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槲寄生下吻我 北歐古老傳說卻成歐美浪漫傳統

麥浩禮 2018年12月22日 07:01:00
為何耶誕節時,人們總在槲寄生下熱吻?(湯森路透)

為何耶誕節時,人們總在槲寄生下熱吻?(湯森路透)

為什麼人們會在耶誕節在槲寄生下跟愛人接吻(kissing under the mistletoe)?

 

這個問題好比美加民眾認為幸運餅乾(foutune cookies)源自亞洲,但卻更難解答,美國時代雜誌《Time》就在耶誕佳節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來個冷知識分享,解答這種看似理所當然,又不好解釋的現象。

 

電影《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中,哈利波特跟初戀女友張秋在槲寄生下親吻的一幕,相信很多粉絲仍記憶猶新,歐美國家將這種白色漿果的植物與「耶誕節」及「親吻」連結在一起,並隨文化傳播擴散至全球。

 

美國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2011年的同名歌曲《Mistletoe》更創下至今3億人的瀏覽次數,不少youtuber也會將槲寄生掛在頭上,拍攝到處找路人親吻的短片。「mistletoe」這一字,從簡單僅表達槲寄生的意思,逐漸轉化為開心、親吻、浪漫等多重含意。

 

 

檞寄生可製毒藥

 

在解答這句俚語的起源前,先了解什麼是「槲寄生(mistletoe)」,槲寄生屬桑寄生科,是一種寄生在其他樹木的植物。世界各地有不同槲寄生品種,顏色均有差異。早在羅馬時期,槲寄生已是一種治療癲癇,潰瘍甚至製成毒藥的植物。

 

在台灣,有「台灣植物界奠基之父」之美譽早田文藏(Bunzo Hayata),1916年發現台灣獨有台灣槲寄生(Viscum alniformosanae)物種,而在中國,槲寄生更成為了一種養身飲料,據稱可以防止高血壓及抗癌。

 

從以上可見,槲寄生除了在代表耶誕節,暗示「是時候親吻」的文化外,亦是一款對人類有益,有外表有內涵的植物。但是,又為何會逐步變成現在如此複雜的含意?

 

 

北歐古代神話

 

槲寄生之所以會變成現在的意思,世間眾說紛揉有多個版本。最著名兼年代最久遠的,可回溯至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地區的古代神話。

 

在古北歐神話中,主神奧丁(Odin)的兒子巴德爾(Baldur)因害怕死亡,她的母親「眾神之后」弗麗嘉(Frigg)為了安撫愛兒決定施展魔力,確保地球所有生長的植物無法傷害愛兒,甚至連雷神之錘(Mjölnir)也無法傷害,但千算萬算卻漏了生長在植物上的槲寄生,最後洛基(Loki)教唆巴德爾的孿生兄弟霍德爾(Höðr)用槲寄生變成「長青劍」(Mistilteinn)將巴德爾殺死,「Mistilteinn」一字在古北歐語中,指的就是槲寄生。

 

當然這些神話現今民眾除了讓想起美國漫威(Marvel)電影系列之外,基本上跟槲寄生現在的意思沒大關係,然而,在其中一個神話版本中,弗麗嘉為了讓兒子復活曾許下承諾,每當神明經過槲寄生,弗麗嘉便會親吻他們,令巴德爾得救,從上述兩則神話故事,逐漸衍生出槲寄生與愛情扣在一起的端倪。

 

英格蘭傳統

 

不過專門研究聖誕節背後故事,甚至集合成書的英國歷史學者福西思(Mark Forsyth)卻有不同的見解,他直指親吻跟北歐神話沒有關係,並認為這個傳統其實是源自於1720年至1784期間的英格蘭。

 

福西思表示,根據1719年英國醫師科爾巴奇(John Colbatch)所著的醫學書籍,在迷信與風俗篇章中並沒有提及槲寄生有親吻的意思,福西思繼續翻查歷史後發現,最早將槲寄生與親吻扣在一起的是源自1784年《Lady's magazine》中字句。

 

「What all the men, Jem, John, and Joe,

Cry, ‘What good-luck has sent ye?’

And kiss beneath the mistletoe,

The girl not turn’d of twenty.」


短短數句,儘管隱含欺騙良家婦女一吻之意,然簡單解讀可將槲寄生當作裝飾品。

 

但在1791年12月27日倫敦報紙《The star》便直接提到這個現象,「很多地方盛行在有槲寄生灌木叢中接吻。」由於灌木叢還意味掛在酒吧門外的常春藤植物,只要店家將植物放在門外,意味歡迎進來喝一杯,在酒吧中親吻,不意外吧?

 

男人對女人藉故「佔便宜」

 

踏入18世紀,英國文學藝術逐漸出現關於槲寄生與親吻連結的作品。

 

1873年,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更「推而廣之」,在著作《匹克威克外傳》(The Pickwick Papers)寫著,「年輕的女士在尖叫逃跑,並躲在房間中角落,直到一些『紳士』停下了腳步,當女士知道根本無法抵抗時,便會欣然地向他們獻吻」。

 

在一張1794年留存至今的畫作中,更出現廚房僕人在槲寄生下親吻,並寫上「Saucy Joe跟Bridget粗魯地親吻」。

 



1794年在槲寄生下親吻的畫像。(取自大英博物館)

 

可想而之,當初槲寄生下的親吻可不是什麼浪漫事,而是男人對女人藉故「佔便宜」,歷史學家直言,當時更流行起女性需接受男性的親吻,若被拒絕將帶來惡運的荒唐說法。然而對女生來說,這樣其實也是一個用來驗證男女間是否有感覺的簡單方法,避免結婚後出現「無愛婚姻」。

 

在18世紀的英國社會仍屬男性主導的保守社會,離婚費用非常昂貴,同時並無關於離婚的成文法,女性亦沒有權利提出離婚,男女只要簽下結婚誓約基本上就是一輩子在一起,就算遭到家庭暴力也無法成為離婚的理由。福西思直言「這種情況以現今社會常識解讀,簡直是匪而所思」。

 

美國的傳統

 

1812年,美國發起軍事擴張攻打當時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發起二次獨立戰爭向英國宣戰。3年後美英停戰,兩國關係仍然相當不好,文化交流並不常見。

 

當時的美國作家歐文(Washington Irving)發表了許多散文小說,發表了包括《李伯大夢》(Rip van Winkle)等名著,後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

 

1820年,旅居英國的他發表《沉睡谷傳奇》(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書中一章《平安夜》(Christmas Eve)中指稱,「在耶誕節期間,英國人民習慣將槲寄生掛在農舍和廚房,年輕男子則在槲寄生下親吻女孩,每親一下便摘下一顆白色漿果,直至摘下所有果實為止。」

 


美國著名作家歐文無意中建立了現代聖誕節慶祝的模式。(網上圖片)

 

福西思表示,在19世紀的美國,耶誕節只是一個相對規模較小的節日,但隨著歐文著作在美國大受歡迎,連帶將這個文化帶到美國逐家逐戶當中。

 

「歐文的作品建立了很多現代人慶祝耶誕節的模式,大量的美國人也潛移默化地開始模仿,並將這個習俗隨著社會文化開放而變成在普天同慶的耶誕節中,人所共知、理所當然的行為」。

 

耶誕節將屆,準備好在槲寄生下親吻你的愛人了嗎?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