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糾結」

鄧聿文 2018年12月30日 07:00:00
面對黨內和社會的改革共識壓力,習近平的心態是相當矛盾和糾結的。(湯森路透)

面對黨內和社會的改革共識壓力,習近平的心態是相當矛盾和糾結的。(湯森路透)

12月18日,中國政府舉行了改革開放40周年的慶祝大會,習近平作了講話。對習的講話,外界反應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和失望,尤其是那些帶有習式個人特點的強硬表述,讓人們對中國改革的未來倍感悲觀。

 

如何來評價改革開放,習式改革將會把中國帶向何處,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和嚴肅對待。不過首先,我們還是來探討習近平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看法和態度。對這個問題,在眾聲喧嘩之餘,需要適當地拉開一點距離,可能會看得准些。

 

與多數人認為習近平對改革持否定看法稍有不同的是,我認為習對改革其實是一種相當糾結的態度:一方面他不能不要改革,不會也不敢不舉「改革開放」這個「神主牌」;另一方面,他需要將改革注入自己的內容和解釋。這樣就導致他內心及與主流民意的緊張、衝突和矛盾,講話顯示了這點。

 

改革開放歷經40載,已成中共絕對政治正確的「護身符」,不管某位中共領導內心如何厭惡改革,公開的表述和表態只能是對改革唱讚歌。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本身,亦可如此看待,而且要把它變成對共產黨的美化。習近平和前任的區別在於,把這種美化推上一個極端,並進而變成對自己的美化。

 

比如,在講話中,習近平將中共被迫的改革開放說成一種自覺,是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將改革開放和中共成立及新中國建立並立,是中共自五四以來帶給中國的三大歷史性事件之一,是中國近代以來民族復興的三個里程之一。而習近平的新時代,則在這一基礎上又推進了一步。

 

改革總是與進步價值掛鉤的

 

在改革成為中共「神主牌」的情況下,中共的任何行為、政策和主張都可以輕鬆打著改革的名義,你不能反對,否則就是反改革。但這是否意味著中共或者習近平就可隨心所欲,把一些非常離譜的做法冠之為改革或者包裝成改革,也不是。改革話語的「絕對正確」雖然為習近平解釋改革,把自己的「私貨」塞進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空間,然而,改革從它的詞義、人們的一般理解以及在歷史的實踐中所起的作用言,也總是與進步的價值指向掛向鉤的,即改革具有歷史進步性。

 

這樣,就構成了對習近平和中共的潛在制約。習和中共可以為了自己的需要,將一項做法說成是改革,利用政治強制力推行,但假如它明顯背離歷史進步性,被人們一眼看穿,在實踐中就很難推進,或者會遭到強烈抵制和反對。例如,前一階段的「私營經濟離場論」,按照一些人的看法,這反映了習近平的真實想法,但由於它明顯具有反歷史的進步性,因此遭到社會的強烈反對,他不能說不要民營經濟,不能打著改革的旗號硬性驅趕民企,能做的也就是在混改名義下蠶食民企。

 

中國政府對改革開放40周年的慶典是一場事先張揚的紀念,但也因此提高了整個社會包括國際對中國改革的預期。五年小慶十年大慶是中共的慶典文化,既然改革已被習近平捧到前述如此高的地步,今年又逢十,社會自然會想,中共拿出什麼樣的改革舉措,才能對得起這個改革,故而人們早早期待著這場慶典,看習近平會有什麼樣的改革大戲出場。

 

這種吊胃口早在一月就已開始,劉鶴在達沃斯論壇談到改革問題時向全球鄭重宣佈,中國將出臺的改革措施會令世界大吃一驚。習近平本人在海南博鼇論壇的主旨發言中也對改革打強心針。雖然後來隨著中美貿易戰的爆發,人們對習近平是否會出臺改革計畫拿不準,但還有許多人相信習近平不會不改革,官方也一直在鼓吹改革,這就限制了他往後退的尺度。

 

改革必須有利於共產黨的執政和統治

 

如果說,儘管有改開40年的紀念,然而基於習近平過去幾年政治上的左轉和經濟改革上的某種後退,人們其實並不指望習近平接下來會在改革上能夠走多遠,那麼,在貿易戰的規模和程度超出多數人的預估後,美國通過貿易關稅對中國施加的極限壓力,反而難得地促成了全社會包括中共高層在內,對改革形成了一種近年少有的共識,即通過進一步的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來化解貿易戰對中國的壓力。

 

面對黨內和社會的這種改革共識壓力,習近平的心態是相當矛盾和糾結的,表現在,他非常清楚民意呼籲改革的目的何在,且主觀上也認識到,中國的問題需要改革來解決,就此而言,他不是不想改革,所以在講話和官方宣傳中,改革不僅是必由之路,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動力,用他的話說,「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不能簡單地把它理解為一種宣傳語言;然而,改什麼、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這句話的意思說白了就是,改革必須有利於共產黨的執政和統治,它是衡量中國是否需要改革的根本標準。

 

由此來看,可以設想幾種情況:第一,一項改革總體有利中共,這種改革會不折不扣地實施;第二,一項改革長期看對中共有利,但短期對中共統治會產生麻煩,這種改革也會在合適時機強行推進;第三,一項改革長期看似不利中共統治,但短期會緩解中共面對的某種困境,這種改革也會實施,然而一旦達到效果,會立即或擇機退出;第四,一項改革無論長期和短期都不利中共但有利於人民,則這種改革斷然不會出臺。

 

政治改革特別是核心層面的政治改革,屬於第四種情況,故從鄧小平到習近平,中國的政治改革一直是原地踏步或者根本沒起步,鄧小平還把它概括為「四項基本原則」,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的。某些週邊層面的政治改革和經濟社會改革的某些方面,屬於第三種。大部分經濟改革屬於第一、二種。這也就是習近平在講話中宣稱的「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的真實含義。

 

因此,中國接下來的改革仍將註定是跛足的,繼續前40年的政經分離狀態,但兩者的分離程度將大大加強,這種分離程度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權利意識的顯形化,一定會在某個時候導致兩者關係的斷裂,要麼經濟改革完全停止,要麼必須啟動政治改革。習近平和中共已經預感到此種現象的發生,他們的糾結也在於此,所以在講話中警告出現「驚濤駭浪」。

 

※作者是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

關鍵字: 改革開放 習近平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