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宣示「中華正統」的功能一如九鼎和玉璽。(維基百科)
「地理學家沒有理由拿了空間最大的時代,當作中國的必然疆域,歷史學家也沒有理由『倒寫歷史』,把現代中國版圖上所有發生過的事件、出現過的人物、存在過的政權,統統都寫在那個叫做『中國』的歷史裏面。」
著名歷史學家葛兆光在兩年前出版的《歷史中國的內與外——有關「中國」與「周邊」概念的再澄清》,寫下如此一句。
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談話餘波持續。蔡英文在臉書表示「期待台灣所有政黨不要再講『九二共識』,因為這個名詞已經被北京定義為『一國兩制』,不再有模糊的空間」未幾,馬英九則在臉書重申九二「共識」包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接著,有網民找回李登輝在2011年之公開信〈九二會談無共識 歷史不容扭曲〉,直斥當時的馬英九扭曲歷史、欺騙國人,強調九二「共識」子虛烏有。根本問題,自然在於習近平所講的「一國兩制」、馬英九及國民黨所說的「一中各表」是兩條沒有交織的平行線,也難怪蔡文堅決反對北京對九二「共識」的說法。
即或馬英九任內所提出的「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同樣有違政治現實,但鑒於1992年起施行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對大陸地區的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又似乎在中華民國法理之中。九二固然絕對沒有「共識」,但就算只取國民黨「一中各表」的版本,還是有很多討論的空間,這也意味中華民國這一政治實體背負了複雜而沉重的歷史包袱。這,讓筆者想到故宮。
任何一個對東亞近代史稍有認識的人,當走進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之際,或許多少都會有一個疑問:中華民國、台灣和宣稱有五千年的中華帝國,是否能全然的分割?不過,美國著名政治學學者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既說過「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對上述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因人而異,正如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一次訪問也說過「台灣到現在,還有很多不同想法的住民,有人對中國、中華文化很認同,有人非常排斥」。
所以,理論上台北還是北京的故宮才是「正統」,根本不可能,也不應該有一個不容否定的客觀答案。可是,相關爭辯卻很難止息,這顯出傳統中華意識所謂的「正統」怪誕之餘,又具在人心置上框架的魔力。
故宮的爭論,可以追溯至蔣介石。1948年冬,國共戰役愈發對國民黨不利,蔣介石批准文物從南京轉移至台灣。至於其中的動機,在他的日記和其他自撰著作都沒有清晰講解,唯曾在上世紀70年代於《產經新聞》連載的《蔣介石祕錄》有句:
「故宮文物象徵的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免於戰火,免於共產黨的文化破壞之手,我們中華民國繼承了這文化。」
筆者以為合理的推論,就是蔣介石在撤退台灣時欲借此強調自己為「正統」統治者,而其治下的中華民國,亦就是「正統」的「中國」。因此,故宮文物的功能就一如九鼎和玉璽,所以則或困難重重,最珍貴的文物必須與他一同遷移到台灣。後來反攻大陸因各種原因不成,晚年的蔣介石已經開始接受「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現實,雖然不時仍提倡「漢賊不兩立」來對內重申自己的「正統」,其實他為確保中華民國留在聯合國,在1971年夏秋之際已對美國一再退讓,同意「雙重代表權」——「兩國中國」的意涵明顯。
但可以看見,即或犧牲了「正統」本有的「民無二王」性質,蔣介石到最後都堅持中華民國才/也是「中國」。如果按此脈絡,作為國民黨黨員的馬英九,若消弭「共識」的自欺欺人,主張「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並非難以明白。明白歸明白,馬英九以及他的黨友們,要不是只重利益的政客,要不就是迷失在中華意識的盲俠。
是以,陳院長說得好:
「台灣文化的內涵就是開放、自由、擺脫民族主義,台灣人要繼承的並非中華『法統』或『正統』,而是中華古文明、古思想,及其在台灣生根落地的文化價值。」
當然,要台灣完全擺脫「中國」的標籤,以獨立國家在國際社會存在,箇中的政治技術問題盤根錯節,涉及不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素,還有美國因素等等。但是,中共要求台灣承認「一國兩制」,把一個不該存在的「正統」議題硬套上台灣頸項上,台灣自然要說不。參考葛先生的說法,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的國土誠然出現過一個稱為中華民國的政權,但中共也好,國民黨也好,並沒有理由因這段歷史而斷定「台灣就是中國」。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香港《時代論壇》觀點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