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華為是絕地反擊還是自尋死路

余杰 2019年03月16日 07:00:00
作者認為,華為大大低估了西方民主國家在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上的一致性。(湯森路透)

作者認為,華為大大低估了西方民主國家在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上的一致性。(湯森路透)

當美國政府宣佈正式起訴華為及孟晚舟並公佈其多項嚴重罪名之後,加拿大隨即啓動引渡審判程式。華為及中共則先後使出五大招數見招拆招,攻勢淩厲。總部在北京的「偽香港媒體」多維新聞網對此評論說:「對於美國的打壓,華為顯示出了一個企業的不卑不亢。」然而,華為的所作所為,是絕對反擊,還是自尋死路?

    

華為應對的第一招,是再次由其創始人任正非出面接受西方媒體訪問。多年來在幕後悄無聲息的任正非,此次因為愛女被捕而被迫到前臺拋頭露面,心中並不好受。此前,任正非在西方媒體面前表現出一幅弱勢的受害者形象,以及深愛女兒的慈父的面目,希望借此贏得西方公眾的同情。這一招失效後,他迅速轉變策略,作出強硬反擊。任正非在否認孟晚舟和華為公司有任何不當行為的同時,自信表示「西邊不亮東邊亮」,美國沒辦法扼殺華為,世界也離不開華為,這是因為華為「擁有更先進的技術」。

    

華為應對的第二招,是不惜钜資在《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西方主流媒體刊登整版廣告,又發表公開信呼籲西方社會大眾正視「事實」。華為直接對美國讀者和公眾說:「不要相信你聽到的一切。」也就是中國的古語:「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華為希望以此消除西方民眾對華為的種種「誤解」,華為就是一家普通的私營企業,以高科技為顧客服務,以顧客的利益為最高利益。

    

華為應對的第三招,是華為公共及政府事務部總裁陳黎芳特別向一些美國媒體發出參觀華為園區的邀請,希望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增進彼此間的瞭解。華為方面保證,西方記者可以深入華為深圳園區參觀最近才對媒體開放的實驗室,更有機會與華為的高管會面、參觀生產線以及開誠布公地討論華為在美國面臨的挑戰等敏感議題。新娘子要揭開紅蓋頭了,對於記者哪會沒有吸引力呢?

    

華為應對的第四招,是在法律層面對加拿大和美國政府提起訴訟。日前,孟晚舟律師團隊率先對加拿大政府、加拿大邊境服務局和皇家騎警(即聯邦員警)提起訴訟,指控他們在未告知孟晚舟的情況下,就對她進行了長達三個小時的逮捕、搜查和審訊,這些做法侵犯了她的憲法權利。華為則宣佈起訴美國政府禁止聯邦機構購買華為設備,指控美國二零一九年國防授權法違反了美國憲法。

 

孟晚舟律師團隊率先對加拿大政府、加拿大邊境服務局和皇家騎警(即聯邦員警)提起訴訟。(湯森路透)

 

華為應對的第五招,是分化西方聯盟,讓華為「各個擊破」。在歐洲,華為竭力撇清和中共政權的神秘關係,保證其產品符合歐盟的安全標凖,吸引德國等歐洲國家使用華為的產品。中共甚至願意按照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要求,出面跟德國簽訂一份所謂的「安全協定」。但是,美國政府警告德國説,若德國使用華為產品,將終止雙方的情報交換工作。中國官媒立即替德國「打抱不平」,譴責美國「粗暴干涉德國內政」。

    

對於華為和中國的反擊,多維網稱讚説:「這種自信的態度在輿論戰上已經得分。華為能夠靜觀其變、適時反擊,對自身產品的自信是必不可少的,實力之上還有耐心和定力,美國繼續打擊華為只會更難。」那麽,事實真是如此嗎?

    

華為的第一招,讓西方國家更看到了華為對世界的嚴重威脅。任正非「由弱轉強」的迅速變臉,與中共當局由「韜光養晦」變成「野蠻崛起」一模一樣,真是「有什麼樣的政府,就有什麽樣的公司」。美國等西方國家更意識到,與華為和中共的對抗,不僅僅是法律和技術的問題,更是攸關於人類未來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是自由還是獨裁:一個沒有華為的世界,才是安全而自由的;一個被華為和中共主宰的世界,必定是危險而獨裁的。

    

華為的第二招,讓西方國家更意識到西方新聞自由被嚴重侵蝕的現狀。商業廣告變成政治灌輸,這是中共「大外宣」的新威脅。彭斯副總統在美國對華政策的演講中,已舉出一個類似的例子:中國政府出資在《得梅因紀事報》刊登了好幾頁的插頁廣告。那份報紙是美國駐中國大使的家鄉州愛奧華州的主要報紙,也是二零一八年選舉的一個具有關鍵州。那些廣告的版面設計看上去像是新聞報導,把美國的貿易政策說成是魯莽的,對愛奧華州的人是有害的。中國以此干涉美國的選舉和內政。華為的作法與之如此相似,或許將成為新的案例,出現在川普或彭斯以後的講話中。

 

在中國國內沒有司法選項的情況下,對加拿大的法治政府提出上訴,這在對華為新的魅力攻勢持著謹慎態度的人看來,是一大反諷。(湯森路透)

 

華為的第三招,遭到美國媒體工作者的一致唾棄。頗具諷刺的是,華為的邀請信是經由中共大使館發出的——這就不打自招地證明,華為是中國政府的一部分。華為的邀請函說:「如果您可以接受無需付費的旅行,華為將為您支付機票、酒店、餐飲等費用。」《華盛頓郵報》記者喬什·羅金(Josh Rogin)在推特上貼出華為公司電子郵件全文。他表示,任何接受邀請的記者都會令人不齒與羞愧。他的回信寫道:「感謝邀請,但本社政策禁止,而我本人的道德也不會接受數千美元大禮,尤其是來自一家作為外國情報機構鷹犬的企業。」而《紐約時報》記者安娜·斯旺森(Ana Swanson)也在推特上透露,華為經由中共大使館向她和她的同事發出這份採訪邀請,她加以拒絕。這份邀請信甚至驚動了美國國會,美國之音援引美國會議員邁克·加拉格(Mike Gallagher)的話說:「我敦促所有美國的記者、所有與聯邦政府有任何關係的人,拒絕任何參觀華為、訪問中國的免費旅行。很明顯,他們提出了一個議事日程,這不僅僅是華為公司的議程,而是中國共產黨的議程。」

    

華為的第四招,是與美國和加拿大政府打一場法律戰,但這對改變華為和孟晚舟的命運於事無補,更像是一場「孤獨求敗」的挑戰——華為在美國的形象已接近穀底,幾乎沒什麼好失去的了。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譴責中國應對華為事件的民族主義策略,並稱華為起訴美國是「怪異的行動」。據路透社報導,美國政府對華為的調查,始於六年前,美國政府已掌握了大量過硬的證據。喬治華盛頓大學美國憲法教授喬納森·特利(Jonathan Turley)說:「華為越用力去抗爭,越給這些問題提供曝光度。這對一家公司來說可能是致命的。」《彭博新聞》專欄評論家提姆·庫爾潘評論説:「華為需要自問:即使孟晚舟打贏了起訴加拿大政府的官司,它能得到什麼?尋求正義是每個人的權利,然而華為卻冒著成為好戰分子的風險,而不是它所描繪的冷靜和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在中國國內沒有司法選項的情況下,對加拿大的法治政府提出上訴,這在對華為新的魅力攻勢持著謹慎態度的人看來,是一大反諷。」

    

華為的第五招,則大大低估了西方民主國家在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上的一致性,這是希特勒和史達林早就犯過的錯誤,華為和中共如今重蹈覆轍,必定重重摔倒、灰頭土臉。美國與德國、義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固然存在著國家利益、社會政策層面的分歧,有些分歧甚至相當嚴重——比如,美國要求歐洲盟國為北約提供更多軍費,美國認為歐洲已經享受「免費的午餐」太久了,但歐洲盟國習慣了「免費午餐」,一旦被要求付費,就滿臉不高興;但是,美國與歐洲盟國之間的相似性遠遠大於、重於歐洲與中國的貿易或「友誼」。中國拋出的經貿利益,或許能讓少數歐洲國家領導人、政商集團暫時利令智昏;但長遠而言,中國不可能成功地離間美歐關係,也不可能將美國趕出東太平洋而自己成為亞洲盟主。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方興未艾就到了倒計時的「善後階段」,而華為的命運也差不多——它在國際上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最後或許只能將像縮頭烏龜一樣成為真正的「中國國內企業」。

 

※作者為中國流亡海外異議作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