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發布安全警告,警告美國公民「緊張局勢加劇」,並建議不要前往伊拉克。(美聯社)
一場戰爭即將發起的鮮明信號是什麼?當然是禁飛區的公告和相關國家的撤僑行動,現在,在中東這兩個信號都出現了。
第一,美國警告全球客機遠離波斯灣。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5月18日報導,當地時間16日晚,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向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發布了一則令人「毛骨悚然」的通知,警告所有民航客機在波斯灣上空可能會被軍事裝備「誤擊」,也可能因GPS導航和通信系統遭到干擾而引發飛行事故。通知解釋道:這一巨大風險源於該地區「軍事活動的加劇和緊張局勢的急劇升溫」。
只有當一個地區即將爆發戰爭時,FAA才會發出類似「禁飛」的通知。
第二,有些國家撤僑尤其是國際大公司開始撤離。
5月13日,美聯社發布報導稱,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發布安全警告,警告美國公民「緊張局勢加劇」,並建議不要前往伊拉克。
5月18日,巴林發出警告,要求本國公民立刻撤離伊朗和伊拉克,並禁止任何人新近前往兩國。沙特、阿聯酋等國則早已默默開始從伊朗和伊拉克撤離本國人員、僑民的工作。
德國、荷蘭也已經宣布停止在伊拉克境內的軍事和外交活動,撤出所有相關人員。
對於可能爆發戰爭的消息,跨國公司被認為比一國政府的消息還要靈通。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也開始伊拉克撤出所有外籍員工,報導稱,該公司的一半撤離人員已經迅速轉移到阿聯酋的迪拜。
為什麼?
首先,美國正在推動製造業回歸,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美國能否達到目的雖然取決於很多因素,但最基礎的因素是必須推動美洲成為全球原油的主產地,沒有這一點,製造業的轉移就很難成功。二戰之後,亞歐基礎設施得以重建,製造業(包括汽車業)不斷發展(與之相伴的是美國的製造業不斷外遷)都建立在中東逐漸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油產地和出口基地這一基礎上,沒有原油的支撐,歐亞就難以實現自己的工業成就。
可現在,美國正在加速生產原油,中東國家如果也開足馬力生產,國際原油市場因需求萎靡就會供過於求,由此導致的油價暴跌對於美國原油產業的連續增長極為不利,因為其開採成本高於中東的很多國家,所以,必須通過所有手段削減世界的原油產能。
其次,在敘利亞和葉門問題上,美國之所以不能如意,本質上都是伊朗在攪局。如果沒有伊朗的支持,在俄空軍於2015年9月進入敘利亞之前,巴沙爾就已經倒臺,是伊朗的支持給巴沙爾續了命。而伊朗之所以有力量支持敘利亞和葉門胡塞,本質上是因為歐巴馬與伊朗簽訂了伊核協議,讓伊朗可以出口石油換取外匯,所以,摧毀伊朗的原油生產能力就成為美國的迫切任務。
再次,美國與亞歐大國的矛盾衝突越來越劇烈,誰控制了中東的石油,誰就控制了歐亞各國。
普京希望全方位改善美俄關係,並願意為此提供條件,說明美俄之間已有「默契」(當然包括伊朗問題),最近俄羅斯提高了原油出口稅,說明普京胸有成竹、完全不擔心失去國際原油市場分額,也在證明有這種「默契」的存在。德法雖然傾向於維持伊朗現狀(為了原油),但這兩國在伊朗問題上幾乎毫無用處,連北約要求的軍費開支水平都無法達到的國家,在地緣爭霸過程中不會有所作為。英國雖然被脫歐鬧得暈頭轉向,但在伊朗問題上最終會與美國站在一起,海洋利益是英美共同的利益。日韓的態度不言自明。印度?在這種國際大事上的話語權實在有限。所以,在伊朗問題上,最終又會變成兩大國之間的對抗。
另外的大國可以不參與對抗嗎?很難,因為一旦伊朗現政權被摧毀,美軍就控制了波斯灣兩岸(美軍在波斯灣沙特一側的沙特、阿聯酋、巴林已經有了自己的軍事基地),就掌握了國際原油市場的絕對話語權,甚至可以通過控制原油供給將一些國家的工業產能閑置起來,推動其債務危機的爆發,這顯然是無法承受的。
即便美軍不能完全掌控中東,一旦伊朗、伊拉克戰亂四起,很多原油生產、運輸設施都會被摧毀(炸毀),歐亞很多大國的工業產能也會受到嚴重的威脅,全球製造業的基地就只能向美洲轉移。
在伊朗事件上,預計美國的招數是扶持伊朗北部的庫爾德人,自己出動海軍空軍,一旦大規模轟炸開始,庫爾德人就會攻城略地,伊朗將陷入短期或長期的戰亂。
所以,伊朗一旦爆發戰爭,世界上的主要大國包括英美法中日印都必須被動捲入這場戰爭(以色列和沙特等國家會自然而然地加入),否則在戰後的石油分配格局中就只能是看客,自家的工廠面臨巨大的威脅,汽車也只能趴窩。如此,在一旦在伊朗開火,就會演繹成一場「世界大戰」,誰都不能置身事外。只有普京可以坐在沙發上看戲、甚至有空打打撲克,無論怎麼整,他都是受益者。
武器貿易開始了,或許是有些人的機會,尤其是一旦戰亂長期化,武器貿易將會十分繁榮。
(本文為《看中國》獨家授權《上報》刊登,請勿任意轉載 、抄襲,原文連結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