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一帶一路」上雖然初嘗甜頭,但寬鬆缺乏規範成為一把「雙面刃」(湯森路透)
第二屆中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6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會出席開幕典禮並發表講話,至少有17個國家,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葡萄牙總統德索薩(Marcelo Rebelo de Sousa)等領導人出席。
習近平自2013年起提倡「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已歷6年,隨著投資規模增加、對其他國家影響愈大,爭議亦愈來愈多,但這條中國的「總路線」,卻未停下腳步,《南華早報》撰文指出,雖然「一帶一路」具靈活性的特質,但同時帶來很多模棱兩可的情況。
European doors are opening to #China’s belt and road vision https://t.co/t3XCtVyUqI
— SCMP News (@SCMPNews) 2019年4月22日
2019年3月習近平訪問義大利並與簽訂「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MOU),是首個七大工業國(G7)的國家與中國合作。事件引發美國的震怒及歐盟的關注,而義大利亦多番強調,僅為簽署不具法律效力的諒解備忘錄(MOU),未來不會影響與美國及歐盟的關係。義大利的加入,意味中國與125個國家與29個國際組織中再添一員。但中國向外發展野心勃勃的意圖,愈來愈引起歐洲國家懷疑中國實為擴張的意圖的憂慮,而美國更直斥為中國是在搞「新殖民主義」,呼籲盟國抵制拒絕參與。
西方國家的擔心是可理解,數十年以來,西方國與國家合作有其一套的規則及組織規範,如世界貿易組織(WTO)、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等。但對於中國來說,顯然與「西方模式」相異。多年來當外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的MOU,就被中方視為「兄弟」站在中國一方宣傳。但假若有國家退出協議,也不會付出任何的代價。需知道真真正正的投資,是企業與政府正式坐在談判桌上詳談並簽署合同,並成功在銀行中成功融資,有項目有計劃才算得上實際「投資」,那些經常拿出來所謂的合作協議,大多都是白張一紙沒什麼約束力。
不過,對一些不被西方國家重視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一帶一路」規則不多的利益團體,成為最甜的「蜂蜜」,令他們他們靠近中國的誘因。
巴基斯坦國家智庫負責人馬蘇德(Yasir Masood)認為,「一帶一路」靈動且對巴國友好,又沒有嚴格的條款,使巴基斯坦擁抱「一帶一路」。「需知道一直以來,巴基斯坦幾乎沒有外資促進巴基斯坦的經濟,亦很少有外國非政府組織(NGO)會為巴基斯坦人權及社會經濟發展而努力」,「就算一些西方金融機構稱頊願意幫助巴國的債務問題,但是他們的高利率將令我們成為他們的附庸」。
馬蘇德認為,沒有一個計劃如「一帶一路」般,能包容、全面、長期提升巴基斯坦的經濟,又直言因為與中國借貸建設有靈活還款優勢,「2021年借的錢,還款期可以拖至20年或更長」。自中國推廣「一帶一路」後,巴基斯坦一直積極合作,共同建設中巴經濟走廊(CPEC),通過興建新公路,將中國西部與巴國巴達爾港連接起來,並大興土木興建鐵道及氣體管道,建立了更緊密的戰略關係,令為中國宣布「一帶一路」的成功「樣版」。
中國在美國成立的智庫「中美研究中心」(ICAS),高級政策專家古普塔(Sourabh Gupta)認為,「中國醉心跟其他國家『一帶一路』簽署MOU,這就是中國的外交風格,更以更寬廣,更靈活的自由度,以便能處理後續細節。這種手法能誘使外國靠近中國,而旁觀國家見到自然眼紅帶動連鎖效應。不過古普塔直言「『一帶一路』最後也要經得起考驗,它所興建的基建將決定『一帶一路』的生死」。
《南華早報》認為,雖然「一帶一路」這種「輕輕來、輕輕走」的寬鬆特性是它的優點,對吸引夥伴很有效。然而這種缺乏清楚、規範及規則的模式,或令日後產生巨大模糊空間,進而導致出現不良後果,『『一帶一路』猶如中國的一把雙面刃,起頭容易但後勁不繼」。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所長陳鳳英表示,中國現時方針跟西方一直行之有年做生意的方式完全不同。「『一帶一路』是一種概念及平台,而不是一個簽署什麼協議的組織,雖然西方國家對規則有嚴格的準則,然而『中國模式』則符合實際操作,因為計劃本意目標合作夥伴主要是發展中國家,或許不符合那些嚴格規則及其他高標準的要求」。
不過,這種「無法可依」的取態對已發展國家卻不太苟同,奧地利總理庫爾茨(Sebastian Kurz)率企業家到訪參加論壇時便直言,希望中國在「一帶一路」制定明確的規範,確保中國市場公平競爭及開放市場,讓歐洲企業在中國享有公平的待遇。而他亦拒絕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可見多數西方國家遲遲拒與中國合作,是對中國沒有制度,可能出現「無法無天」的憂慮。
一名不具名西方國家官員表示,早前跟中國簽協議,就是觀察「一帶一路」來帶來的潛在商機。不過卻令他們感到失望,原因是文件有許多模糊的合作官方語言,但在商業行為上卻未取得具體的進展。「我們是務實的,我們真正關心的是做生意。不要跟我說那些什麼『雙嬴』模稜兩可的官方語言」。
沒有建立清楚的規則,對令中國自討苦吃。陳鳳英舉例「就如馬來西亞,2017年跟我們簽了鐵路計劃合同,但是隨著換轉政府後,新任總理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認為鐵路計劃是前朝遺下的腐敗、付出沉重成本的風險投資,將令馬國承擔立過多債務」。
馬哈迪早前取消與中國合作,最後重歸談判桌,最後得出一個比原先造價還低1/3(50億美元)的價錢達成共識重啟計劃。這次遊戲的主導者及贏家,猶如落在馬國手中。
Malaysia revives $34B transport hub started by 1MDB. Kuala Lumpur agreed to reinstate the Bandar Malaysia project with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rp and Iskandar Waterfront which own a 60 percent stake in the joint venture, reports @business. https://t.co/OaV4iQ7W0f
— Reconnecting Asia (@ReconAsia) 2019年4月20日
美國戰略研究中心(CSIS)在2018年9月發表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存在很多問題。作者之一,專門研究政治經濟學者希爾曼(Jonathan Hillman)認為,「一帶一路」所提倡的宏偉愿景,與他們所做實際不符,例如興建6條公路,5條都與「一帶一路」戰略想法沒有關係。
「『一帶一路』看似是一個很捧的戰略,但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定性。而且它是一把雙刃劍,一些利益集團能擅自舉著『一帶一路』口號的旗幟,但這些項目卻未得到中國政府監管」。
希爾曼又指出,經歷了馬來西亞對「一帶一路」反擊,以及斯里蘭卡港口被中國租借99年而引發當地人強烈不滿後,中國當局未來或會嚴格審查合作的對象,或是引入外資,共同分擔聲譽及金融風險。
2017年12月,因斯里蘭卡當局無法償還債務,故以99年租約將漢班托塔港租借予中國港灣公司,引發斯國民眾大規模上街抗議,並被媒體廣泛報道斯國如同「割地」予中國,成為中國以「一帶一路」名義向外擴張進行「債務外交」,令參與國無力還款,成為中國附庸活生生的負面例子。
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學者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認為,中國推行「債務外交」說法是太超過,不過『一帶一路』未來將會變得較為低調」。不過馬格努斯表示不能視為中國放棄「一帶一路」,「在是次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融資交易的生意已擴展至拉丁美洲,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正在調節『一帶一路』的實行方針,但目前很多仍然是華而不實」。
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中國國際商業和經濟法中心聯合主任王衡認為,中國正在以「一帶一路」,重新塑造國際秩序,「中國的最終目標,是通過設立國際機構,例如是亞投行,以建立中國在世界的經濟秩序,支持中國在基礎設施融資上的主導作用,以及將中國自己建立的國際商事法院成為貿易爭端的解決中心」。
中國最高人民法院早前設立了兩個新的國際商事法庭,來處理國際貿易爭端,為「一帶一路」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法。「這可以讓中國在國際有更大的話語權。隨著中國獲得國際經驗愈來愈多,將能對『一帶一路』作出規範。與此同時,中國應該在電子商務、技術標准,金融科技,投資便利化和爭端解決的規則及事務更主動探索並訂立規則,這對未來中國的投資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