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別天真了 誰當總統都躲不了

李濠仲 2019年04月05日 07:00:00
在被架著改名這件事上,「棄守」大家都省事,最輕鬆,可就連馬英九執政時代,都知道台灣在世界上的座標一步步失守下去,對所有人的生活將何等茲事體大。(攝影:李濠仲)

在被架著改名這件事上,「棄守」大家都省事,最輕鬆,可就連馬英九執政時代,都知道台灣在世界上的座標一步步失守下去,對所有人的生活將何等茲事體大。(攝影:李濠仲)

一天之內,扮演中共喉舌的《人民日報》在推特(Twitter)上發了兩則和台灣有關的貼文。它的推特中文版跟隨者是34.1萬人,英文版是573萬人,依照推特英文使用者居多的特性,《人民日報》的發文主要目標當然是英語環境的讀者。

 

兩則和台灣有關的貼文分別是以「獨家航拍」技術介紹花蓮美景(下圖),標題為:「Fairyland on earth!Aerial view of the seashore at Hualien City, Taiwan, China」(人間仙境,鳥瞰「中國台灣」的花蓮市)

 

 

另一則貼文是在4月3日上午,南台灣發生地震後刊出(下圖),內文寫著:M5.7 earthquake hits near Taidong County on the southeastern coastline of China's island of Taiwan, according to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 No casualties reported so far.(「中國台灣島」東南沿海的台東縣發生了5.7級地震,目前為止無人傷亡)

 

 

中國官媒將台灣納入中國(精確說,應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並透過英文傳播管道,等同對外宣示主權的做法,早讓人「見怪不怪」。但自從2008年中共對內言論進一步大幅緊縮,對外,則於2009年起大手筆打造大外宣工程,台灣在外的「名分」問題,便也承受較之以往更巨大的壓迫。

 

中華民國駐外大使館,一路從「大使館」,降級到「代表處」,再降至「辦事處」,或者連「台灣」一詞也不得出現,僅能以經濟、文化交流之名掛牌,堂堂「大使級」人物,不得不妾身未明在一國、一城的一處辦公間「拚外交」,已是行之有年。惟即使不在「邦交國」,也的確能藉由那轉而又轉的彈性外交,為這個國家的存續,保留了一個最基本的意義,就是不必由中共代行管理。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則以「維持現狀」,希冀在不刺激中共的情況下,穩住現況,現實卻是,中國的政經實力本身就是個自我刺激體,所謂「現狀」早已一點一滴,一片一面的被躁動的中國出手改變。邦交國斷交是一環,另有更多NGO組織,如今也將台灣拒於門外,或者逕自將之歸附中國政府之下。另外,就連純商業領域,自我歸屬的空間也不復以往。

 

2006年,在中國施壓下,「國際標準組織」(ISO)不僅不同意台灣以會員名義加入,還應中國要求,在國名與地區編碼表中稱呼台灣為「Taiwan, Province of China.」(ISO3166)。這簡直讓中共找到尚方寶劍,令ISO全球162個會員從此遇到台灣,名稱通通比照辦理。於是,那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國外飯店、租車、飛機中的旅客國籍(或者所在區域)選項,關於台灣一地,只有「中國台灣」的選擇。兼及所至,包括學生簽證、工作簽證,台灣旅外的外國簽證國籍欄上,如今毫不含糊地印製China已非少數。

 

一則不算太久前的舊聞,總部在美國紐澤西州的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也在去年中,將台灣於原本官網上「國家/地區」的名稱改為「Taiwan,China(中國台灣)」(下圖)。ETS的業務之一,就是舉辦大家所熟悉的托福考試。背後原因之一,自然和ETS正大量開展中國業務相關,於是何必為了台灣一朵花放棄中國整座森林。

 

 

先是看不見「中華民國」,繼之「台灣」也不得見,現在恐怕連「Chinese Taipei」都有冒犯強國之虞。2011年,挪威頒贈和平獎給劉曉波,中國表現不滿的方式之一是再也不買挪威鮭魚,然後,同步施壓挪威政府從內政到外交完全「去台灣化」(去中華民國化早完成了)。今年初,紐西蘭因為在抵制華為行動上,和其他西方國家站在同一陣線,中國揚言要以陸客不去紐西蘭旅遊為報復(觀光為紐西蘭命脈),接著,一架紐西蘭航空班機遭中國拒絕降落,紐國官方僅以「航空公司知道問題在哪,他們未符合中國規定」輕描淡寫回應,而明眼人都知道,紐航唯一未符中國規定的,就是沒在官網系統把台灣列為中國的一省。

 

總之,中國和台灣之間出現問題,當然是台灣要面對的問題,但中國和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發生問題,到頭來也會變成台灣的問題。也許你以為,那些不過枝微末節的個案,與眼前多數個人生活不必然有關,那你以為中共甘願花那數百億元,全球撒網自我宣傳兼拚了命地改台灣名稱,目的是什麼?

 

任何政治人物,沒當總統之前,對台灣在外,在任何場合、領域,到處被改名,到處被取代,到處「被代表」,然後眼看一波一波消逝「國格」的情況,可以先閃躲,可以先去賣芭樂,可以先去中國辦論壇,可以覺得自己不可一世,兩岸僵持解套非自已莫屬,興沖沖等你選上總統,你就知道原來國家領導人除了網路聲量、口才、智商,還有心懷這塊土地世世代代的抉擇。

 

在被架著改名和踢出國際舞台這件事上,你以為「維持現狀」是防守,在他眼裡卻形同「攻擊」,你什麼都不做,他一樣步步進逼,扁時代如此,馬時代如此,哪裡還在吃豆腐,一直都是直接吃肉(還看他高興挑著吃),問題在你要不要前線人員繼續打這個仗,這早就不是藍綠問題,而是「To be or not to be」。「棄守」其實大家都省事,最輕鬆,可就連馬英九執政時代,都知道台灣的座標若一步步損失下去,對所有人的生活將何等茲事體大,偏偏對這塊島嶼來說,那就是不間斷的進行式,尤其你遇到的是個頑固的強國機器,從來不會只是想煩死你就夠了。

 

※作者為《上報》主筆

 

【延伸閱讀】

李濠仲專欄:從澳洲到台灣 農產不是這樣賣的

李濠仲專欄:那些一轉戰中國市場就急著吹噓的人

關鍵字: 台灣 中國台灣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