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後 我走進福島第一核電廠

潘彥瑞 2019年03月11日 14:30:00
參訪團走到機組旁距離20公尺處牆面留著海嘯破壞刮痕(POOL_Kimimasa.Mayama_EPA)

參訪團走到機組旁距離20公尺處牆面留著海嘯破壞刮痕(POOL_Kimimasa.Mayama_EPA)

頭戴普通膠盔、口罩,穿上薄得像紙的背心、手套。全身上下唯一跟「外面世界」不太一樣的,是腳上要套兩層藍色棉襪,穿核電廠員工的橡膠靴。今年一月我報名東京外媒記者團,跟多國媒體走進福島第一核電廠。這裡的第二、三號機組曾經因氫氣爆炸畫面震撼世界,我們站在兩者間的通道,距離海嘯侵蝕的牆面只有二十幾公尺。想像當時的新聞場景,感覺像科幻電影。

 

感覺像科幻電影

 

隨行的電廠員工舉著輻射偵檢槍,不時朝反應爐測讀現場劑量,小小的螢幕數字在200、300(單位:微西弗/ 小時)間跳來跳去。100微西弗大概是照一張胸部X光的輻射量,由於全身幾乎只穿便服沒有特殊防護,我們只能在那走動十分鐘。工作人員前後測個不停,似乎想證明核電廠現在安全穩定,但又像在提醒我們,這裡的危險瞬間足以致命。

 

爆炸機組旁需長時間工作的全身防護服(POOL_Kimimasa.Mayama_EPA)

 

八年前在我們站的地方,有一群東京消防隊員操作雲梯車,冒死朝三號反應爐噴水降溫。他們當時面對的輻射量是每小時100毫西弗(100毫西弗大概是我們的500倍;250毫西弗是核電廠危機處理紅線)。這是我第二次進福島核電廠,去年記者團距離反應爐最近的位置,還在二號機組對面,一百公尺的高地上「遠望」。

 

爆炸機組旁輻射指數顯示300微西弗以下(POOL_Kimimasa.Mayama_EPA)

 

就算記者可以減低防備年年越走越近,熔毀的反應爐還是人體不能進入的核心。東芝配合東電開發出一隻機器人,它只有30乘10公分大小,已經鑽進二號機安全殼的裂縫裡,能用夾子舉起兩公斤重的核燃料碎片。

 

福島第一核電廠2號機組前一百公尺處高台(POOL_Kimimasa.Mayama_EPA)

 

但日本的核電問題不是只在反應爐裡,它還需要爭取全國一億三千萬人心認同。東京奧運將在2020年登場,日本政府利用這個世界矚目的舞台,包裝福島重建再生的故事。奧運聖火會從福島出發繞行全國,台灣人也愛的奧運棒球賽,將在福島吾妻球場開打。

 

我們搭新幹線下車一進福島站大廳,到處都是白色的奧運野球宣傳布旗。安倍政府想用競技熱血把核電「事故」,改寫成感動與希望的「故事」。部分原因是八年來,每個日本國民繳納的稅金裡,都有一筆2.1%的復興特別所得稅額。繳稅無可避免,但政治人物需要「變魔術」讓每個國民心甘情願。

 

收拾福島電廠的錢是黑洞
 

收拾福島電廠要花多少錢呢?這幾乎是地球上的黑洞。比方說現在確定要廢爐,但怕地震海嘯一來輻射外洩又變世界危機,今年要花錢升級保護「作廢的電廠」。反應爐旁的防波堤要加高到11米,延伸6百公尺。另外這次走近2號機組旁,記者還看到地上有排水道開口,露出管道接縫跟白色泡沫狀結晶,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凍土牆」。

 

地面露出鐵管白色球狀物下面就是百億擋水凍土牆(POOL_Kimimasa.Mayama_EPA)

 

這也是「報廢電廠」價值不菲的「新工程」,因為地下水滲入反應爐廠房,輻射污染的水量暴增又不能直接排放入海。日本政府只好砸下百億台幣,往地下深挖70公尺包圍反應爐1.5公里,做出一圈凍土壁阻擋外水。

 

不斷增加的污水儲存槽2023年可能填滿(POOL_Kimimasa.Mayama_EPA)

 

像這樣,邊發現問題邊想辦法解決,有時「越補越大洞」錢越燒越多。電廠發言人木元崇宏陪我們四小時,全廠趴趴走回答各國記者問題,突然華盛頓郵報丟出一顆變化球:「你說廢爐作業要三、四十年,好像跟登陸月球差不多難,你們確定有辦法解決嗎?」發言人乾笑點頭:「這跟登陸月球不太一樣,因為人類沒辦法靠近直接動手處理。每一步都要摸索考慮輻射量、外洩問題,再設計機器人、測試…」步驟無限循環。

 

福島核災8年後爆炸機組旁工作通道(POOL_Kimimasa.Mayama_EPA)

 

拿最近日媒報導「振奮人心」的迷你機器人來說,它成功進去機組出來沒有「陣亡」,但處理核廢畢竟不像平地,遠端遙控碎片拖出來就好。東電要從哪個反應爐下手,實際怎麼取出核燃料碎片,又要模擬評估模擬評估。現在的計劃是2021年機器人才能真正開工收拾殘骸,那時候,福島事件已經屆滿十周年。

 

廢爐除污費用三年增一倍

 

因此電廠發言人的說法翻譯成白話,所謂廢爐三、四十年其實是「目標」而不是大家以為的「答案」。福島電廠除役時間是模擬評估,「邊做邊想」的問題,經費當然也是。核災發生後,一度評估廢爐除污費用是11兆日圓,隔三年增加一倍到21.5兆日圓。擦屁股的開銷不斷膨脹,羊毛出在羊身上,官方只好把其中2兆的成本,轉嫁到曾經相信核電「乾淨便宜」的消費者帳單裡。

 

核電廠內不同工作時間不同區域穿不同防護裝備(POOL_Kimimasa.Mayama_EPA)


這麼麻煩為什麼日本還執著核電?歷史原因是島國資源缺乏,戰爭期間就是石油通路被封鎖陷入劣勢,最後兵敗如山倒。過去由於核能效率強大,日美技術領先,兩國到九零年代一直是核電開發的領頭羊,現在才因為獲利不如新能源陷入衰退。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美國核電產業已經萎縮2/3,未來五年預計將再關停10座機組;國際原子能總署推算到2030年,全球核能發電會再下滑10%。

 

核電出口走進死路


日本曾經擁有55座核電機組,福島災變後官方下令暫停,通過新安全標準檢測才能重啟,七年多只有8座回復運轉。專業核工人員本來有一萬四千名,因為工作沒有下落,現在大概只剩一萬人。國內不蓋新廠,就業產業技術都是問題,日本只好外銷找生路。安倍首相拉到很多訂單,沒想到接著一連串打擊:2016年東電在越南的項目中斷、日立幫立陶宛規劃案喊停;18年三菱放棄土耳其核電;19年東芝、日立跟英國的合作破局。

 

日本媒體的新聞標題一面倒:「核電出口走進死路」、「核電戰略陷入迷途」。原因之一是福島核災後,新的安全防護設施費用三級跳,土耳其案預算暴增一倍,英國也膨脹到三兆日圓,投資廠商跟外國政府紛紛跳船。

 

台灣核電從能源科學變報復工具

 

不過台灣人又跟世界「逆向而行」。馬總統時代311地震發生,綠營喊「不要有下一個福島」核四停工;蔡總統時代空氣污染紫爆,換藍營認為重啟核四能夠「以核養綠」。兩邊各有基本盤怎麼說都有人支持,核電從能源科學變報復工具。

 

國際媒體參訪福島核電廠內安全現況(POOL_Kimimasa.Mayama_EPA)


一名孟加拉記者在最後QA時間問東電幹部,他的國家正在發展核電也可能發生核災,有沒有什麼建議?這名每天與輻射共舞的人,說了一句很誠懇的話「世界上沒有零風險的事」。孟加拉發展核電是願意冒風險獲取能源,台灣人不少擁抱核電說是關心環保減碳,「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政府為了改善空污,要求老舊機車卡車升級,結果民眾反彈環保署長下台。台灣人連花錢改善車輛減少空污都不願意,支持核電真的是因為環保,還是貪圖眼前便宜不想面對問題?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

關鍵字: 福島核災 能源 核電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