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進入新年以來,美國的態度明顯軟下來,中國的讓步(就報導出來的)遠不如預期。(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進入收宮階段,雙方談判代表正在密鑼緊鼓地起草協議,就等習近平訪美與川普簽署的一刻。
誠然,未到最後一刻,也不能說已經達成協議,特別有第二次川金會雙方不歡而散的例子在前。但中國不是朝鮮,中美打交道的經驗和管道比美朝豐富得多,互相知根知底,類似川金會上的雙方誤判對方底綫的狀況幾乎不可能出現。再者,中國也絕對不能允許讓「習大大」無功而返的事發生。因此,如果習近平宣佈成行,很難設想會有太大意外。
美國的貿易訴求由三股勢力交織而成:川普的重商主義(追求貿易平衡),華爾街的開放市場,以及戰略鷹派的科技保護主義。雖然現在沒有透露太多的協議內容,但從已經透露出的部分看,美國得不到想要的東西。
首先,目前看來雙方最大的成果就是中國答應在六年內額外購買價值1.2萬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包括農產品、晶片、能源、飛機等。這相當於每年2000億美元,是去年5月美國赴北京團隊提出的價碼。
這種通過中國政府大筆採購而達到的貿易平衡,不是自由市場下正常競爭的產物,卻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甚至可以說違反市場規律。時間爲什麽要定在6年呢?顯而易見,這是因爲川普最多只能多做6年總統,之後的事,川普就不管了。換言之,大規模採購是中國給川普的禮物,卻無助於中美貿易關係向系統性的更公平、更對等的方向發展。
美國是否有這樣的產能也很成疑問。2000億美元是非常大的數字。2017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總額也只有1875多億。一下子增加一倍的出口數字,最可能的應付方法就是「乾坤大挪移」,把出口到其他地方的產品出口到中國,有時甚至考慮進口其他國家的商品轉手賣給中國,成爲「超級中間人」。
中國要消耗這麽多商品也不容易,必須減少原先從其他國家進口的商品。如果中國如果用不完,還會轉手賣給第三國。總之,這樣超出正常市場規律的大規模採購,最終只是重組進出口關係以及重組供應鏈,美國實際獲得的利益,並沒有數字上看來這麽大。
其中,有關晶片出現過的傳聞是,美國晶片封裝產能有限,新增的採購不可能在美國封裝之後才出口中國,於是中國提議,美國在中國建立封裝生產綫,在中國生產,但算成美國的出口。這樣「曲綫」減少中美貿易逆差。我不知道美國是否會愚蠢到就為了數字上的好看,就接受這種 「作弊」的方法。要知道,在川普時代,萬事均可能。
這種安排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美國的戰略合作夥伴,包括日本、韓國、臺灣等,它們正是出口晶片到中國的大戶。對他們來説,若發生生產線轉移,美國的政策屬於「損人不利己」;若美國成爲「超級中間人」,這是憑空奪去他們的合理利潤。這必將加劇他們與美國的貿易爭議,甚至損害戰略同盟關係。
其次,中國答應開放金融市場、減少補貼,和降低關稅及非關稅貿易堡壘等方面讓步。從字面看,這都是「很美很美」的,但不少內容要落實到實際幾乎不可能。
開放金融市場一項,中國原先答應2006年就要全面開放,結果到現在還要重提開放,這實在很諷刺。現實是,除了中國政府各種限制之外,外國銀行和金融機搆在中國也很難競爭。中國四大銀行都已經體量龐大,還有國家兜底,各種爛賬都可以內部轉移,外國銀行很難正面競爭。支付市場中,信用卡銀聯一卡獨大,VISA和萬事達卡都無法競爭,而且信用卡市場已經被微信、支付寳等移動支付寡頭瓜分。外國移動支付軟件要進入中國,還有網絡限制。
減少補貼涉及的是中國的「基本制度」即國有制的問題。在中國內部,要求國有企業和民企「一視同仁」,已經講了不知多少年,對國有制企業的補貼就是民企認爲「不公平」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國補貼構成複雜,又非常不透明,有的名義上還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比如保障員工及家屬的福利),有一定的正當性。即便中國說要減少補貼,同樣的錢可能又用其他名義撥到國企賬上。這些問題都不可能解決。
中國還會用上拖延戰術。比如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就說,需要五到十年進行立法。聽到這個時間表,就知道落實紙面上的內容有多難。
在中國強調「兩個不能談」(涉及中國國家基本制度不能談,阻止中國發展高科技的事項不能談)之下,美國能取得多大的成功不難想像。
第三,在科技保護主義一環,同樣進展不大。中國承諾:保護知識產權、禁止強制技術轉讓、「打擊駭客」等,實際上都很難做到。
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無非就是嚴格執行知識產權的法律,在中國的法治環境,這高度依賴中美關係:中美關係好,執行嚴格一些;關係一緊張,就給個小鞋穿。除非所有的知識產權官司都在香港打,或者香港法院對此擁有終審權,這會多少令人有點信心。但即便真能如此,可能的官司是如此多,香港也缺乏這樣的處理能力。
比如,禁止強制技術轉讓一項。中國根本否認現在存在強制技術轉讓。以前中國高鉄要求外國公司轉讓知識產權才能參與投標,現在已經沒有這麽「赤裸裸」的例子。同時,也沒有什麽美國企業要進入中國會明裏指控中國強制技術轉讓(美國商會的報告中的抱怨都是匿名的)。很明顯,美國要與中國公司合作進入中國,技術轉讓只會用「暗示」的方式提出。同時,不少美國公司也確實願意轉讓技術獲得股份。技術轉讓是「自願」還是「強制」,當中的界限非常難確定。除非「一刀切」,禁止所有的技術轉讓,但這樣也會令很多美國企業不滿。
在市場准入和科技保護主義議題上,兩者的交匯點,即中國「防火墻」為互聯網企業設置非關稅堡壘,阻止美國互聯網公司進入中國的議題,(就目前看來)基本沒有被提及。而這在業界是普遍被抱怨的事。
以上三個訴求之後,還有最重要的執行問題。如前所述,如何確保中國把紙面上的條文,落實到執行上,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美國提出要定期審查,單方面決定中國是否違規,保持用關稅懲罰的壓力。
這在理論上行得通,但中國很難答應,而事實上即便中國答應,美國要行使這樣的「權力」也面臨很大障礙。中美貿易戰牽涉重大,要下決心打一次貿易戰都不容易,已經「貿易和平」了再發動關稅懲罰,這很可能又激發另一次貿易戰相當於要把貿易戰「常規化」,可想而知阻力會多大。這些阻力不但來源於中國的反擊,也同樣來自美國企業的不滿。
進入新年以來,美國的態度明顯軟下來。中國的讓步(就報導出來的)遠不如預期,中美貿易談判氣氛卻越來越好。川普原先威脅3月1日前不達成協議就加關稅,結果輕輕放下,這在外界看來就是美國已經不想堅持了。川普在推特上說中國應該立即取消農產品關稅,不但中國置之不理,美國談判人員也沒有半點回響,因爲這明顯就是川普對國內「粉絲」的喊話。
因此,中美貿易戰的大結局可能是中國笑到最後。中國用了無需傷筋動骨的代價,換取十年左右的「戰略機遇期」。美國前「國師」斑農認爲,美國要阻止中國崛起,只有五到十年的視窗期。現在看來,美國或正在錯過最後的機會。美國贏了戰術,輸了戰略;贏了戰役,輸了戰爭。
如真如此,美國方面的最大責任者,水桶上最短的木板,毫無疑問就是總統川普。
川普一開始鼓吹「貿易戰很容易贏」,低估貿易戰的難度;他由始至終都把視線放在重商主義上,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變始終不是他的最關注點(諷刺的是,美國貿易逆差去年達到歷史性新高度);他先是放過中興,現在又傳出要放過華為,對科技戰的態度只限於作爲減關稅的籌碼;他不必要地四處點起火頭,無法讓盟國形成合力;他喜歡的「元首外交」,如朝鮮事務一樣,沒有「忽悠」到對手,反而忽悠了自己;他爲了連任更有意讓貿易戰草草收場,以圖拿出「成績單」,渴望達成協議的急切溢於言表。現在,就連美國「華人川粉」也正在幫川普洗地,認爲川普爲了連任不得不放中國一馬,「是明智的選擇」。就這樣,在這個美國政界極少有的朝野一致的議題上,川普反而放軟手腳。
現在較有懸念的是,如果川普簽署協議,民主黨和共和黨中的強硬派,是否會阻止川普。
※作者為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