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經緯:「一帶一路」還是「印太戰略」 選邊將更清晰

韋行之 2019年05月30日 07:00:00
川普對習近平的態度更為強勢,愈來愈多被美國鎖定為「印太戰略」成員的國家,必須採取更明確的合作作為。(美聯社)

川普對習近平的態度更為強勢,愈來愈多被美國鎖定為「印太戰略」成員的國家,必須採取更明確的合作作為。(美聯社)

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外交政策的決定經常受到國內政治與選舉的影響。箇中好手就是美國總統川普,他過去一年來,將「北韓牌」和「中國牌」打得爐火純青,而且目標都是箭指2020年的總統連任。

 

例如他去年6月在新加坡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首度進行「破冰」會面,就迫不及待宣告他完成前任美國總統做不到的外交政績,但北韓「去核化」的核心爭議卻依然原地踏步。又如他5月初宣布針對價值2,000億中國輸美產品課徵的稅率,從10%提高到25%,也是指控中國違反談判承諾,還暗指北京想要拖延到明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才要和「弱勢」的民主黨總統談判。

 

美國做如此想,其他國家也不例外,尤其當面對美中這「兩頭大象在房間裡角力」,其他成員都儘量不選邊,避免遭受池魚之殃。但選不選邊也是一大挑戰,各國內部情勢發展也左右主要領導人的思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觀察主要國家對於如何參與美國主導的「印度太平洋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的回應策略。印太戰略的核心四個成員就是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華府也極力拉幫結派,與包括台灣在內其他印太地區國家合作。

 

最近印尼的佐科威成功連任總統,但他力挺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的立場,成為對手在選戰全力攻擊的重點;原本不被看好的澳洲莫理森政府則是讓多數觀察家跌碎一地眼鏡,居然成功連任,打敗「親中」的工黨;始終在美中之間擺盪,進而索取利益的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也在地方選舉的期中考大勝;正在進行的印度國會選舉,莫迪的選情看好;可望於2021年9月卸下領導人職務的日本首相安倍尋求夏天的參議院選舉勝利,俾推動其修憲工程。為此他精心安排5月底川普的來訪東京,以及6月底在大阪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屆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將參加,這是安倍展現其外交政績最好的時機。

 

安倍和莫理森的態度較為明確

 

回到「印太戰略」,安倍、莫迪和莫理森面對國內重要選戰之前,多採取低調參與的策略,不想過度激怒中國。畢竟早在2006年,安倍首次執政時,就提出建立日本、美國、印度、澳洲四邊「鑽石型」安全架構的概念,但當時遭到中國強力反彈,指控日本有意在推動亞洲版的「小北約」以圍堵中國,最後多淪為二軌智庫討論題材。

 

如今川普與其國安團隊重啟此一戰略框架,逼得其他「三根支柱」不得不表態。安倍和莫理森的態度較為明確,川普5月底訪問日本期間,安倍除了安排他去看國技「相撲」大賽,還將一同登上日本護衛艦「加賀號」,強調美日同盟及美國的「印太」承諾。成功連任的莫理森政府也更有政治資本力挺美國。倒是最具關鍵性的莫迪引人關注。

 

莫迪今年6月出席在新加坡舉行的年度「香格里拉對話」,在發表專題演說時首度公開說明印度對於「印太戰略」的立場。傳統上印度外交採取「不結盟主義」,更不會對諸如「印太戰略」如此針對性強烈的主張表態,更遑論指涉的對象是與印度在歷史上曾經是敵人的中國。因此十多年前安倍提出「鑽石型」架構時,印度對未有所回應,幾年後也不過強調印度採取「避險策略」(hedging strategy)。

 

去年6月在新加坡,莫迪出席年度「香格里拉安全對話」並發表演說。他不僅提到「印太」這個名詞達十一次,而且強調印度認知中的「印太地區」範圍更廣,達到非洲東部。但莫迪也區隔印度與美國對於「印太戰略」的看法,他強調除了自由、公開兩原則之外,還要加上包容性,而且應該著重在夥伴關係的建立與共享價值。比較讓外界感到驚訝的是,莫迪首次提到建立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rules-based order),頗有間接呼應華府的意味。但因為今年有國會選舉的政權保衛戰,莫迪去年仍然訪問北京。

 

印度對於「印太戰略」的推動有自己的優先順序。在範圍上較著重在印度洋與麻六甲海峽等較切身的相關議題,不見得願意公開碰觸美國與中國在南海或太平洋的權力競逐。即使美、印、日、澳「四邊對話機制」(俗稱Quad)會議不定期舉行,但印度意興闌珊,極力小心避派出高層參與,且非出自國防系統。傳統上印度外交政策採取「不結盟主義」,更遑論在歷史上與中國有邊境衝突與戰爭,現階段仍具有引爆點,印度自覺若是過度在「印太戰略」中扮演活躍角色,很可能造成印、中在軍事安全上的摩擦加劇,增添不確定性變數。

 

「印太戰略」成員內部選情穩定

 

但現階段的發展是,隨著主要「印太戰略」成員內部選情出現穩定情勢,再加上川普對習近平的態度更為強勢,愈來愈多被美國鎖定為「印太戰略」成員的國家,也必須採取更明確的合作作為。5月初,美國、日本、印度、菲律賓就在南海進行聯合軍事演習,時機點選在美中貿易談判關鍵性的最後階段,背後的算計不證自明。

 

在此情況下,由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四根支柱,的確出現更為強化的機會,甚至英國與法國,都因過去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屬地歷史淵源,也透過軍事行動參與「印太戰略」,東協國家更是面對「無法不選邊」的壓力。台灣則是被美國視為「印太戰略」版圖的重要成員,雙方在太平洋以及東南亞也都進行若干合作議程。

 

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五大要素,包括:確保良好治理、免於威嚇的主權保障;維護民主、自由、科技、繁榮,以及確保海上、空中航行自由與自由、開放市場的信心;確保科技、軍事、經濟競爭的秩序與透明與鞏固美國與其盟邦與夥伴關係;追求互惠公平的合作與責任共享;催化美國與各國主要對外政策的連結等。為了追求成功連任,川普勢必在未來一年多的選戰中,強力主打此一外交成果。印太地區內的國家或許仍對中國有所顧忌,繼而採取模糊對策,但此一彈性空間已愈來愈小。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