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宜津曾主張「廢除注音符號」。(圖片取自葉宜津臉書)
因民進黨初選風波再度躍上火線的立法委員葉宜津,曾提出「廢除注音符號」的主張。反對黨立委柯志恩及知名作家張曉風,當時隨即站在建制派的立場振臂疾呼「注音符號不可廢」,因此柯、張兩位女士的反對理由還是很傳統中國國民黨,只是為了避免動亂而進行反制,欠缺本土意識。
本文想要從本土派的觀點提供反省,帶著教育者的批判意識出發,綜合教學實務經驗,討論到我們在文化政治乃至民主政治的攻防戰之中,臺灣人應該如何行動。
「注音」目前在國人心目中仍然有堅強的地位,不願輕易改用羅馬字母拼音系統,例如中國的漢語拼音(hànyǔ pīnyīn),而用羅馬字母構成的漢語拼音確實有一些缺點。
首先是羅馬字母已經用來表記很多語言了,英文、法文、德文、越南文、印尼文、馬來文、臺灣閩南語、臺灣客家語、原住民族語皆然,但發音規則都不一樣。用中國漢語拼音來表記國語,從而並不會像某些人主張的那樣,「讓小朋友從小習慣字母就不害怕英文,學拼音有利於國際化」,反而,可能會有混淆的疑慮。
例如字母「T」:在漢語拼音及英文拼音時發清音「ㄊ」,在越南文及台語羅馬拼音裡則發濁音「ㄉ」。又如字母「Th」:在英文發咬舌音,漢語拼音不存在這種組合,而在越南文及台語羅馬拼音則發清音「ㄊ」。再如字母「C」:在漢語拼音發齒尖音「ㄘ」,在英文拼音發清音「ㄎ」,在越南文及台語羅馬拼音則發濁音「ㄍ」,完全不一樣。這些在在都造成了一些辨認上的困擾。
今天我們越南母語的小朋友還有台語母語的小朋友,假設同時在學習英文拼音、漢語拼音、台語拼音或越南語拼音的時候,很難說他們不會把「英、漢、台」或「英、漢、越」三種系統搞混。
其次,中國漢語拼音並沒有想像中來得單純。國語有許多聲母無法用漢語拼音自然發音,像是ㄓ=Zh、ㄗ=Z、ㄘ=C、ㄑ=Q、ㄒ=X,諸如此類的規則,都需要特別加以記憶,沒有學過中國漢語拼音的人,就算母語是英文也無法直接掌握發音規則。
更何況,學習中文的外國人並非皆以英文為母語,例如德國人學習中國漢語拼音,就經常遇到困擾。德國人常常會把 Ch(ㄔ)開頭的字,以及 Z(ㄗ)開頭的字拼錯。因為德文裡的 Ch 發「ㄒ」,Z 則發「ㄘ」,所以陳小姐(Chen)到了德國都變成「仙小姐」了。
用同樣的字母表記不一樣的聲音、適用不一樣的發音規則,當然容易錯。
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會用一些老師意想不到的方法拼出「ㄔ」的發音,例如「tsch」。沒錯,這四個字母在德文的發音就是「ㄔ」。
如前所述,既然學生這麼有創造力,為什麼要強迫他們死記,跟自己母語以及跟其他語言容易混淆的中國漢語拼音規則「Zh=ㄓ、Z=ㄗ、C=ㄘ、Q=ㄑ、X=ㄒ」呢?德國學生可以應用自己的母語「tsch」拼出「ㄔ」,不是很好嗎?為什麼一定要按照中國標準逼他們寫成「Ch」呢?
我個人的教學經驗是,仍然會一一介紹注音,請學生先好好聆聽我的發音,然後再請他們用自己可以記住這些聲音的「任何方式」--也就是說,不限於中國漢語拼音系統的硬性規定--去表記每個注音符號。
認識注音字型的過程,就是在練習理解圖像文字(看到字型-想到字音)的技巧。中文本身是圖像文字,大量需要這樣的技巧,不必以「方便外國人學習中文」為由,而採用這種被標準化過的拼音規則,這對學生的思考創造力反而是一種剝奪。
此外,許多外國學生的母語本身就是「以羅馬字母組成」,同時他們在學校往往還要必修「以羅馬字母組成」的第一外語(例如英文)、第二外語(例如法文),再強迫他們背誦中文的漢語拼音就成了「以羅馬字母組成」的第三外語。加總起來四套發音規則各不相同,卻率皆以「羅馬字母」構成的拼音系統,恐怕只是徒增學生學習上的混亂。
認知神經科學家警告,「同質性的干擾」是遺忘的開始,也是學習與記憶的大敵。
我個人的教學經驗同時也觀察到,學習注音符號的外國學生,可以有效降低「同質性的干擾」,並更良好地運用本身的想像力、思考力、創造力來學習,我想這才更合乎教育的本旨。
現在臺灣的火車站、捷運站、路牌,都在馬政府時代完成全面採用中國漢語拼音,表面上是體貼外國人,實際上卻是假國際化之名,跟中國更貼近。
如前所述,中文有很多聲母無法用中國漢語拼音系統自然發音,必須透過背誦一些規則才能理解,沒有學過漢語拼音的人,無論是臺灣人還是外國人,並無法真正看懂漢語拼音(測驗一下你是否看得懂這些地名:Xinzhuang、Banqiao、Qingshui、Xizhi、Jiangzicui、Xinyiqu)。
真心要體貼沒學過漢語拼音的外國人,應當採用可以讓他們自然發音的其他羅馬拼音系統,而不該全面採行中國漢語拼音,這對他們來說非常不友善。馬政府假設外國人來我國都要懂中國漢語拼音,不啻是中國天朝心態的翻版,真心不友善。
所以馬政府當年的政策實際體貼到了誰?原來是體貼了只會簡體字,看不懂我們國字,而個個從小就學了漢語拼音的廣大中國人。
另一方面,大部分學中文的外國人不懂注音,是中國政治力強勢推行漢語拼音所致,也是我國對外華語教學政策自我妥協的結果。外國人若來到臺灣學中文,應該多多鼓勵他們學習注音,而不是半推半就,繼續拿中國漢語拼音教他們。
外國人並非不能學注音,通常只是嫌麻煩,而兩岸政府同時推行「中國漢語拼音」,更成為他們不需要懂注音的藉口。甚至偶爾還可以聽見懂中文的外國人抱怨,臺灣人為什麼都不會漢語拼音?想借你的電腦或手機打個字都沒辦法。謙卑的臺灣人可能還會因此責怪自己不夠「國際化」。
為什麼臺灣人總是在乎「國際化」,結果卻變成「中國化」呢?我國的對外華語教育與應用,把中國化當成國際化,充滿著馬政府時代「靠著中國才能國際化」的思維,如此真的妥適嗎?
一向反共挺台不遺餘力的港星杜汶澤,最近拍了一支短片,裡面有位馬來西亞朋友說到,「臺灣人的口音很一致,臺灣畢竟太小了」,「你的口音不一樣,他們會聽不明白,或者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懂」,「北京很包容,什麼南腔北調都包容」,「我還是喜歡北京多一點」。
我覺得她說得很有道理。
臺灣人的口音確實一致到有點排外的地步,讓一些海外華人朋友感到不太舒服。雖然我們去星馬等國講台語也立刻被辨認出「喔!你臺灣人啊!」,但對方沒有要糾正我們的意思,臺灣人對待星馬人的華語則往往帶有「糾正意味」的傾向,讓人感到不友善。
態度問題我想臺灣人應該檢討改善,但臺灣人這種排斥感正是戰後「中國語臺灣化」的證據。
例如,臺灣人會覺得「貴」這個字,用漢語拼音發成 guì 超奇怪,聽起來像「鬼」的台語。(例句:這個好「guì」!);也會覺得「救」就這字,用漢語拼音發成 jiù 很奇怪,聽起來像「酒」的台語。(例句:快「jiù jiù」我!)。中國漢語拼音跟我們臺灣人的發音習慣有一定的落差。
語音流變是很在地化的現象,也就是說,中國語臺灣化之後,有著自己的語音特色和語感。中國漢語拼音系統則是把中國大陸上的語音流變統一起來,說話者若是採用中國漢語拼音學中文口語,就習得了中國化的語音,臺灣人會產生不適應的感覺。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漢語拼音始終沒有在臺灣的小學教育推行,臺灣人也普遍不懂漢語拼音,恐怕連老師都排斥這種跟臺灣人國語發音有落差的拼音系統。換句話說,「中國語的臺灣化」變成臺灣人的內在抗體,有效阻止了中國漢語拼音進入臺灣國民教育體系。
在中國國民黨來到臺灣之前,臺灣的語言生態是各種母語,包含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若是學習漢文典籍,也是用漢文中的閩南語或客家語朗讀,當時稱為「漢學」。日治時期,又加上日語。換言之,當時的臺灣人鮮少懂得中國官話。
戰後臺灣被中華民國統治,中國官話被強行推入臺灣各階層,經過了七十多年,中國語在臺灣也被「本土化」,其在臺灣有著跟在中國不一樣的發展。當「中國的普通話」以「漢語拼音」之姿現身,並藉由龐大政治勢力推行到海外之際,「臺灣的中國語」則用「注音符號」保住了「從當時到目前」臺灣人使用中國語的語言習慣,是「中國語臺灣化」的重要證物。
儘管許多本土派人士並不在乎中國語在臺灣變成怎樣,採取自生自滅的放任態度,更關心的是母語能否復興及保存。然而,中國語就像有人把一條狗丟在我家,強迫我收養牠,我趕不走牠又送不走牠,最後只能養著牠、管著牠。總不能任憑牠窩在家門口發髒發臭長蝨子,還聽憑對面鄰居指揮牠來咬我。
總之,牠現在是我的狗,家人們目前也大多沒意願弄走牠或殺掉牠,我就要讓牠活得有基本的健康跟教養,同時我也不准對面的惡鄰居拿什麼亂七八糟的毒奶粉、病死豬、漢語拼音來亂餵牠。套句中國宮廷劇后妃們喜愛咒罵的話:晦氣!
現階段我們很難把「臺灣人豢養著中國語」這件事情連根拔起,正如我們目前也仍然很難把「臺灣人豢養著中華民國」的情況徹底解決,但至少我們可以透過熟悉的「神主牌」,暫時保住「被臺灣化的中國語」,不要因為當代中國勢力的坐大而「繼續被中國化」了。
我國的法律精神也指出,為了避免造成日後難以回復的損害,當事人可以採取「定暫時狀態之處分」(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5號解釋、民事訴訟法第538條、行政訴訟法第298條參照),讓狀態凍結起來,案件才有時間獲得慎重而仔細的考量,法律白話文就是「維持現狀」。
臺灣若不加以防範,放任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勢力一步步入侵,還沒等大家決定好中國語在臺灣該怎麼處置,屆時臺灣已像今日香港各方面自主地位岌岌可危,失去了決定的空間,便是造成了「日後難以回復的損害」,所以現在就有「定暫時狀態」的必要。
事實上,中國漢語拼音早在2009年就已經由馬政府正式確立為中華民國的拼音系統。2011年馬政府則推出《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用中國習稱的「幼兒園」取代臺灣本土源自日語習慣的「幼稚園」一詞,把臺灣的用語習慣一步一步跟中國推近。這些荒唐的法令政策要修改回去的阻力都很強,因此我們更加要從現在就開始「定暫時狀態」,防止事態持續惡化。
中國語進入臺灣七十多年,出現了在臺灣本土化的現象,但隨著近年資訊網路發達,臺灣中文使用者的市場規模顯然不敵龐大的中國使用者數量,而受到中國的影響漸次加劇,再加上島內親中政治勢力的配合,讓原本臺灣化的中國語,越來越有「中國化」的危機。
從純文化的角度,看待語言的變遷都是中性而不具評價的,但從文化政治的角度,如果這項變遷是配合霸權而起,與之躍動合拍,就要設法拆解,才能維護自主發展的空間,以及本此空間而來的多元可能性,因此母語的復興及保存也跟這項拆解霸權的行動息息相關,這是本文的核心理念。
這條名叫「中國語」的老狗已經在我們家住了很久,儘管牠是「外來狗」,但也相當程度「本土化」,在尚未找出大家都同意的方法處置牠之前,請繼續用一貫的方式對待牠。最後,我懇請臺灣人,請不要繼續放任海內外中國勢力在這條老狗身上恣意霸凌了!「中國語」是臺灣人的老狗,我們自己管。
【測驗解答】
Xinzhuang = 新莊
Banqiao = 板橋
Qingshui = 清水
Xizhi = 汐止
Jiangzicui = 江子翠
Xinyiqu = 信義區
(站牌和路牌是沒有聲調符號的,所以在此也不加聲調符號)
※作者為教育部認證對外華語教師/WSTP-鬼島明珠婦女沙龍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