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四30周年】趙紫陽逝世14年待下葬 中國仍認血腥鎮壓有理

高詣軒 2019年05月25日 10:01:00
天安門事件倏忽已30年。圖為2015年天安門閱兵。(湯森路透)

天安門事件倏忽已30年。圖為2015年天安門閱兵。(湯森路透)

1984年1月10日,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手臂挽著手臂走出白宮,讓當時太平洋兩岸的氣氛為之一亮。趙紫陽的出訪具有象徵與外交意義,也彰顯他在黨內的領導地位。他的微笑臉孔,成為中國的新門面,也讓時人感受到樂觀與希望,以為中國將迎來轉型,逐漸往歐美國家靠攏。

 

時間快轉到1989年6月,已經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趙紫陽,卻在近2個月一連串民眾示威與政治內鬥打擊下後,成為自己國家的囚徒。自該年4月起,學生領導的示威在全國各地如野火般蔓延,選擇支持學生的趙紫陽,在政治鬥爭中失去鄧小平的信任,後遭指控「分裂黨」而被軟禁。當時學運也遭定調為「反革命暴亂」,遭到強硬鎮壓,令世界震驚。

 

適逢天安門事件30周年,《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駐京記者Jun Mai專文分析,在現今中國政局下,黨國高層仍深怕政權正當性受到動搖,唯恐大眾想起天安門事件後再激起動亂,加上鄧小平地位崇高,短期內對「八九學運」的歷史評價仍很難有大方向的改變。

 

 

「反革命暴亂」還是「愛國運動」?

 

被視為中國改革主要推動者的趙紫陽,即使落入絕望的深淵當中,曾經依然相信中共有朝一日會認同他的決定,重新審視學運。據《南華早報》,趙紫陽在1997年寫給黨領導高層的信中寫道,平反學運的議題遲早要解決,因為無論多久,人們都不會遺忘此事,因此政府應在國家穩定、人民理性時主動解決此事,促成改革開放的良好環境。

 

然而中共對趙紫陽的呼籲恍若無聞。自從中國政府暴力鎮壓學運,使數百人喪生,大挫國際形象之後,30年過去了,中國仍然主張當年的手段是正確的。《南華早報》指出,在現代中國,趙紫陽的名字與學運本身都是官方禁忌,許多當代中國年輕人連趙紫陽是誰都不知,遑論天安門事件的真實意義。

 

近30年以來,包括中國共產黨成員在內的許多人士,都曾經呼籲政府應改將學運定位為「愛國運動」,並希望官方能承認,當年不應允許軍隊對和平的抗議群眾開火。許多人也曾希望,隨著當年主政的領導者相繼走入歷史,官方應更有空間重新審視當年的學運。

 

舊報紙陳述軍隊殺害群眾的往事。(湯森路透)

 

不過,雖然中國政府近幾年不再如過去嚴詞批評,也容許部分逃到海外的學運領袖回國,描述學運的用詞也從「暴亂」開始有所淡化,但大體上對學運的負面定位仍未有讓步。《南華早報》引述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社會學者林培瑞分析,中國領導階層對權力敏感、緊握不放的趨勢,使當局不太可能重新審視學運。

 

林培瑞曾共同編輯學運相關的中共秘密檔案選集《天安門文件》(The Tiananmen Papers),該書在2001年出版後遭中國官方稱為「失實之作」。有關中國政府對學運的立場,林培瑞表示,中國領導層可能害怕一旦重提往事,讓公眾再次意識到過去的恐怖手段後,會鼓勵另一波暴亂,因此寧願隱蔽真相,降低風險,以免大鳴大放後造成更多危害。

 

憂學運議題讓政黨內鬥、民眾暴亂重演

 

據《南華早報》,趙紫陽當年左右手鮑彤的兒子鮑朴也表示,當前的中國領黨階層會擔心,若讓民眾自由討論天安門事件,將危及政權的正當性,「當下令軍隊對和平示威者開火的那個瞬間,該黨就失去了正當性」,因此巴不得公眾能漸淡忘此事。

 

此外,在一黨專政的情勢下,黨的內鬥成為了領導人最主要的挑戰。1989年間擔任中國國務院總理的李鵬,是將趙紫陽推倒的要角之一,也在授權軍隊開火的決定上舉足輕重。這樣的一個人,在2004於香港出版的回憶錄中主張,黨早就對學運做出定論,有人卻總是想為學運發聲,可說是「居心不良」,挑撥領導階層、試圖分裂該黨。

 

 

對李鵬來說,1989年學運最大的危機,正是黨國高層對於如何處理學運的意見分歧。李鵬等強硬派人士,與趙紫陽等改革派相爭,種種對立也傳到公眾的耳朵里,讓中國共產黨塑造的團結形象受損。這場鬥爭在趙紫陽失勢、黨內展開肅清之下結束,趙也遭指控意圖造成分裂。

 

《南華早報》報導,時任北京市長陳希同於天安門慘案發生不久後,也在一篇文件中寫到,當時說黨的領導似乎分成2種聲音,人們不知該聽從哪一方。陳希同指出,部分人士也抱怨趙紫陽就在上頭扮好人,他們卻被逼著在前線扮黑臉。

 

時至今日,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歷任領導人,針對學運都還維護著官方說法,展現一致立場。李鵬的回憶錄中指出,江澤民就曾在2001年批評《天安門文件》是西方勢力試圖分裂中國共產黨的陰謀,透過羅織事件來造成內部不和,意在顛覆「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體制。」

 

「天安門四君子」之一 周舵仍不願譴責鄧小平

 

《南華早報》也引述與劉曉波等3人合稱「天安門廣場四君子」之一的周舵表示,當年學運牽涉到鄧小平與軍隊,如今要讓中國重新審是學運可說相當困難。

 

相較之下,中國對待文化大革命的手段可做為對照。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數百萬人民因此喪生,使國家瀕臨崩潰,直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才告終。數年後的1981年,中國共產黨就通過了一項決議,公開將文化大革命稱為災難,並批評毛澤東的錯誤。

 

在香港擺出的學運「民主女神」小像。(湯森路透)

 

但周舵表示,與文化大革命的情況不同,很難期待中共會對天安門事件做出類似決議。周舵解釋,文化大革命幾乎讓所有人都不滿,黨幹部更是受傷最深的一群,促成譴責文革的行動。但天安門事件不同,領導精英在這方面的共識較文革更偏狹,再者,學運的影響力也相對較小。

 

鄧小平本身的地位,也讓部分人士不願多對鎮壓學運置喙。在參與學運後,周舵曾被捕下獄,至今也持續遭受嚴密監管,但他似乎會鄧小平仍有正面評價,「我當時身處暴風眼,這30年來也承受了壓迫,但我依然反對譴責鄧小平...要不是鄧小平,就不會有改革開放。」

 

更重要的是,天安門事件不久後的1990年代,各地共產政權大多漸瓦解,而有許多統治菁英都堅信,鄧小平的鐵腕手段,是中國與其他共產政權關鍵的差異所在。例如,胡錦濤在2004年曾指出,當時的「國內外政治動亂」之下,鄧小平等人守護了國家穩定。習近平2014年的演說也有類似內容,稱讚鄧小平「面對國際國內政治風波」時,「冷靜觀察、從容應對」。

 

將迎100歲冥誕 趙紫陽骨灰仍等下葬

 

事實上,習近平對於前蘇聯垮台的前車之鑑頗為在意。過去,曾有中國政府的研究計畫負責人指出,政治改革是蘇聯解體的主要因素,也稱當年俄國讓西方媒體內容流入、讓人民接觸外國人、容許公民團體發展,都是蘇聯的敗因;另外也指出,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忽視美國的顛覆手段,他的改革政策也被指不妥。

 

 

據《南華早報》,趙紫陽的次子趙二軍一度相信,習近平上任後或許會重審父親參與的事件,然而在過去6年中,希望逐漸消退。趙二軍表示,過去曾有許多趙紫陽的支持者會到他所在的社區致意,過程經常受到警方嚴密監控,近年來則變本加厲,監控更加嚴格,甚至會遭到阻止。

 

10月將是趙紫陽100年冥誕。自2005年趙紫陽逝世之後,骨灰就一直放在家中,趙二軍也一直尋覓骨灰能入土為安的地方,但政治壓力似乎是一個阻礙。《南華早報》引述趙二軍表示,已經承諾將永不對外透露安葬地點,當局也可以決定他們能在墓碑上刻的文字,「但即使如此,他們會讓我們這麼做的機會仍然相當小。」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