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中國或是制衡中國,在美國外交政策已經形成優先順位的議程。(湯森路透)
去年12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利用出席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G20會議時,進行「川習會」。在此之前,川普政府宣佈將於今年1月1日起,針對價值2000億美金的中國輸美商品提高課稅,從原先的10%提升到25%。在傳出習近平向川普表達將對美採購大量農產品與能源,甚至考慮降低美國汽車輸美關稅的消息後,川普宣布美中貿易大戰暫時休兵90天,原訂的提高課稅計劃也延至3月2日,視「休兵期」間雙方談判結果而定。
當時,川普在會議桌上當著習近平的面宣布,將由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賴海哲擔任首席談判者,川普更點名同桌的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官員納瓦洛也是個「難纏的傢伙」。自詡是談判專家的川普,特別使出這招,搬出賴海哲和納瓦洛這兩號人物,就是要提醒習近平:「不要再呼嚨我了!」因為賴海哲是有名的貿易談判強硬派,而納瓦洛更是自川普競選期間,就主張強力制衡中國的幕僚。
如今90天的「休兵期限」已過了一半,一月初雙方副部長層級官員在北京進行磋商,會後並無具體突破性進展。一月中旬,賴海哲終於表態,他表示這場先遣會議在結構性問題方面,並未取得任何進展。華府所謂中國必須進行的「結構性改革」,包括強迫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保護、非關稅貿易壁壘、網路入侵及貿易機密的竊取等議題,這不僅僅是川普政府優先關切的項目,也是過去幾任美國政府的重中之重,只是北京始終避重就輕、敷衍了事。
中國商務部在1月初會議後發表的聲明也是一如往常的低調與模糊,表示雙方透過交流增加彼此理解。1月底,改由雙方主帥上陣,中國副總理劉鶴將率團訪問華府,與賴海哲以及美國財政部長米努勤會面進行談判。
在此期間,川普不時透過「推特」放話,暗示他與習近平將達成一項重大協議。有人甚至擔心,面對美國市場波動不安,川普政府因為民主黨掌控眾議院多數席次而杯葛其在美墨邊境建築圍牆計劃,造成部份政府部門關閉,會讓川普較急於接受北京提出的協議,這當然也是習近平打的算盤。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考驗賴海哲功力的時刻,也就是他能否幫川普達成有利於美國的交易?賴海哲要的不是北京承諾更多對美採購如此口惠而不實的讓步,而是迫使北京真正進行結構性的改革,這涉及過去幾十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戰略要求。更重要的是,如果北京無法具體採取行動來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它對美國的衝擊,可能不只是短期內的經濟波動與對供應鏈的衝擊,而是對美國國際領導地位的嚴重挑戰。
尤有甚者,美國長期推動的對中國「交往政策」已被川普揚棄,即使民主黨陣營也咸認有調整的必要。這除了是跨黨派共識,也是美國智庫社群甚至企業界的共同認知。美國副總統本月中在國務院駐外使節會議發表演說,延續他去年10月在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院」的對中強硬立場。潘斯指出,美方注意到中方正利用「債務外交」與不公平的貿易舉措,以擴大其影響力;而美國將一直支持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所有國家都能享有航行自由與開放貿易。
有關美中貿易,潘斯強調美國「已經警告中國,美國準備好對中國加徵更多關稅,直到中方進行必須的結構性改革,並簽署對美中都有利的貿易協議,相信中方將會回到談判桌,最終美、中將達成公平對等的貿易關係。
因此,面對中國以拖待變策略,賴海哲口袋裡還有其他比增加課稅更有力的「法寶」。舉例而言,美方再三指控中國不當要求外資必須提供技術轉移給中國企業,尤其是國營企業,而中國竊取科技智慧財產權的情事更是不勝枚舉。但此舉反而助長中國軍事產業的快速現代化與科技化。特別在北京提出的「2025中國製造」計劃中,北京強化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大數據、乃至臉部辯識系統的建立,對內進行更嚴厲有效的社會監控,推動「社會積分制度」,對外則是結合外交與軍事戰略,滲透外國社會,擴張軍力部署與全球影響力。
是以,如果劉鶴依舊未能滿足賴海哲的要求,華府能夠採取的報復措施,就是結合其他國家,針對竊取或強制外國技術移轉的中國企業進行制裁。美國也可聯手日本、歐盟等國家,阻止提供中國技術轉移的外資,避免間接資助中國科技發展。
去年美國貿易代表署引用「1974年貿易法」中的301條款,向中國輸美產品提高課稅。但北京也採取金額較小的增稅報復措施,且鎖定農業州這些川普的「鐵票區」,但效果在去年11月的美國期中選舉並未發揮,川普未未受到重傷。如果賴海哲能夠在3月2日大限到來之前,成功斡旋其他國家參與制裁中國企業的行動,這才是有效打擊北京「痛處」的策略。
果真如此,對抗中國或是制衡中國,在美國外交政策已經形成優先順位的議程,這是從去年川普政府公佈國家安全戰略,一直到潘斯定調對中新戰略的演說,再到川普下令賴海哲達成對中貿易談判這項高難度任務以來,一致且清晰的政策方向,不容川普個人基於政治考量來與習近平進行「魔鬼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