 

鄧小平曾盼藉重金庸人望 推動與台統一

 

說起金庸與台灣的淵源,1973年時,金庸曾受邀赴台,與當時的副總統嚴家淦,和蔣經國會面。當時,金庸更用上海話和蔣經國針對中國與台灣的政治議題,進行很長時間的討論。

 

據《BBC中文網》報導,金庸曾說過「我若在台灣,也會給蔣經國一票」,表達對蔣經國印象良好。會後金庸表示,「蔣經國是浙江人,我不把他看成政治家,他一開口講話我就覺得他是同鄉,感覺很親切。」

 

 

金庸隨後走訪台灣多地,更登上當年極為敏感的金門戰地視察,回港後寫成三萬字的《在台所見、所聞、所思》,讓當年不甚了解台灣的香港人高度傳閱。

 

金庸訪台後寫下三萬字的《在台所見、所聞、所思》。(網路圖片)

 

事實上,金庸的作品一直在70年代以前的台灣是禁書。蔣經國就任總統以後,政府也開始鬆綁對金庸小說的限制,金庸的本名與作品才得以正式在台亮相。

 

除了與台灣政府來往,在文革結束後,在1981及1983年,金庸二度抵達北京分別與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及胡耀邦會面。

 

「我們是老朋友了,你可以脫下西裝,把這當自己的家。」鄧小平對金庸說。

 

1981年7月18日,金庸與家人受邀前往北京的人民大會堂,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親自在門口迎接,不擺架子,穿著短衫,是就任中共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之後,首次接見香港人。

 

據《南華早報》報導,事實上,鄧小平掌握政權之後,金庸就很支持中國開始把目標轉移到改革開放,這也是當時兩人互敬互重的基礎。鄧小平當時更向金庸表示,期盼他能夠擔任中國與台灣之間的使者,促進兩地的統一。

 

不滿「六四事件」中共作為 憤而退出政界退休

 

在與中國領導人物見面後,金庸就此涉入政界。1984年中英雙方簽署解決香港主權問題的《中英聯合聲明》後,隔年加入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為《基本法》政治體制小組起草負責人。

 

1988年,金庸與香港更興業集團創辦人查濟民發表俗稱「雙查方案」的政制協調方案,建議香港「回歸」後行政長官及議員的選出辦法,但由於過於保守,被人質疑是迎合北京政府的立場,有礙民主進程,備受惡評,然而,此方案深深影響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後政治體制進程。

 

到了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爆發後,金庸因不滿中國處理手法,就此辭去起草委員會職務,同年更辭去《明報》社長一職。1993年,金庸將《明報》售予現今《香港01》、《多維新聞》持有人于品海,退出《明報》營運,全面退休,結束他在新聞界的長年角色。

 

而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金庸曾接受香港有線新聞訪問,談及香港與中國關係時,金庸表示「港人治港自己管自己,香港不應干預中國政治,如果小的干預他,大的干預小,誰的力量大點,當然是中國管香港容易很多。」

 

後半生政治傾向惹議   

 

金庸逝世後惹人非議的是其作為一介報人和社會活動家的身份。1988年,他替中共提出保守的「雙查方案」,引人非議,雖於六四後一時憤慨辭去基本法起草委員身份,但對中共的批評有所保留,雖為他往後立場的轉變留下一線生機,但也讓人對於他的政治傾向為之詬病。

 

作家劉仲敬在《近代史的墮落:民國文人卷》裡這樣評價金庸,「香港只是他避難的地方,他從來不是香港的一員。香港的未來和憲法形式,跟他沒有關係。他只想借助香港,獲得結識各方大人物的機會。安全和利益盡在其中,比辛辛苦苦經營企業強得多了。文人最在意的虛榮心,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

 

金庸2001年在香港的活動中與讀者見面。(美聯社)

 

事實上,金庸的後半生對於政治的涉入,也引起兩極的評價。作者哈奇士在本報社論裡提到,「真正自稱是自由主義者的金庸的確切死亡時間,應屬90年代後期一次會議中,他說起傳媒要像解放軍一樣聽黨指揮。也與他名成利就後不再創作武俠小說般可惜,金庸晚年為虛名進入中國大陸的體制內過了把教書的癮,還是避不過入仕這個中國文人千古病,無怪乎如今很多香港強調本土的年輕人對金庸後半生不滿至極。」

 

金庸小說最應詬病之處,實為許多香港本土派年輕人念茲在茲的大中華至尊一統偏見。(美聯社)

 

 

「此心安處是吾鄉」

 

金庸在1989年因六四事件退休後,生活低調深居簡出,專注學術研究或不定期發表評論文章,更先後在2006年、2010年完成英國劍橋大學的碩士與博士學位,面對香港日漸紛亂的政局,金庸亦未發聲。

 

金庸晚年罹患肝癌2016年,金庸還出席港府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設立的「金庸館」開幕典禮,留下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字句。事隔2,在2018年10月30日,金庸下午在家人陪伴下於香港養和醫院病逝,享年94歲。

 

始終持續探病的香港知名作家陶傑表示,10月中探望金庸時,金庸還以上海話訴說世界政局,豈料30日便收到他的死訊。陶傑指出「金庸走的時候,正默默聆聽一位親友的視訊通話,然後含笑而逝。」

 

 

而他的兒子查傳倜被記者詢問時也僅回7個字「下午走了,很安詳」其後,他在微信上傳多張金鏞生前圖片,並留言「有容乃大俠客情,無慾則剛論政壇,看破放下五蘊空,含笑駕鶴倚天飛」。

 

金庸喪禮在11月13日以私人形式舉行。生前好友,包括作家蔡瀾、陶傑、李純恩、張紀中、黃曉明皆到場送別。靈柩在中午移送到大嶼山寶蓮禪寺海會靈塔火化,骨灰旋即奉安該靈塔。

 

「不,你應該問的是,為何等了這麼多年,才終於有出版人將金庸的小說引入了英語國家?」-英國著名出版人克里斯托弗•麥克洛霍斯(Christopher MacLehose)

 

其實就在2018年初,金庸代表作《射鵰》三部曲(射雕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正式發行英譯版(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首卷《英雄誕生》(A Hero Born),進入西方世界,預計將以每年一卷的方式,出版12卷。

 

就在金庸逝世前一個月,英國著名出版人克里斯托弗•麥克洛霍斯(Christopher MacLehose)在成都國際書展時,回應記者提問:「你們是怎麼發現金庸的?」他回答:「不,你應該問的是,為何等了這麼多年,才終於有出版人將金庸的小說引入了英語國家?」

 

麥克洛霍斯表示「金庸一直沒能引起英國出版界的注意,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回憶出版過程,將金庸作品賣給出版社的彼得•巴克曼(Peter Buckman)與金庸作品的相遇純屬偶然。某次他在網上搜索全球最暢銷作家,金庸的名字赫然排在前五,然而巴克曼卻從未聽過這個名字。不止是他,整個英國出版界都對這位作品被幾代中國人閱讀多年的作家一無所知。

 

就在英譯版完稿後,巴克曼還將其遞交給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芬蘭、巴西、葡萄牙等七國出版商,還有兩三家美國出版商,他們讀完後紛紛表示要在他們的國家、以他們的語言出版「射雕英雄傳」;金庸作品將以英譯本為起點,真正走向世界。

 

金庸的小說衍生許多影視創作。(美聯社)

 

《射鵰》英文版推出後,也在國際得到高評價,英國《衛報》刊登的書評,由小說家泰魯(Marcel Theroux)撰寫,泰魯形容小說充滿了「異常」的力量,有大量轉折、預計不到的劇情。

 

橫跨2400年:15部作品1427個人物

 

金庸創作的15部小說中,共出現1427個人物。人物從當朝皇帝到市井小民,皆描繪得栩栩如生,至今仍讓讀者念念難忘。

 

日前網路有網友整理出金庸作品中所有事件及人物的時間年譜,從西元前438年西施送入吳國,范蠡遇到阿青,阿青傳越國劍士劍法開始,到西元1924年金庸出生,橫跨2400多年的長時間敘事,宛如是中國史的縮影,更留下無數經典時刻。

 

劉亦菲(左)與陳妍希的「小龍女」扮相(圖片取自網路)

 

就如同金庸2016年受訪時曾說:「希望在死後100年,200年後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說,我便很滿意」金庸的生命雖然結束,但他筆下的人物或許能超越語言界線,影響世上每個孤獨的靈魂。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閱讀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閱讀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閱讀記者 → 黃衍方 william_huang@upmedia.mg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