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水面太陽能 台法合作首例2017年高雄啟動

傅莞淇 2016年10月14日 10:02:00
日本橫濱建造的大型水面漂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Ciel & Terre 提供)

日本橫濱建造的大型水面漂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Ciel & Terre 提供)

台灣與法國於再生能源領域首項合作實例,將於2017年中在高雄阿公店水庫啟動。專精水面漂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法國夏爾特拉(Ciel & Terre)公司13日於台灣國際綠色產業展(TiGiS)舉行的小型記者會上表示,很開心台灣選擇與他們合力開發靜水表面的產能潛力,也相信在日本的成功經驗能順利移植應用。

 

太陽能發電的成本近年來有顯著下滑,水面太陽能發電板尤其受到多國青睞。一大原因是靜水表面目前大多沒有太多利用方式,將太陽能板移置水面,也能減少占用土地的面積。

 

泰國的水面發電系統。(Ciel & Terre 提供)

 

適合土地面積有限的台灣

 

看好台灣市場、於7月在台南成立分公司的 C&T 台灣業務經理葉士德(Cedric Jaeg)相信,利用靜水水面的發電模式應該相當適合土地面積有限的台灣,在政府推動的「陽光屋頂百萬座」屋頂發電外開創了另一條道路。

 

葉士德強調,除了 C&T 多年在各地計畫中累積的經驗外,他們也針對地區性需求做出調整。例如台灣時有強颱來襲,C&T 已確保產品可以抵禦超過17級的強風。

 

其他漂浮式太陽能發電系統具有的優勢包括減少水量蒸發、降低水體優養化、安裝簡便、可能還具有在冬天保暖魚群的功用。葉士德指出,水面發電的功率較屋頂發電高出了6%,這是因為水體的冷卻作用可保持光伏板的產電效能。

 

C&T 代表及法國在台協會主任紀博偉與承載太陽能發電板的浮板合影。(法國在台協會提供)

 

C&T 中國區總監德尚(Philippe Deschamps)指出,台灣政府是第一個以電力收購制度(FIT)方式鼓勵水面式發電系統者。他提到,日本在2011年福島核災後積極尋求綠能的發展可能性,C&T 期望在日本的成功經驗,也可以分享到情況近似的台灣。

 

這項合作計畫位於高雄阿公店溪上游的阿公店水庫。阿公店水庫在2006年整修完畢,滿水位面積為2.9平方公里。第一期計畫預計在2017年6月底前完工啟動。於8月標下此案的辰亞能源公司總經理胡紹德表示,他們預計可提早幾個月完工。

 

(取自經濟部水利署網站)

 

法國設計 台灣製造

 

辰亞專案總監游祥益解釋,第一期計畫預計帶來2.2百萬瓦(MW)的發電力。保守估計每千瓦每日供應3度電,每年可產出240萬度電,足以供給3000-4000戶家庭使用。若首期計畫順利,第二期發電量將擴大到3MW以上。阿公店水庫合約上限為10MW。

 

游祥益也強調,除了擁有專利的浮筒技術來自法商外,太陽能發電板模組、系統設計與製造工人都將由台灣本地提供。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紀博偉(Benoît Guidée)期望台法未來有更多這樣的合作機會。包括已有洽談合作的離岸浮動式風力發電,蘊藏潮汐、海流、波浪與溫差等再生能源潛力的海洋資源,可能會是未來台法合作的一大方向。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