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創新】《BBC》前中文總監李文期許台媒走向國際

傅莞淇 2016年10月22日 22:22:00
BBC前中文總監李文22日出席龍應台基金會冬季沙龍。(攝影:蘇郁晴)

BBC前中文總監李文22日出席龍應台基金會冬季沙龍。(攝影:蘇郁晴)

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前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總監李文22日於龍應台基金會冬季沙龍,就「從BBC看全球媒體大變革」為題發表演說及對答。他以長期營運中文公共媒體的經驗觀察台灣媒體,認為台媒不僅國際新聞比例較低,國內新聞的處理方式也太本地化,錯失了向國際觀眾傳播的機會,是現下可見的一大局限。

 

李文自1991年加入《BBC》,曾任中文網主編、中國業務發展總監、中文總監兼總編輯等職,並走過《BBC》中文網的創建、中文部裁員、中文短波廣播停播等歷程。頻繁走訪兩岸三地,也讓他對華文媒體的現況有切身觀察。

 

BBC前中文總監李文22日出席龍應台基金會冬季沙龍。(攝影:蘇郁晴)

 

台灣新聞處理不夠國際化

 

李文在演說中提出對台灣媒體的5點觀察。第一是電視媒體普遍忽視國際時事新聞,處理本地新聞的方式也未考慮到海外觀眾的需求。

 

他舉例,2016年《BBC》中文網做了台灣總統大選的開票直播。除了時任主編的李文本人,一同參與評論的還有台灣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前《自由時報》創刊總編輯林健煉、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羅達菲(Dafydd Fell)、法國塞爾奇蓬多瓦茲大學(Université de Cergy-Pontoise)副教授張倫,以及兩位參與連線的美國及中國學界人士。

 

李文回憶,當時台灣其他電視台的作法多是請名嘴撐場,「讓我有點失望」。「這原本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台灣的新聞做成國際新聞,」他解釋,「但大部分媒體還是當作本地新聞在處理,覺得很可惜。」

 

李文認為,台灣媒體最大的問題便是太本地化。無論是標題、取材、或是對觀眾理解度的想像,都欠缺照料海外觀眾的需求,也局限了國際傳播的廣度。

 

前文化部長龍應台22日出席龍應台基金會冬季沙龍。(攝影:蘇郁晴)


雖然,根據《端傳媒》日前統計,台灣幾家線上媒體的國際新聞比例較高。

 

李文認為,以前國際新聞的感覺可能很遙遠,但在全球化的時代,「很遠的地方發生的事,也可能會影響到你,只是可能沒有意識到。」他認為,把國際新聞做出切身感,引起台灣觀眾的興趣,會是一種提升國際新聞可見度的進路。

 

名嘴當道、社群媒體發達

 

第二是台媒名嘴節目過多,雖然「他們的口才與隨機應變的能力值得佩服」。李文認為,純就內容層面來說,也納入一些深度分析或數據支持,新聞報導會更加紮實、豐富。

 

第三是社群媒體發達、成為新聞首要來源。李文解釋,許多地區也有同樣的情況,關鍵是媒體如何應對?他表示,媒體應利用社群平台,而非變成社群平台,「媒體要做出分析及判斷,媒體公信力與新聞價值,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他表示《BBC》也有社群帳號,但無論在什麼平台上,BBC的品牌精神與品質不變,不會因為在臉書上就變了一個樣子。

 


公共媒體如何可能?


第四是公共媒體屈於弱勢,商業媒體占據主要市場。

 

李文指出台灣公營媒體面臨的困難包括:財政資源匱乏、市占率低(收視率很少達到1%)、年輕觀眾不足,「但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定位不清。太像官辦的媒體,不像公共媒體。」

 

BBC前中文總監李文22日出席龍應台基金會冬季沙龍。(攝影:蘇郁晴)

 

李文以歐洲對公共媒體的定義為例,指出除了不倚賴商業收入、重質量勝於收視率外,也要顧及服務不同族群,與反映社會多元觀點。《BBC》長期以來以「告知、教育、娛樂」為宗旨,也曾為了吸引年輕世代觀眾,重新打造、包裝節目。

 

獲英國皇家特許狀(Royal Charter)保障其憲法地位的BBC,7成資金來自英國大眾繳交的電視執照費(licence fee),但李文指出,《BBC》最大的保障來自公眾的支持。

 

(取自 《BBC》 官方臉書)

 

在學時便曾研究過公共媒體的李文闖蕩業界多年,對公共媒體如何可能的答案依然沒有改變,「公共媒體需要公眾積極的支持才能存在。」他指出,雖然不乏批評,但英國社會依然有著公共媒體應比商業媒體強大的理念。視聽眾對《BBC》的節目給予支持,也是它走下去的主要原因與力量。

 

李文認為,在媒體生態中納入公共媒體的角色,對台灣相當重要。但《BBC》模式不是公共媒體唯一的可能。公共媒體也可以靠商業模式生存,或是在不同的商業媒體中實現公共媒體的功能。

 

持續創新 達成媒體轉型

 

最後是台灣媒體的創新呈現停滯。

 

李文提及2000年成立的《明日報》,「這可說是華人世界第一家完全的網路媒體。」但2001年便停止營運。近年有《聯合報》2010年啟動的媒體創新研發計畫與其後成立的媒體創新研發中心,但近來沒有顯著的突破性進展。

 


《報導者》共同創辦人張鐵志於對答時間分享經驗。(攝影:蘇郁晴)

 

李文認為,傳統媒體轉型數位媒體的過程可能辛苦,但「不轉型就會被淘汰」。且轉型成敗的關鍵,是管理階層的思想要轉型,「不是開一個社群帳號就轉型了。」

 

媒體內容策略、團隊技能需求、與人員重新培訓,都必須重新思考,才不會淪為皮毛層面的「轉型」。

 

 

李文表示,在全球擁有2萬名員工的BBC組織龐大,雖有過於官僚的缺點,但整個體系都認同創意與創新的重要。

 

「《BBC》企業文化鼓勵創新,不只是做和昨天一樣的事。」他說,「嘗試不是每次都成功......《BBC》也有失敗的經驗,但這沒有阻止我們繼續創新。持續下去,總會有成功的(嘗試)。」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關鍵字: 李文 BBC 公共媒體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