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旦Zaatari全紀錄4】難民城的商業聚落:「市集一條街」

許雅慧 2019年02月04日 09:52:00
Zaatari難民營設置至今快滿8年,其中供應難民生活必需品的「市集一條街」,經營項目從衣食採買到喜慶婚紗店近乎全包、應有盡有。(合成圖片/許雅慧攝)

Zaatari難民營設置至今快滿8年,其中供應難民生活必需品的「市集一條街」,經營項目從衣食採買到喜慶婚紗店近乎全包、應有盡有。(合成圖片/許雅慧攝)

位於Zaatari內的「市集一條街」是供應難民日常必需品的重要經濟聚落,經營項目囊擴「食衣住行」及「婚喪喜慶」,可以說是無所不包、應有盡有。

 

「但只要有辦法,難民都會想辦法離開難民營或出去工作,因為裡面的生活條件太苦了。」住在難民營第五村的Ahaman這樣說。

 

約旦Zaatari難民營設置超過7年,形成15萬人口的聚落,生活在佔地3.3平方公里的營區內。

 

2011年開始,反對敘利亞政府及總統巴沙爾.阿薩德起義後,每天近2000名敘利亞人開始湧入約旦,居住在難民專員辦事處設立的馬弗拉克附近的第一個難民營 。

 

逐漸大量難民湧入,日後更需要人道主義援助組織要求國際更多大國提供更多資金和援助。截至2015年11月,據約旦難民專員辦事處指出,敘利亞有428萬9994人入境,其中63萬人登記為難民。 但實際上約旦約有近140萬敘利亞難民,其中只有近20%生活在Zaatari、Marjeeb al-Fahood、Cyber​​ City和Al-Azraq等難民營內。

 

Zaatari市集一條街 敘利亞難民經濟聚落

 

位於約旦的Zaatari難民營,居住需求主要由各國捐贈的愛心組合屋滿足,在教育方面,則有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支持的學校、青少年中心、美術教室和兒童遊戲場等設施,而供應難民生活必須品的「市集一條街」,從衣食採買到交通車修理和喜慶婚紗和喪葬店,幾乎應有盡有,自成特殊新的經濟活動聚落。

 

 

「只要有辦法,難民都會想辦法離開難民營,因為裡面的生活條件太苦了。」住在難民營第五村的Ahaman這樣說。

 

部份敘利亞難民之後選擇不住在難民營裡,有些家境較好選擇住安曼(Amman)伊爾比德(Irbid)或馬弗拉克(Mafraq)等城市投靠親友、或是自力更生,有些人住在邊境依賴救濟或打黑工維生,約旦境內難民,九成生活水準在約旦貧窮線之下,超過三成兒童普遍成童工被迫行乞、賣淫討生活。

 

這裡雖有聯合國和許多NGO持續提供援助,但難民人數年年增,營內的食物、物資和教育條件貧乏:許多人只能擠在無法通風的組合屋內,為了過上好一點的生活環境,就更希望多掙錢爭取一個組合屋。

 

聯合國和許多NGO持續提供援助難民組合屋居住,但難民人數年年增,營內的食物、物資和教育條件貧乏。(攝影:許雅慧)

 

在難民營內,每戶家庭配給一個不到5坪大的組合屋。傳統的穆斯林家庭大多倚賴男人照顧,但戰後逃出敘利亞來到約旦這裡的人口,孩童和老人的占比超過7成,婦女只在家照顧孩子。

 

組合屋內情況。(攝影:許雅慧)

 

民生用電》從點燈到太陽能供電

 

這裡冬天溫度低達零度以下,組合屋根本不足以禦寒,早期難民只能點燈照明,但自2016年11月13日,由德國政府通過KfW開發銀行資助耗資1500萬歐元(1750萬美元)投入建設後,設立在難民營內12.9兆瓦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廠,估計為每戶難民家庭提供每日12到14小時的電力,如今營地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萬3000公噸 ,相當於3萬桶石油,每年可節省550萬美元 。現在的難民營,家家戶電力倚賴太陽能,每到下午4點才准開燈 。

 

難民營內的電力倚賴太陽能,每到下午4點才准開燈。(攝影:許雅慧)

 

民生用水》排水不良 雨後積水泥濘滿地

 

傳統穆斯林進行齋戒時,從晨禱到隔天早上為禁食狀態,所以到早上時敘利亞難民亟需飲水;難民們說,先知穆罕默德告訴我們,就算住在河邊也不要浪費一滴水,畢竟難民營內水資源不多,孩子要用水桶從外提到帳篷邊是很辛苦的,尤其夏天若碰到悶熱季節,大太陽下等著取水而中暑的案例很多,而沒有水,連沖澡也有問題。

 

在未設有自來水管線前,這裡的衛浴廁所與廚房設於同一空間,衛生條件不僅差,夏天悶熱時,陣陣臭味讓人作噁。

 

好在現在有了大水桶家家戶戶儲水,也有外來車定期給水,但仍舊無法應付用水的負荷量,許多家庭缺水時,則是靠雨水降臨來儲水備用。

 

近年即使有幾個團體進入難民營協助施做下水道工程,讓難民在家也能輕鬆打開自來水頭就能使用,免於在大太陽下提水等待奔波而中暑,但如何讓用水充足環境衛生孳生問題改善更好,仍有待相關單位通力合作執行才能改善。

 

 

難民營內的家家戶戶都可看到一桶桶白色大的儲水,缺水時,水源須倚賴積存的雨水維持。(攝影:許雅慧)

 

難民營環境惡劣,衛浴廁所與廚房都在同一空間。(攝影:許雅慧)

 

其實,大多數的難民在逃離前,在家鄉敘利亞都各自具備專業技能,但到了難民營後卻苦無工作機會,也沒本錢開店發展,最後只能過著單調生活,直到開放工作證、允許到難民營外討生活,才讓他們生活開始有了動力與希望。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