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國人大「台灣省代表團」9日召開媒體接待會。中央坐者為團長黃志賢、左側為代表之一的符之冠。(中新社)
正在北京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與政協二次會議,即將進入尾聲,各省代表團也開始審議其議案,其中也包含「台灣省」。
但從1949年兩岸分治後至今,為何中國的全國人大會議中還有「台灣省代表團」?這批代表「台灣省」的人大代表,究竟從何而來、如何選出,甚至何時成立,過往也一直是個謎,直到近期才逐漸明朗化。
《新華社》報導,人大「台灣省」代表團9日公開接受媒體訪問,由團長黃志賢等多名委員列席,表達對於「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台海局勢、兩岸交流等議題的看法。
黃志賢表示,
「『一國兩制』是在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的基礎上,努力維護臺灣同胞的利益和福祉,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所提出的創造性構想。
我們常講『兩岸一家親』,兩岸同胞是一家人,那麼兩岸的事、自然是兩岸同胞的家裡事,也理應由家裡人商量著辦。只要有利於台海和平,有利於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議題,在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都可以由兩岸雙方、社會各界來共同探討。」
【兩會|#台媒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涉台內容:反“台獨”促統一並進】
— 通說 (@Tong_Shuo) March 7, 2019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台媒及專家學者認為,今年報告涉台內容重在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也反映大陸在反“獨”促統上的持續性與穩定性。 pic.twitter.com/3DVet7SMwT
中共於1949年建政後,以謝雪紅為首的許多台灣人因理念選擇前往中國,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的民主黨派身份,參加政治協商會議,以及1954年首度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
1975年第四屆人大會議期間,正式成立台灣省代表團,與其他各省市一樣,負責「省內」相關政策與議程的提案,隨後在3年後的五屆全國人大上決議,台灣暫時選舉13名全國人大代表出席會議,其餘按人口比例應選代表的名額將予以保留,待未來實現國家統一後一併給予。
根據先前台盟公佈的《台灣省出席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協商選舉方案》中可以看出,大陸全國人大台灣代表團的「特殊性」,從當前分佈在對岸各地約3萬3千名「台胞」中,依照省份協調派出120名代表前往北京開會,再從中互相選出最後出席的13名全國人大代表。
由全國臺聯於北京召集協商會議,以差額投票選舉方式,選出13名、代表「臺灣省」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委員,名單包含:許沛、鄒振球、張雄、張曉東、陳軍、陳雲英、林青、黃志賢、符之冠、梁志強、曾力群、蔡培輝、廖海鷹。
中國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多年來有兩個代表團最為神秘,一是解放軍、二就是台灣代表團。一般而言,歷年來選出的代表多半是大陸出生長大的台灣人士。
其中僅有少數例外,像是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的妻子陳雲英女士,她出生於台北、在美國受教育,後來才長居北京並成為人大代表。
雖然「有權參選」的台胞中包含台商台生,但與大陸法令規定不同,台灣方面,根據現行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規定,「台灣地區人民、法人、團體或其他機構,不得擔任經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會商各該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之大陸地區黨務、軍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機關(構)、團體之職務或為其成員。」
對於兩岸未來的發展,代表團副團長陳軍指出,
「報告中有關兩岸關係的論述,讓她感到更加振奮。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更要堅定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這是歷史的必然,不可動搖。
報告也體現對臺灣人民的一片深情,兩岸應攜手共創共用中國人的美好未來,為兩岸共同的事業發展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