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愛爾蘭經驗—海外移民 殖民文化及孤島藝術

李美華 2019年02月03日 00:00:00
愛爾蘭人在紐約市建立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愛爾蘭社區,其中在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聖帕翠克大教堂即為標誌之一。(維基百科)

愛爾蘭人在紐約市建立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愛爾蘭社區,其中在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聖帕翠克大教堂即為標誌之一。(維基百科)

愛爾蘭在1992年成爲獨立國家,脫離超過600的英國之殖民,這個國家現有超過470萬人口,面積8萬4000平方公里(相比台灣為2355萬人和4萬平方公里),雖然北愛爾蘭因爲宗教因素還是屬於英國一部分,但當地的人都稱自己為愛爾蘭人;而不會是英國人。

 

這個國家的獨立經歷多次大大小小慘烈的獨立戰爭, 許多精英加入了激進分子的領導行列,革命中喪失了生命,給他們的家人造成了深重的痛苦,許多城市建築也燒毀,現已重建,在都柏林的市區可見一尊尊的雕像矗立街頭,如果瞭解愛爾蘭的歷史,會完全理解現今愛爾蘭人的强烈愛國及國家文化的認同意識。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詩歌「母親」是愛國烈士帕斯博士(Patrick (Pádraig) Pearse)在1916 年在未成功的革命中被捕處決前夕,以母親角色來寫下他與弟弟威利Willie都為爭取愛爾蘭的獨立而犧牲了性命。 更多帕斯出生都柏林,對於語言有極大興趣及學習,他原意係愛爾蘭國會獨立自主於英國,但之後決定投入愛爾蘭的獨立運動,並成立了男孩團體學校,讓孩子學習愛爾蘭語言及蓋爾文化,在1916年帕斯爲主的團體占領郵政總局,但是英國軍隊其後他的弟弟威利在其後也被槍殺。除了是老師與革命家,他也是作家與詩人,在死刑前夕所作的詩歌來表達他的母親對於兩個兒子的死亡。

 

母親

我不遺恨他們:主啊,我不遺恨

我看著的兩個強壯的兒子走了

為了突破自己的強靭和死亡,他們和一些人,

在血腥抗議一件光榮的事情時,

他們應該在他們的人民中被說出來,

世代應記住他們,

稱他們為福氣,

但我會把他們的名字寫在自己的心上

在漫漫長夜裡;

那些曾經很熟悉的名字

圍繞我的火爐灰燼。

主啊,你對母親很努力:

我們在他們的來臨和他們的離去中受苦;

而我不吝嗇他們,我疲倦,疲倦

長久的悲傷 - 然而我有我的喜悅:

我的兒子是忠實的,他們奮戰。

 

這讓我們想起了台灣歌曲亞細亞的孤兒 更多“ 亞細亞的孤兒》(日文名:アジアの孤児)是台灣作家吳濁流成名的長篇日文小說. 書籍對當年的台灣人,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其矛盾與混亂深刻描繪。在對自身歸依的無助感及許多人生挫折打擊的日侵月蝕下,最後混亂發瘋,悲劇收場。”( 蔡永強. 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 (PDF). 國立編譯館. 吳濁流. 亞細亞的孤兒. 台灣: 草根出版社. 1995年. ISBN 9579897174. 衍生作品有台灣歌手羅大佑] 於1983年創作同名歌曲《亞細亞的孤兒》。但當時的副標題「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使眾人以為此曲內容為描述當年「泰北異域孤軍」後裔的悲涼處境。直到約30多年後2009年,羅大佑才說此曲原意是影射中美斷交事件中的臺灣人,副標只為應付當年的歌曲檢查政策歌的故事/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原來是指台灣人民? 今日新聞網. 2009-03-14: 影劇中心 [2011-02-15].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裏無奈的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在談到愛爾蘭移民,必須提到移居在英國及美國和其他國家散居的人口。所有愛爾蘭的藝術家都希望有機會在倫敦展辦理展覽,並希望他們的藝術作品能夠在展示時被收藏,也同時有一些有趣的事情總會不時的發生,在十九世紀藝術家可以做出奇怪的改變來妥協現實狀態,例如,他們可以改變藝術作品的主題以避免挑起英國對愛爾蘭的偏見,因此可以取悅倫敦的觀眾或是不讓英國的收藏家不悅。這個例子將會在之後的文章中逐步分析。

 

儘管在愛爾蘭存在反英情緒,但都柏林的城市發展遵循了英國式的刻板印象,如城市規劃或維多利亞和喬吉亞的建築風格,十九世紀後期愛爾蘭發生了重要的文化復興運動。由於基督教影響了這個愛爾蘭島嶼,整個社會基本上分為兩組 - 新教徒和保守的羅馬天主教徒。(羅馬天主教徒佔絕大多數。)

 

在這場長期的文化運動,愛爾蘭社會精英發自内心的熱愛塞爾特歷史,運用宣傳及有計劃的組織這一場蓋爾文化復興運動,以藝術加上政治從多個文化角度來引起歡慶愛爾蘭遺產。這些活動涉及文件記載歷史建築,地形,藝術,文學,出版物和政治上熟練的宣傳,這群人不移遺力致志向前推進,最終成功改變了政治環境。

 

也因此,今天在愛爾蘭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國家身份和文化認同。這一場文化運動不僅給愛爾蘭帶來了強烈的族群認同感,而且是一次重大的文化復興。有幾個重要的歷史人物必須提及,如威廉.斯托克斯博士和他的女兒瑪格麗特. 斯托克斯博士, 還有建築師如迪恩和伍德沃德,藝術家如喬治皮特里,後來的威廉濟慈,和他的兄弟傑克濟慈和姐妹蘇珊和伊麗莎白濟慈,還有像丹尼爾.奧康奈爾等政治家也多是其中一份子。

 

在十九世紀初的大饑荒期間,超過一百萬愛爾蘭人離開愛爾蘭鄉鎮遷徙到美國;這些移民團體居住在紐約和美國其他許多州,他們在紐約市建立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愛爾蘭社區,其中如在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聖帕翠克大教堂,和每年一度的聖帕翠克節遊行等都是重要的標誌, 還有有趣的現象是很多愛爾蘭裔美國人強烈地表現出對祖國的愛國情懷,在都柏林國家音樂廰,剛剛維修完成並於2018年1月舉行了第一場音樂會,我們看到了在大廳中列出的贊助人名單使用較為大字的字體明顯標記贊助人名,其中最大的贊助者特別並標出「美國人」。另外,前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是愛爾蘭後裔,他對愛爾蘭的訪問在本地也是一件大事並瞭解兩個國家間的緊密關係。

 

有個歷史事實,英格蘭和愛爾蘭之間的一大區別在於,羅馬人征服並統治了英國數世紀,但羅馬從未征服過愛爾蘭。查看愛爾蘭的藝術歷史及國寶凱爾斯之書(Book of Kells)的影響力,必須回到中世紀早期,當時來自羅馬的傳教士遍布歐洲,直至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愛爾蘭。

 

這些僧侶攜帶手稿,複製手稿或向教皇請求給與;其後,傳教士逐漸分組,大多數的修道院遵循羅馬統治,而愛爾蘭人則因為離羅馬很遠而獨立運作。其中一位僧侶科倫巴(Columba)出生在愛爾蘭的一個王室,之後他成為了一個修道士,後來移居在蘇格蘭西部的愛奧那(Iona)建立了一個修道院,離愛爾蘭不遠。愛奧那修道院成為科倫巴建立的一系列修道院的指揮中心,其中一些位於英格蘭東北部的諾桑比亞(Northumbria),另一些位於愛爾蘭本島。

 

島國藝術(Insular Art)手抄本(manuscript)是指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威爾士及英格蘭以及當時移居的書,這包含了交互影響的地中海區域,如瑞士,德國,奧地利,希臘,法國及意大利的島國藝術手抄本,這個詞在歐洲其他地方還沒有被應用。但是,如果沒有大寫字母,「insula」只是拉丁語中的「島嶼」,也可以更普遍地使用。在這些島嶼內觀察和開展研究,對於在一個小國家中保持國家形象和身份的重要性提供了很多擴展的視角。

 

※作者為國際策展人/旅居紐約/台美文藝協會(Taiwanese American Arts Council)創會執行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