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翻攝自youtube)
另外一回,我被安排去採訪當時還在世的台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
在採訪之前,老實說我焦慮了好一陣子,因為我是一個對於佛法完全不了解的人。雖然對於聖嚴法師這個人很好奇,因為他小時候是沙彌,後來還俗、從軍、又剃度,進入禪門,披著袈裟去日本念完博士,肯定是一個人生精采的人,但這並不代表我對於宗教,也有特別想要了解的好奇心。
我很擔心因為自己什麼都不懂,如果亂問一通,聖嚴法師會不會覺得不爽,竟然派一個這種小癟三來採訪大師,拿掃把把我轟出去?(顯示為內心小劇場很多)我還記得,當時雜誌總編輯要我去採訪的題目,是聖嚴法師剛剛開始提出的一個概念,叫做「心靈環保」。
「環保」這個概念我懂,因為隨著時代進步,環保意識抬頭,多元的環保議題不斷地引起各界關心。對年輕人來說,就是影印紙要印兩面,用完要回收,然後不要用太多塑膠,沒有使用的電器要隨手關掉電源。
但加上「心靈」兩個字,我就不大能領會了,覺得好像是個很空虛的口號,心靈難道可以回收再利用嗎?難道心靈可以減量使用?
有時候,採訪者想要在受訪者面前表現出自己「很厲害」的樣子,因為這些受訪者,往往是社會上的有錢人、明星、大老闆、成功人士,所以很擔心自己在這些人的面前,看起來很遜,所以不懂裝懂的時候還滿多的。
比如在問CEO問題時,我們很常看到記者往往會先賣弄一番:
「……由於TA數量與濃度的關係,我們會發現 Retention 與ROI並不是固定的數字。投放越久,從一個通路上來的會員的 Retention 與ROI會開始明顯的下滑。這時必須再找其他管道接觸TA,並且持續調校產品來保持 Retention 與ROI。直到有一天,在某個特定TA區塊中『封頂』,這時則要開始思考,要用什麼樣的角度去延展產品的 TA,在不致影響原有TA的使用體驗前提下,幫產品找到下一階段的成長。請問面對這個困境,您要怎麼做呢?」每一個研討會上,都會聽到這種很「厲害」的記者,問大公司的總裁。
有一回,總裁聽完以後,只是笑一笑說:
「既然你這麼厲害,都分析完了,你要不要自己回答就好?」
當場讓這位記者超難堪。
我原本覺得這個CEO很驕傲,但是回家後仔細回想,聽到這樣的問題,大概沒有人想要回答吧?
我們都需要被傾聽,而不是被告訴。
即使大公司的CEO也是一樣。
「換成發問的人是我,我會怎麼辦?」
因為我什麼都不懂,而且大多數的讀者,應該跟我一樣,也不大懂,所以我作為採訪者,要確定我聽懂,沒有誤解,才有可能把很艱深的概念,無論是商業還是宗教,「轉譯」成讓不懂的人也能順利聽懂,而且覺得很有趣的內容。
所以見到聖嚴法師,我很誠實地跟他說,我對佛法懂得很少,但是如果連我都能聽懂什麼是「心靈環保」,我就知道該如何能夠讓跟我一樣聽不懂的人,也都能聽懂,而這就是我採訪的目的。
纖瘦而斯文的聖嚴法師,滿面笑容地點點頭:
「物質環境的汙染不離『人為』,而人為又離不開人的『心靈』。如果人們的心靈清潔,我們的物質環境,就不會受到汙染。」
於是聖嚴法師,用小朋友都能夠聽懂的話語,開始跟我清楚地說明心靈跟環保的關係,比如汽車會製造空氣汙染,但主因根本不是汽車,而是人想買車的慾望。
很多人認為有車階級比較能夠炫富,所以才會買並不真正需要的汽車,造成城市的交通阻塞跟空氣汙染,連帶造成石油消耗的環境汙染。所以心靈環保,就是打從心裡知道,住在公眾運輸發達的城市,其實不需要買車;在市區開超跑顯然沒有實用性,只是為了讓路人羨慕,就是心靈不環保。
太好了!這比之前聯絡法鼓山公關部門的法師,跟我解釋一堆《維摩詰經》說什麼「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經》裡面又說什麼「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要清楚好幾百倍啊!大師果然是大師,可以化繁為簡!
因為我那一次採訪,完全聽懂了,也覺得很有道理,聖嚴法師過世後,我甚至接受委託,協助創辦法鼓山的一份環保雜誌《環保人》。或許就是因為我不會不懂裝懂,而會仔細傾聽,聽不懂的一定會問,也不會假裝問問題,其實在賣弄自己的學問,所以只要讓我能聽懂,我就能說明給更多人聽懂。
採訪者必須是很會傾聽別人說話的人,這樣我才能夠把專業的語言,「翻譯」成為市井小民的語言,這才是我的價值所在。否則聰明人這麼多,根本不缺我這一個腦袋差的啊!
*本文摘自《企鵝都比你有特色:給自己的10堂說話課,成為零落差溝通者》,大田出版。
褚士瑩
一個從小就喜歡到世界盡!去旅行的國際NGO工作者,專業訓練來自埃及AUC大學唸新聞,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2001年起計畫遍佈世界各地,七大洋五大洲只缺南極洲跟南冰洋,他很愛自己的工作。在緬甸衝突地區的和平工作,讓褚士瑩意識到發展工作的極限,因此從2015年赴英國倫敦瑞士哲學作家艾倫‧狄波頓成立的「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後來在法國「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哲學踐行學院)師事奧斯卡‧柏尼菲博士,學習哲學諮商,目標是在緬甸內戰衝突地區成立一個草根哲學機構,鼓勵武裝部隊跟難民營中長大的孩子一起思考「和平為什麼比較好?」,進一步用哲學思考來面對世界上各種戰爭、貧窮、難民、移工、歧視等複雜的問題。
在台灣期間,他串連在地與國際團隊,一起關心兒童與成人的思考教育、訓練NGO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社區營造、小農與永續農業、自閉症成人、失智症家屬的支持。中文出版品包括《到天涯的盡頭歸零》〈時報出版〉《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誰說我不夠好》〈大田出版〉等五十多本作品。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延伸閱讀】
出版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出版新聞資訊
請聯繫上報藝文記者 → 黃衍方 william_huang@upmedia.mg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