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總是沒人要聽?開工前來看褚士瑩如何讓護校學生卸下心防

褚士瑩 2019年02月10日 15:00:00
(2008 © Class 3-D , Innocent Coppieters @ Flickr, CC BY-SA 2.0.)

(2008 © Class 3-D , Innocent Coppieters @ Flickr, CC BY-SA 2.0.)

有一回,我應邀到一座相當偏僻的私立護校去擔任生涯工作坊的講師,看著台下清一色的女學生,嚼著泡泡糖,拿著小鏡子在化妝,滑手機、睡覺、聊天時,我當場決定關掉投影機,放棄我原本準備的PPT簡報檔案。

 

我走到窗邊,把視聽教室的窗簾通通拉開,下午明亮的陽光瞬間灑進了教室。老師跟學生們突然都露出困惑的樣子,不曉得台上的這個大叔想幹嘛,是不是生氣了?

 

我並沒有生氣。

 

「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的請舉手。」我走回講台前,微笑地看著青春正盛的臉龐。

 

一、兩隻手怯生生地舉起來,我帶著鼓勵的微笑,環顧著每一張以自己的方式美麗著的臉。慢慢地,有越來越多的手舉起來,過了一分鐘,除了少數幾位用懷疑的斜眼瞪著我之外,幾乎所有學生都舉手了。

 

「恭喜妳們!」我為她們拍手叫好。

 

然後我解釋,我的想法跟很多家長、父母不一樣,因為我相信:

 

「你以後最想做的工作,搞不好現在根本還沒被發明出來!」

 

我這麼說是有證據的。為了證明這個「偏激」的觀點不是空穴來風,我請大家一起想,哪些工作是現下年輕人認為當然是「真正的工作」,但是「大人」根本不懂的。

 

很快地,我們有了一長串有趣的名單:

 

直播主
經營網路商店
代購
Airbnb
設計LINE貼圖
網紅
YouTuber
韓國藝人
Uber司機……

 

從小就知道自己要當醫生、當老師的孩子,對於要如何成為一個直播主、YouTuber,可能並不關心,搞不好連聽都沒聽過,以後當然不會變成直播主或YouTuber。只有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沒有一定非做什麼不可的人,遇到一個新行業時,才會去嘗試、追求,所以就會變成一個比較有趣的人。

 

我在身後的黑板上把大家的答案寫下來以後,轉過來面對學生們:

 

「所以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是不是比較好呢?」

 

台下原本黯淡的眼神,慢慢地露出了亮光。

 

我看到的這群學生,並不是老師們看到的「不知進取」的「迷惘年輕人」,而是學校並沒有教他們如何趁在學校的時候做準備,才能成為一個「知道如何擁抱未知」的人。

 

我轉而又問:「但是有沒有可能等妳們出社會的時候,這些現在覺得很『新』、或是很想做的工作,到時候已經不夯、不想做了呢?」

 

想了想後,很多人都點頭。

 

「那怎麼辦?」我把這個問題丟回給在場的學生們。

 

準備面對未來了嗎?

 

一個人要如何透過「學校」「教育」「學習」,準備好自己去面對難以預測的未來?一個世紀以前,世界上大部分的職業都是農業相關的工作,但這些工作到今天,已經消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說不定現在學習寫程式、財務會計,未來十年後都會被機器人取代,就跟機器取代插秧跟收割一樣革命性呢?

 

「多去看外面的世界,對問題保持好奇心。」我給學生們兩個建議。

 

多去看外面的世界,因為你最想做的工作,搞不好已經被創造出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比如在三十歲去學習航海之前,我從來不知道原來已經有護士靠著在郵輪上開「海上洗腎中心」,一面賺錢,一面幫助別人,一面爽爽地環遊世界。

 

至於對問題保持好奇心,是因為我們雖然無法預測未來的「職業」,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是已經存在的問題,就一定有被解決的需要,只是解決的辦法,目前還沒出現而已—無論是上網速度太慢,癌症沒辦法被治癒,還是年輕人買不起房子,騎摩托車太危險,獨居老人越來越多等。雖然現在看起來無法解決,但現在的問題一定會轉變成未來的工作。

 

「老師,為什麼你會知道?」有一個化著濃妝的女學生舉手問。在場的老師顯得很驚訝,因為整個學期這是她第一次在課堂上發言。

 

「我知道,因為我自己就是在學校的時候,那個完全不知道以後要做什麼的人啊!」我笑著說。

 

不需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我現在的工作,是每年在四個國際NGO組織擔任管理顧問,包括在緬甸的山區協助武裝部隊準備停戰協議,在台灣的原住民部落開說故事工作坊,在法國的哲學機構為企業內部進行哲學諮商,還有在國際公海上為船員做衝突解決的訓練。

 

這四個工作通通都是我在學生時代,甚至幾年前,無法想像也不知道是什麼的,現在卻都成了我「真正」的工作—即使我常常花很多時間說明,我的媽媽還是不知道我每天全世界飛來飛去的在幹嘛,但是她知道我很開心,而且不會餓死,那就好了。

 

從現在開始五年之後,搞不好我會做跟現在完全不同的事,但現在的我,並不知道那會是什麼,也不擔心,因為我知道無論如何,一定會很有趣。

 

如果你也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什麼,或是不知道在學校學的知識,跟未來會有什麼關係—你很有可能是對的。

 

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吧!

 

保持對世界各種問題的好奇心吧!

 

趁著青春時光,打開一扇一扇通往各種可能性的大門,學習具備「學會新事物」的能力,成為一個「知道如何擁抱未知」的人,至於「考試」跟「成績」,相較之下都是不太重要的小事。 

 

把注意力放在共同的「最大交集」

 

我跟護校女學生之間,幾乎沒有共通點。但在課堂結束時,我們變得彼此了解,看得出來,她們的老師覺得不可思議,又有些嫉妒。

 

跟與自己完全不同的人溝通的能力,是從中學打工開始培養的。那時候,我平常在小吃店洗碗,週末在天橋上幫舞廳綁廣告布條,過年期間則擺路邊攤賣錄音帶(時代真的很久遠!),所以一定要學會跟各式各樣的人對話。

 

他們或許跟我的年齡世代完全不同,跟我的教育程度、經濟背景不同,或跟我的生活經驗不同。但是為了要一起工作,或向他們推銷東西,我必須要用心去揣摩城市人跟鄉下人的不同、老人跟年輕人的不同、在地人跟觀光客、白領階級、黑手的消費心態的不同、普通高中生跟職校生的不同、自信的人跟自卑的人的不同、男人跟女人的不同。身障者跟行動自如的人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但有趣的是,身障者跟個子特別高或特別矮的健康人,心態上竟然有很多非常類似的地方。

 

向覺得比自己美的人推銷,跟向覺得比自己醜的人推銷, 原來方式也必須不一樣。

 

當我在台大念書時,在五專擔任社團指導老師,或是在宿舍跟來自哥斯大黎加的室友相處,對我來說,來自不同世界的人,已經不會帶給我溝通上的困擾。因為我發現一件重要的事:無論眼前的這個人,跟我有多麼不同,其實我們之間的共通之處,永遠比我們的相異之處更多。

 

要變成一個能夠跟與我們很不同的人,順利說話的人,並不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那只是很粗劣的銷售,很容易被一眼看穿自己的虛偽不真誠。如何能夠真誠地跟與我們差異很大的人對話,其實是我從學生時代開始,到處打零工、擺地攤慢慢學習而來的。

 

跨越鴻溝的重點,就是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我們之間不同的地方,而是找到對方跟我們共同的「最大交集」。

 

*本文摘自《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大田出版。

 

 

【作者簡介】

 

褚士瑩   

一個從小就喜歡到世界盡!去旅行的國際NGO工作者,專業訓練來自埃及AUC大學唸新聞,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2001年起計畫遍佈世界各地,七大洋五大洲只缺南極洲跟南冰洋,他很愛自己的工作。在緬甸衝突地區的和平工作,讓褚士瑩意識到發展工作的極限,因此從2015年赴英國倫敦瑞士哲學作家艾倫‧狄波頓成立的「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後來在法國「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哲學踐行學院)師事奧斯卡‧柏尼菲博士,學習哲學諮商,目標是在緬甸內戰衝突地區成立一個草根哲學機構,鼓勵武裝部隊跟難民營中長大的孩子一起思考「和平為什麼比較好?」,進一步用哲學思考來面對世界上各種戰爭、貧窮、難民、移工、歧視等複雜的問題。

 

在台灣期間,他串連在地與國際團隊,一起關心兒童與成人的思考教育、訓練NGO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社區營造、小農與永續農業、自閉症成人、失智症家屬的支持。中文出版品包括《到天涯的盡頭歸零》〈時報出版〉《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誰說我不夠好》〈大田出版〉等五十多本作品。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出版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出版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藝文記者 → 黃衍方 william_huang@upmedia.mg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