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地區一處工廠。(湯森路透)
英國科學期刊《自然》(Nature)22日公布一項最新研究,證實自2012年監測到大氣中氟三氯甲烷(CFC-11)含量減緩速度放緩,原因不明,主要的來源就是中國山東省和河北省工廠所排放的違禁氣體。
1987年的《蒙特婁議定書》中,已禁止各國排放會造成臭氧層受到破壞的氟氯碳化物(CFCs)。研究指出,若持續排放該氣體,臭氧層的修復速度將會減緩10年。
《自然》期刊表示,近年增加的氟氯碳化物,有40至60%都來自中國東部。研究人員在日本和韓國的空氣檢查站,發現自2012年起,三氯氟甲烷(CFC-11)含量在該地區工廠區域上升。
參加研究的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學者瑞格比(Matt Rigby)介紹,研究團隊利用電腦模擬出空氣在大氣層移動的路線,就能找出這些排放物的數量。
他說:「我們利用這個方法,發現是來自中國這一區域內,2012年之後排放三氯氟甲烷的數量,比之前多了7000公噸。」
#CFC-11 has been leaking from #Chinese manufacturers since 2013. This could slow the heal of the ozone layer for decades and the Chinese gov have the plausible deniability and say it was local gov responsible. Will there be any repercussions? https://t.co/Wj0WKOre9p
— Brendan Shi Law (@BrendanSCHA) 2019年5月24日
氟三氯甲烷曾於1970到80年代被廣泛使用,多用於製造冷劑、發泡劑或是其他隔熱用途,後來於1980年代發現,在南極上空包圍地球的臭氧層出現一個洞,就是氯氟烴造成的。
《蒙特婁議定書》禁止在地球表面之上10到40公里之上排放對臭氧層有害的化學物質,當時科學家估計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層可以在2030年被修復,南極洲上空的臭氧層會在2060年修復。