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兩架返國的南韓F-35A戰機之一。(圖片取自南韓防衛事業廳臉書)
與中國保持平衡且若即若離的關係,一直是美國在冷戰之後,在亞太地區的主要立場一環。
但近20年來,隨著北京的硬實力快速擴張成長,也使得華府的鷹派人物開始警覺,也逐步調整過往的防衛政策,試圖找出一種既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又能保障亞太盟友安全的方向。
《日本時報》(Japan Times)報導,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部(Pacific Air Forces)指揮官布朗上將(Gen. Charles Brown),日前在夏威夷珍珠港聯合基地(Joint Base Pearl Harbor-Hickam)表示,為了因應中國快速擴張與成長的軍事實力,美軍與數個亞太盟邦將在2025年之前,擁有且部署約200架現役F-35戰機。
U.S. and allies to have 200 F-35s in Asia-Pacific region by 2025 The United Stat https://t.co/OeYfGdh0O0
— whatyouwant (@shopjapan3) 2019年4月20日
目前在亞太地區,除了駐守的美軍麾下外,包含日本航空自衛隊、南韓空軍與澳洲皇家空軍(RAAF),都擁有自家現役的F-35A戰機。布朗上將也提到,太平洋司令部未來的目標,是要將現有大型基地的部隊駐防編制,改變為可相互串連的小型部隊,一旦有需要、將能快速做出反應。
「作為新一代戰機,F-35戰機不僅有打擊能力,機身上的感測器也是一大重要關鍵。感測器獲得的所有資訊,將可協助美軍在突發狀況下,做出正確的戰略方向和決策。」
.@LockheedMartin #US #Japan #Australia #SouthKorea #F35 #fighter #Pacific:: US, Allies To Deploy 200 F-35 je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Six Years https://t.co/VTnjmjZbUp pic.twitter.com/5pFqSWoCui
— Defenseworld.net (@defenseworld) 2019年4月20日
F-35匿蹤戰機,由國防大廠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聯手諾格(Northrop Grumman)、普惠(Pratt & Whitney)和英國航太系統(BAE),加上美國等11國合資,以聯合攻擊戰鬥機計劃(Joint Strike Fighter program)進行研發製造。
主要分為A、B、C三型,分別屬於傳統型、短場起降型和艦載型三類,每架平均售價約在1億美元(約新台幣32億元)。F-35戰機研發計畫由美國領頭,聯合英、澳、日、加、以色列等十國,投入超過400億美元(新台幣1兆2400億元)進行研發。
布朗在演講中也提到,另一個亞太盟友新加坡對F-35A戰機感興趣的消息,他表示大力歡迎,並指出若能成功推銷至更多盟邦和夥伴,擁有並使用更多架F-35戰機,將可讓美軍提早實現、改制為小型快速反應部隊的想法。
但對於日本航空自衛隊墜毀一架「本土組裝」的F-35A戰機,布朗上將則並未多做回應或評論,目前日本當局仍持續擴大搜尋範圍,冀望能找到機身殘骸和飛行員的蹤跡,並發現該戰機失事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