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的重啟核四說吹響了能源議題在總統大選攻防的號角。(攝影:鄭宇麒)
兩週前,朱立倫有一場為期8天的「Power up Taiwan:台灣新經濟」矽谷參訪之旅,他參訪了十多家企業,也與矽谷地創投業者、工程師、留學生及僑胞餐敘,拜訪了史丹佛與柏克萊這兩座美國西岸著名學府,更在史丹佛發表演講。行程豐富精心安排,但在台灣國內卻是水波不興,不僅媒體興趣不高,臉書發文按讚數也多在三、四千的數字打轉,八天加總的總關注度恐怕還不如韓國瑜去一趟馬來西亞午宴上的一隻烤乳豬。
政治人物是這樣的:他們願意被檢視,也不怕被酸爆,甚至可以被謾罵,但就是很難接受被忽視。朱立倫資歷完整,總統大選民調不低,單獨對決蔡英文時每每以超過一成甚至兩成的民調支持度領先,可說是目前藍營內部最具正當性挑戰總統職位的人。但選民竟然對他如此疏離無感,加上黨內總統提名方式始終無法底定,再怎麼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恐怕都不禁懷疑:「到底哪裡不對勁?」朱立倫在訪美回國兩天後隨即拋出:「可以處理核廢料」、「願重啟核四」的說法,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出現的產物。
朱立倫丟出這些主張,在現階段政治上會出現兩種效果:第一、在「以核養綠」公投案過關後,核電(核四)在傳統藍營支持者心中的正當性與支持度相當高,朱的說法與這股民氣接軌,有助於重新燃起他在深藍支持者心中的熱情。第二、馬英九與江宜樺將他們任內封存核四視為執政污點,因此積極「平反」核電,朱的說法有利於雙方進一步結盟,這對於他此刻面臨吳敦義、王金平嚴峻挑戰的總統提名之役,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不過,重啟核四的問題攸關台灣未來的能源政策走向,實在不能以一黨一人的角度權宜式地討論,其中衍生的問題經緯萬端,舉其大者諸如:
一、核四燃料棒已經開始運出國,若還要再重啟,勢必衍生上千億的額外經費,這一來一回之間,所謂「核電便宜可以支持電費不調漲」的說法,到底還有多少可信?
二、核四計畫從1980年開始提出,迄今已超過38年,38年來來回回搞不定一個僅有2.7GW發電量的核四,關鍵就在於爭議太大、民心不安。如今又要把重啟核四端上台灣的政治議程,不但延宕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環團抗議與政治對決也勢必繼續延燒,到底核四還要耗費多少額外的社會成本?
三、曾經當過核四所在地新北市長八年的朱立倫一路反核四(核電),2012年他說「只要我在任,核四別想運轉」;2013年他說「無法處理核廢料,憑什麼使用核能」;2015年他說「2025非核家園絕不是口號」;2017年他說「核電廠如未如期除役,我將抗爭到底」;一直到去年2018年,他都還拒絕連署重啟核四,宣稱大台北不能成為核廢最終處置廠。雖然我們知道政治人物說話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但是,去了一趟美國之後,回來即推翻自己的長期信念,宣稱核廢料有解,願意在能源不足時重啟核四。這到底是什麼樣的法術神功,能夠不對外交代嗎?
能源問題很嚴肅,它必須在不同的路徑中去選擇自己願意付出的代價以及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不僅涉及到每個公民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想望,也牽涉到一整套的能源產業鏈,利益極其龐大。政治人物討論能源問題不能擷取一時一地一方的發言,只說民眾想聽的,否則即便暫時獲得政治上的利益,未來也一定會付出代價。
朱立倫的重啟核四說吹響了能源議題在總統大選攻防的號角,但是,一個以鄰為壑的能源政策不是能源政策。在還沒有擇定核廢最終處置場址,甚或沒獲得大台北居民同意之前,不容許核四重啟,是此刻最起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